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散文:秋天的山

image_1763328918765.jpg

清晨的雾还没散透时,我踩着田埂往山里去。田埂上的枯草沾了夜霜,指尖一碰就簌簌落,霜粒凉得沁进指缝,却没冻着——刚收割完的稻茬还留着点日晒的余温,混着泥土的湿意,把风里的稻谷香烘得暖融融的。偶尔有没拾净的稻穗躺在埂边,黄澄澄的颗粒裹着细糠,捏在手里能搓出细碎的响。

走到山脚下,稻谷香便淡了,换成松针的清苦,混着野菊的甜。路边的野菊开得细碎,白的、黄的,躲在茅草丛里,花瓣上沾着晨露,风一吹就滚下来,滴在鞋面洇出小湿斑。蹲下来细嗅,那甜不是浓腻的蜜甜,是清冽的、带着点土气的甜,像刚剥开的生栗子,浅淡却勾人。

顺着石阶往上走,山就彻底被秋染透了。近山的坡上,枫树把枝桠撑得满满当当,叶子红得不是灼眼的艳,是被秋阳烘了半旬的蜜——有的叶尖带点橙黄,像被夕阳吻过;有的边缘卷着,像被谁揉过又轻轻展开;还有的叶脉里藏着没化的霜粒,阳光从叶缝漏下来,霜粒就亮晶晶的,像撒了把碎钻。风过时,满树红叶便晃起来,簌簌地落,有的飘在石阶上,有的粘在我的袖口,摸上去软乎乎的,还带着点霜的凉。

再往上,几株老银杏站在石崖边。树干皲裂着,爬满深绿的青苔,有的树缝里藏着小蚂蚁,背着比身子还大的虫尸,慢悠悠地往巢里挪。银杏叶落得满地都是,铺成层厚软的碎金,踩上去“咯吱咯吱”响,混着叶底虫儿的“唧唧”声——是只黑褐色的小虫,腿细细的,被脚步声惊得往石缝里钻,慌慌张张间还掉了点细屑,转眼就没了影。只有松和竹沉得住气,墨绿的松针攒成簇,霜挂在上面像小珍珠,风一吹就簌簌掉在脖子里,凉得人缩一下;青碧的竹竿从石缝里钻出来,有的竹梢弯着,挂着几片干枯的竹叶,风过时竹竿轻轻晃,影子投在地上,像流动的淡墨画。

山坳里藏着条溪沟,绕着石阶弯弯曲曲地走。水比夏天浅了许多,露出大半的卵石,卵石上裹着层薄霜,阳光照下来,霜就慢慢化了,变成小水珠顺着石缝渗下去,留下浅浅的湿痕。溪水“叮咚”响,清得能看见溪底的小杂鱼,银闪闪的,顺着水流游,一碰到人影就“嗖”地钻到石缝里,只留个尾巴尖在外面晃。偶有几片枫叶飘进溪里,有的被卵石挡住,停一会儿又被水流推着走,叶面上的水珠像碎钻,还有几只小虾米趴在枫叶下面,爪子扒着叶脉,像搭着免费的船往下游去。溪边的石凳是青石板做的,凳角沾着点干枯的茅草,旁边还丢着个铜烟袋锅,有点氧化的绿锈,袋锅里还留着点烟末,闻着有淡淡的焦香——该是前几日樵夫歇脚时落下的。

快到山顶时,风忽然软了些,没了山腰的凉意,裹着点阳光的暖。抬头看,雾已经散了,天是淡蓝的,飘着几缕薄云。回头望,山下的稻田铺成一片浅黄,几株白鹭站在田埂上,长腿细细的,偶尔啄一下地里的虫;远处的村庄里,几户人家的烟囱飘出细烟,被风扯成丝,慢悠悠地缠在山腰的枫树上,像给山系了条白丝带。

山顶的石亭是旧的,木柱子上刻着模糊的字,该是多年前游人留下的。亭子里有只灰雀,羽毛灰扑扑的,肚子沾着点白,正蹦跳着啄石缝里的草籽。见了我,它也不躲,只是歪着脑袋看,黑溜溜的眼睛转来转去。我从兜里摸出颗干枣,轻轻丢过去,它先是往后跳了一下,又凑过来,用尖嘴啄了啄,确认没危险,便叼着枣儿,扑棱着翅膀钻进旁边的松枝里,还探出头看了我一眼,才带着枣儿消失在叶丛中。

日头偏西时往回走,怀里揣着几片捡来的枫叶,被体温烘得有点软。风从背后追过来,把头发吹得乱乱的,却不觉得冷——风里裹着山下人家做饭的香味,是柴火饭的暖香,偶尔还能听到几声狗叫,慢悠悠的,像跟着风走。路上的银杏叶又落了些,铺得更厚,走上去像踩在棉絮上;松针落在石阶上,偶尔硌一下鞋底,却不疼,只觉得痒。快到山脚下时,回头望了眼,夕阳把山顶的石亭染成了橘红,满坡的枫叶也浸在霞光里,像燃着的火,暖得人心里也软软的。

原来深秋的山,不是冷寂的,是藏着暖的——藏在枫叶的红里,藏在银杏的金里,藏在溪水的叮咚里,也藏在风里那点稻谷香、松针苦、野菊甜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424.html

分享给朋友:

“散文:秋天的山” 的相关文章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我叫阿旺洛桑仁青・仓央嘉措,藏语里这名字意为 “音律之海”。可这海从未真正辽阔过,多半是困在布达拉宫的高墙里,拍打着戒律与情愫的礁石。康熙二十二年的春日,我生于门隅的白嘎尔宫,父母都是虔诚的红教信徒。那里的阳光是暖的,青稞田是绿的,连风里都飘着情歌的调子。十五岁前,我是计美多吉・协加衮钦,会跟着阿爸...

秋雨中的离别

秋雨中的离别

雨是从昨夜开始落的,缠缠绵绵,把站台的灯晕成一圈圈模糊的黄。我攥着伞柄,指腹蹭过伞骨上冰凉的金属,看你把行李箱的拉杆收了又放,像是还有话没说完,却只是反复整理我衣领上被风吹乱的褶皱。站台边的悬铃木落了满地叶子,被雨水泡得发蔫,踩上去软乎乎的,没了往日的脆响。你说这雨倒应景,秋天的分别总该有场雨,不然...

散文:炉暖酒温夜色浓

散文:炉暖酒温夜色浓

暮色刚漫过窗棂,父亲就蹲在院子里生炉子。红泥捏的小火炉是前几年乡下亲戚送的,肚腹圆滚滚,炉口描着圈浅青纹,久不用,炉身上落了层薄灰。他用枯树枝引火,再添几块碎煤,火苗“噼啪”舔着炉壁,很快把红泥烤得暖融融的,连空气里都飘着点炭火气。我在屋里拆酒坛的封泥。新酿的米酒是母亲上个月埋在桂花树下的,揭开封布...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我第三次在三楼琴房的窗台上看见那只缺了口的青瓷笔筒时,林小满正抱着小提琴,站在阳光里调弦。琴弓擦过琴弦的瞬间,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片,恰好落在她垂着的发梢上。 “校长。”她转过身,指尖还捏着琴弓,眼神里藏着点紧张,像怕碰碎了什么,“这笔筒……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我接过笔筒,指腹蹭过那道浅...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是北宋文坛的巅峰之作,更是一篇融山水之景、历史之思与人生之悟于一体的千古绝唱。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秋日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观江景、赏明月、论古今,最终写下这篇“文境与心境共生”的佳作。它以清丽洒脱的笔墨,将人生的失意化为豁达的哲思,让一场江上夜游,成为跨越千年的精...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