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烟火中的文明密码——评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

f9198618367adab4b9e923a085d4b31c8701e41c.webp

在张爱玲的文学世界里,饮食从来不是简单的果腹之物。1980年发表的散文《谈吃与画饼充饥》,以“吃”为棱镜,折射出个人记忆、文化脉络与漂泊心境的多重光谱。她避开文人谈吃的雅趣套路,于大饼油条的酥脆、香肠卷的香气中,破译出藏在烟火气里的文明密码与人生况味,让一篇谈吃文成为跨越时空的心灵晤谈。

张爱玲的谈吃,首先是对日常味觉的极致体察,在平凡食物中发现精致肌理。常人眼中用以果腹的大饼油条,在她笔下呈现出精妙的美学法则:“油条里面的空气也是不可少的成分之一”,这种对食物物理形态的细腻感知,打破了“五谷不分”的刻板印象,彰显出“吃货最高级别”的精致素养。她笔下的味觉记忆始终与生命体验绑定,八九岁时从鸡汤中尝出的“药味”,不仅让她赢得母亲的认可,更成为童年少有的高光时刻——在强势母亲的光环下,这份味觉的敏锐成了证明自我价值的勋章。而父亲带她购买的飞达咖啡馆香肠卷,多年后在多伦多橱窗重逢时,虽已变味为“油又大,又太辛辣”,却依然承载着旧时光的温度,这种味觉与记忆的勾连,与普鲁斯特的小玛德琳蛋糕形成跨时空呼应。
超越个人记忆,张爱玲将谈吃升华为一场跨越古今的文化溯源。她不满足于描述食物滋味,更擅长从饮食细节中挖掘文明传播的轨迹:从《水浒传》中吃鹅的描写关联胡人汉化史,从土耳其肉馅煎饼“匹若叽”追溯希腊正教文化脉络,指出“烧饼是唐朝自西域传入,南宋才有油条”的历史真相。在她眼中,食品超市亦是文化超市——罗马尼亚小超市里的德国酸香肠、犹太甜点心、回教辣食,都是文明交融的活化石,近两千年的宗教史与民族迁徙史,都浓缩在方寸餐盘之中。这种将饮食置于宏大文化坐标中的解读,让谈吃摆脱了市井烟火的局限,成为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文化考据。
与周作人“炒冷饭式”的故乡饮食书写不同,张爱玲的谈吃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全球视野与清醒的审美判断。她直言周作人谈吃“总离不开绍兴几样清淡菜”的局限,自己则从上海老大昌的面包,写到美国的热十字小面包,再到日本的土耳其煎饼,构建出一张跨越洲际的饮食地图。这种视野既源于她的人生经历,更出于对饮食本质的深刻理解——在她看来,“中国人好吃是值得骄傲的,因为是一种最基本的生活艺术”。她推崇中华饮食“蔬菜小荤”的健康智慧,却也客观审视各国饮食特色,这种兼容并蓄的态度,让她的饮食评论既有文化自信,又无文化偏见。
“画饼充饥”四字,道尽了漂泊者的精神困境与生存智慧,成为全文的情感落点。晚年旅居美国的张爱玲,在异乡超市的货架间寻找故乡滋味,将墨西哥薄饼“在烤箱急烤两分钟”复刻烙饼口感,卷上炒蛋与豆芽菜炒肉丝,完成一场跨越地域的味觉自救。这种“画饼”不是无奈的妥协,而是主动的精神滋养——当物理空间的故乡遥不可及时,味觉记忆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纽带,食物的香气成为对抗孤独、维系文化认同的锚点。正如她在文中将西伯利亚馄饨与蒙古文化关联,将爱斯基摩人发髻与汉朝陶俑并置,饮食在此成为超越地域的文明共鸣符号。
张爱玲的高明之处,在于将饮食书写转化为生命哲学的表达。食物于她,是童年荣光的见证,是文明传播的载体,更是漂泊岁月的精神慰藉。在《谈吃与画饼充饥》中,没有华丽辞藻的堆砌,没有刻意为之的雅趣,只有如话家常的娓娓道来,却让每一种食物都承载着具体的生命温度与宏大的文化重量。当我们在异乡复刻她的“薄饼食谱”,当我们从日常饮食中品味出文明的滋味,便读懂了她的深意——真正的生活艺术,就藏在对每一口滋味的珍视中,而所谓故乡,或许就是舌尖上那抹挥之不去的记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452.html

分享给朋友:
返回列表

上一篇:年过半百

没有最新的文章了...

“烟火中的文明密码——评张爱玲《谈吃与画饼充饥》” 的相关文章

散文:人间烟火

散文:人间烟火

傍晚的风里最先飘来的,是巷口包子铺的香。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肉香往街面上漫,老板娘手快,用竹夹子夹起刚熟的包子,喊一声“小心烫”,接过钱的手还沾着面粉,却笑得热络。我站在对面等红绿灯,看买包子的人排着短队,有放学的孩子踮着脚够塑料袋,也有下班的人揣着两三个,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些——这一口热乎气,像是能把...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楼下奶茶店的玻璃门上,不知何时贴了张浅黄的纸,写着“秋日限定·桂花乌龙奶芙”。风卷着第一片梧桐叶飘过时,我站在柜台前,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忽然想起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天气,闺蜜攥着热奶茶的杯套,把半杯分给我——“入秋得喝这个,暖。” 取餐时,店员递来的杯子裹着米白色杯套,指尖捏着软乎乎的,暖意...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浅显的比喻、严密的论证,道破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的价值底色。它既是先秦议论散文的典范,更以穿越两千余年的力量,为世人确立了“义重于利”的道德准则,成为镌刻在民族精神中的价值宣言。 一、以“喻”明理:通俗比喻里的深刻哲思 《鱼我所欲也》最精妙之处,在于用生活化的比喻搭建...

洞庭湖畔的忧乐情怀——品《岳阳楼记》

洞庭湖畔的忧乐情怀——品《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北宋散文的传世经典,更是一篇熔山水之壮阔、览物之情思与家国之胸怀于一炉的千古绝唱。庆历六年,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受挫被贬邓州,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寄来画作,他虽未亲登岳阳楼,却以笔为舟,在文字中勾勒洞庭盛景,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为中国文人树立了...

《周南·关雎》:华夏情诗的起点,礼乐文明的初声

《周南·关雎》:华夏情诗的起点,礼乐文明的初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诗经·国风·周南》的开篇,这四句诗如同一幅清新的河洲画卷,历经三千年岁月冲刷,依旧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爱情咏叹。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情诗范本,更藏着先秦礼乐文明中“爱而有礼”的深层密码,让“君子求淑女”的美好意象,成为刻在华夏文化基因里的浪漫符号。...

《秦风·蒹葭》:在水一方的怅惘,穿越千年的诗意

《秦风·蒹葭》:在水一方的怅惘,穿越千年的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开篇四句,如同一幅带着晨霜的秋水画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清寂又朦胧的意境。它没有《关雎》“琴瑟友之”的热烈,也没有《伐檀》“彼君子兮”的愤懑,却以“求而不得”的怅惘、虚实交织的意象,成为《诗经》中最富哲思与美感的篇章之一,让“在水一方”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