烟火中的文明密码——评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
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饮食从来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1980年发表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以“吃”为棱镜,折射出个人记忆、文化脉络与漂泊心境的多重光谱。她避开文人谈吃的雅趣套路,于大饼油条的酥脆、香肠卷的香气中,破译出藏在烟火气里的文明密码与人生况味,让一篇谈吃文成为跨越时空的心灵晤谈。张爱玲的谈吃...
年过半百
案头的台历又撕到了最后几页,指尖抚过泛黄的纸边,忽然惊觉,人生的刻度早已悄然漫过“五十”这个数字。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总盼着日子快些走,好去闯未历的山河;如今倒爱坐在窗前,看晨光慢慢爬上晾衣绳,听楼下老槐树的叶子被风拂得沙沙响,连时光的脚步,都像是被拉长了。 不再执着于“必须怎样”。年轻时为一份...
散文:二十年
巷口的梧桐落了第三场叶时,我推开了“老时光”的玻璃门。风铃还是当年的铜铃,叮当地晃,把阳光抖成碎金,落在靠窗的老座位上——那里坐着个穿米白针织衫的人,指尖捏着马克杯的柄,和我记忆里十七岁那个攥着半块奶油面包跑过操场的姑娘,叠在了一起。 她抬头时,我先看见眼角的纹,像被阳光晒软的棉线,轻轻弯着。...
散文:秋天的山
清晨的雾还没散透时,我踩着田埂往山里去。田埂上的枯草沾了夜霜,指尖一碰就簌簌落,霜粒凉得沁进指缝,却没冻着——刚收割完的稻茬还留着点日晒的余温,混着泥土的湿意,把风里的稻谷香烘得暖融融的。偶尔有没拾净的稻穗躺在埂边,黄澄澄的颗粒裹着细糠,捏在手里能搓出细碎的响。走到山脚下,稻谷香便淡了,换成松针的清...
诗魂铸红楼:《红楼梦》诗词的叙事魔力与人性深境
《红楼梦》中的76首诗词,从不是游离于故事之外的“文字点缀”,而是与人物命运、家族兴衰、主题意蕴深度绑定的“叙事骨血”。曹雪芹以诗为笔,将金陵十二钗的悲欢、大观园的盛景与幻灭,都熔铸在字句之间——或谶语暗藏,或心境写照,或讽喻时弊,让诗词成为打开红楼世界的“密钥”,既见文字之美,更见人性之深、世事之...
爱拍照的人:把时光酿成星光的生活诗人
爱拍照的人,大抵都藏着一颗细腻又温热的心。他们不像画家那样用颜料铺陈画面,也不像作家那样用文字记录情绪,却总能举起镜头,把转瞬即逝的瞬间,变成能反复触摸的记忆。 他们的镜头里,没有固定的“大片标准”:可能是清晨窗台上沾着露水的绿萝,叶片上的纹路在阳光下透亮;可能是傍晚菜市场里,老人手里提着的半...
立冬辞秋,盼岁末安暖
立冬的风一刮,才惊觉日子竟已悄悄滑向岁末。清晨推开窗,往日里还在枝头摇曳的银杏叶,不知何时已铺了满地金黄,踩上去簌簌作响,像是秋天临走前留下的最后一句私语。风裹着清冽的凉意,不再像秋日那般带着桂香的软,而是直往衣领里钻,却也没到深冬那般刺骨,反倒带着几分“承前启后”的温柔——它收走了秋的燥热,也为冬...
散文:立冬札记
风是最先递来冬的消息的。清晨推开窗时,还没看清天色,先被一股清冽撞了个满怀——往日里绕着衣角、带着桂花香的风,不知何时换了性子,不再软乎乎地缠人,而是裹着北方来的凉意,顺着衣领往脖颈里钻,像个调皮的孩子,用指尖轻轻碰了碰你的皮肤,又飞快地跑开,只留下一阵激灵的冷。抬头看天,云也变得薄而淡,像被水洗过...
心安即是归处
檐角的风铃又响了,还是去年那串浅蓝的玻璃铃。风从巷口拐进来时,带着巷尾老槐树的清香,把细碎的叮当声揉得软绵,慢悠悠漫进窗棂,落在案头摊开的旧书里。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微微颤动,是去年深秋在城郊公园捡的,叶脉里还藏着当时的阳光味——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南方古镇的那个清晨,也是这样温软的风,也是这样沁人的香...
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分离
爱从不是拥抱,是松开。像黄昏里交握的指缝,光漏得越多,越看清掌纹的走向——原来每一条路,都指向各自的远方。我们曾在同一盏灯下读书。你的睫毛在纸上投下一排细碎的浪,我偷偷用铅笔描下它们,以为这样就能把瞬息的潮声据为己有。后来那页纸被风吹走,像一封没写完的信,飘出窗口,飘进夜里,连告别都来不及。再后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