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年过半百

image_1763381049575.jpg

案头的台历又撕到了最后几页,指尖抚过泛黄的纸边,忽然惊觉,人生的刻度早已悄然漫过“五十”这个数字。不再像年轻时那样,总盼着日子快些走,好去闯未历的山河;如今倒爱坐在窗前,看晨光慢慢爬上晾衣绳,听楼下老槐树的叶子被风拂得沙沙响,连时光的脚步,都像是被拉长了。 不再执着于“必须怎样”。年轻时为一份报表熬到深夜,为一次晋升辗转难眠,总觉得人生要像拧紧的发条,一刻也不能松。如今倒想通了,报表里的数字再漂亮,不如回家时桌上温着的一碗粥;职位再高,不及周末陪老伴去菜市场挑几颗水灵的青菜。衣柜里的衣服越穿越素净,应酬时也敢笑着说“喝不了酒”,那些曾以为要用力抓住的东西,渐渐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 开始懂得和自己和解。眼角的皱纹不再想着用面霜遮住,鬓角的白发也懒得一次次染黑——那是岁月刻下的印记,每一道都藏着故事:是陪孩子第一次学自行车时的慌张,是父母病床前日夜的守护,是和爱人走过风雨的踏实。偶尔也会想起年轻时的遗憾,比如没去成的远方,没说出口的道歉,但心里已没有波澜,只当是人生这本书里,几页略带褶皱的篇章,翻过去,仍是明朗的天。 更爱亲近寻常的暖。傍晚时会去公园散步,看孩子们追着泡泡跑,听老人们凑在一起唱老歌,自己也会跟着哼几句,调子跑了也不在意。周末会把旧照片翻出来,和爱人一起数:这张是孩子满月时拍的,你看你当时笑得眼睛都没了;这张是那年去海边,你非要和浪花比谁跳得高。阳光透过窗棂落在照片上,暖得像那时的风。 年过半百,不是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而是推开了一扇新的窗。窗外没有了年轻时的轰轰烈烈,却有了细水长流的安稳。不再追赶时光,而是学着和时光并肩走,看春花开,听秋雨落,把剩下的日子,过成一首慢悠悠的诗。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438.html

分享给朋友:

“年过半百” 的相关文章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我叫阿旺洛桑仁青・仓央嘉措,藏语里这名字意为 “音律之海”。可这海从未真正辽阔过,多半是困在布达拉宫的高墙里,拍打着戒律与情愫的礁石。康熙二十二年的春日,我生于门隅的白嘎尔宫,父母都是虔诚的红教信徒。那里的阳光是暖的,青稞田是绿的,连风里都飘着情歌的调子。十五岁前,我是计美多吉・协加衮钦,会跟着阿爸...

散文:秋来

散文:秋来

风是先知道秋的。清晨推窗时,不再有夏末的黏腻,风裹着一丝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布,拂过胳膊时,会让人下意识把衣领拢一拢——秋就这么悄没声地来了。 巷口的桂树是藏不住的。前几日还只是满树深绿,不知哪夜起,细碎的米黄就缀满了枝头,风一吹,香就漫开了。不是那种冲鼻的香,是缠人的,绕着鼻尖转,勾着人往...

女人三十始知秋

女人三十始知秋

晨光漫过窗台时,我正对着镜子系丝巾。指尖绕着真丝的纹路打了个结,不像二十岁时总把蝴蝶结拉得满当当,如今只松松拢着,露出锁骨边一小片留白——是这几年慢慢懂的,日子不必填得太满,留些空隙才透气。 抽屉里还放着二十岁生日时买的口红,正红色,当年觉得涂着才算“长大”,如今再看,倒觉得艳得有些晃眼。现在...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荀子的《劝学》,以恢弘的气势、严密的逻辑,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筑起一座丰碑。它不仅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述“学习”的巅峰之作,更以“学不可以已”为核心,为历代读书人指明了治学的方向与价值,成为穿越两千余年仍熠熠生辉的劝学箴言。一、以“喻”劝学:生动譬喻里的治学真理《劝学》最精妙之处,在于用海量生活化的譬喻...

曲水流觞间的生命哲思——品《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间的生命哲思——品《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书”,更是一篇融山水之美、宴饮之乐与生命之思于一体的千古佳作。公元353年暮春,王羲之与四十一位名士雅集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他为诗集作序,便有了这篇文墨双绝的经典。它以清丽的笔触摹写春景,以通透的思考叩问人生,让一场文人雅集,升华为跨越千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