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林雨薇
林雨薇 管理员
暂无介绍
15 篇文章 0 次评论烟火中的文明密码——评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
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饮食从来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1980年发表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以“吃”为棱镜,折射出个人记忆、文化脉络与漂泊心境的多重光谱。她避开文人谈吃的雅趣套路,于大饼油条的酥脆、香肠卷的香气中,破译出藏在烟火气里的文明密码与人生况味,让一篇谈吃文成为跨越时空的心灵晤谈。张爱玲的谈吃...
散文:二十年
巷口的梧桐落了第三场叶时,我推开了“老时光”的玻璃门。风铃还是当年的铜铃,叮当地晃,把阳光抖成碎金,落在靠窗的老座位上——那里坐着个穿米白针织衫的人,指尖捏着马克杯的柄,和我记忆里十七岁那个攥着半块奶油面包跑过操场的姑娘,叠在了一起。 她抬头时,我先看见眼角的纹,像被阳光晒软的棉线,轻轻弯着。...
散文:秋天的山
清晨的雾还没散透时,我踩着田埂往山里去。田埂上的枯草沾了夜霜,指尖一碰就簌簌落,霜粒凉得沁进指缝,却没冻着——刚收割完的稻茬还留着点日晒的余温,混着泥土的湿意,把风里的稻谷香烘得暖融融的。偶尔有没拾净的稻穗躺在埂边,黄澄澄的颗粒裹着细糠,捏在手里能搓出细碎的响。走到山脚下,稻谷香便淡了,换成松针的清...
踏黄土寻文脉: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深度游记
早闻“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是一座用黄土与戏剧浇筑的“文化容器”,藏着中原大地数千年的悲欢离合。终于在初秋时节,我带着对黄河文明的好奇奔赴郑州,用一整天时间沉浸其中,从晨光微熹到夜色阑珊,竟真的在这场“戏剧盛宴”里,触摸到了河南这片土地最滚烫的灵魂。 初见:夯土墙下,触摸河南的“文化年轮” 刚到...
散文:立冬札记
风是最先递来冬的消息的。清晨推开窗时,还没看清天色,先被一股清冽撞了个满怀——往日里绕着衣角、带着桂花香的风,不知何时换了性子,不再软乎乎地缠人,而是裹着北方来的凉意,顺着衣领往脖颈里钻,像个调皮的孩子,用指尖轻轻碰了碰你的皮肤,又飞快地跑开,只留下一阵激灵的冷。抬头看天,云也变得薄而淡,像被水洗过...
心安即是归处
檐角的风铃又响了,还是去年那串浅蓝的玻璃铃。风从巷口拐进来时,带着巷尾老槐树的清香,把细碎的叮当声揉得软绵,慢悠悠漫进窗棂,落在案头摊开的旧书里。书页间夹着的银杏叶微微颤动,是去年深秋在城郊公园捡的,叶脉里还藏着当时的阳光味——我忽然想起三年前在南方古镇的那个清晨,也是这样温软的风,也是这样沁人的香...
小说:风里的长发和未说出口的话
林晚的头发又长了些,垂到腰际时,风一吹就像匹柔软的黑绸缎,轻轻扫过脚踝。她坐在画室窗边削铅笔,指尖触到铅笔芯的冰凉,也触到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这是她分辨季节的方式,就像她总能通过地面的震动,听出陈阳的脚步声。 陈阳是在林晚七岁那年搬来巷口的。那天她蹲在老槐树下捡花瓣,几个调皮的男孩围着她笑:...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 老藤椅与向阳花 巷口那棵老槐树又开花时,林晓雨蹲在药店柜台后,指尖划过手机里爷爷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刚摘的向日葵,笑得满脸褶皱都挤在一块儿,像晒透了太阳的橘子皮。 晓雨是被爷爷捡回来的。那年她才三岁,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小棉袄,缩在槐树根旁哭。爷爷挑着菜担经过,放下担子...
散文:霜降记
风是从昨夜开始变稠的。晨起推开窗,最先撞进怀里的不是往日的清冽,而是裹着草木气息的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瓷碗,触到皮肤时,带着一点沁人的、不伤人的冷。这便是霜降了,秋的最后一个节气,总以这样温和又坚定的姿态,为漫山遍野的秋意,盖上一枚清寂的印。 院角的菊开得正盛,却比昨日多了几分沉敛。先前花...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我第三次在三楼琴房的窗台上看见那只缺了口的青瓷笔筒时,林小满正抱着小提琴,站在阳光里调弦。琴弓擦过琴弦的瞬间,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片,恰好落在她垂着的发梢上。 “校长。”她转过身,指尖还捏着琴弓,眼神里藏着点紧张,像怕碰碎了什么,“这笔筒……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我接过笔筒,指腹蹭过那道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