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雨竹叶枫1周前 (10-23)文学

image_1761201606990.jpg

苏轼的《赤壁赋》,是北宋文坛的巅峰之作,更是一篇融山水之景、历史之思与人生之悟于一体的千古绝唱。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秋日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观江景、赏明月、论古今,最终写下这篇“文境与心境共生”的佳作。它以清丽洒脱的笔墨,将人生的失意化为豁达的哲思,让一场江上夜游,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洗礼。

一、笔墨间的赤壁月夜:天地之美的沉浸式描摹

《赤壁赋》开篇便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空灵静谧的江上夜景,让读者瞬间沉浸在“天人合一”的意境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寥寥数语,点明时间(七月十六)、人物(苏子与客)与场景(泛舟赤壁),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更是将江上的闲适与宁静写得入木三分——没有喧嚣,没有波澜,只有清风拂过江面,带着初秋的微凉,为这场夜游奠定了悠然的基调。

随着夜色渐深,景致愈发灵动:“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星空中缓缓移动;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江水与天空连成一片;小船如一片芦苇叶,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飘荡。苏轼不刻意堆砌辞藻,却以“出”“徘徊”“横”“接”等动词,让静态的月夜变得动态——月亮有了“徘徊”的情态,雾气有了“横江”的壮阔,小船有了“凌万顷”的洒脱,仿佛读者也随苏子一同,置身于这片天地之间,感受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

这份对自然之美的描摹,从不只是“写景”,更是“写心”——江上的清风明月,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苏轼暂时摆脱官场失意、回归本心的精神寄托。

二、对话中的历史叩问:从“悲”到“悟”的哲思跃迁

《赤壁赋》的魅力,从不只在于对江景的描摹,更在于苏子与客的一场“对话”——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到对人生短暂的悲叹,最终升华为“豁达处世”的生命哲学,层层递进,直击人心。

客吹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引发了对历史的追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客由眼前赤壁,联想到三国时曹操率大军南下、意气风发的场景,可即便如曹操般“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最终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历史的兴亡、英雄的陨落,让客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人生短暂如蜉蝣,而自然永恒如长江,对比之下,怎能不感到渺小与失意?

面对客的悲叹,苏轼却以通透的哲思回应:“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虽昼夜奔流,却从未真正“逝去”;月亮虽有圆缺,却终究没有增减——自然的“变”与“不变”,本是相对的。他进一步指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若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瞬息万变;若从“不变”的角度看,人与万物皆能融入自然,获得永恒。

这份哲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的和解——苏轼承认人生有失意,却不沉溺于失意;承认生命有短暂,却能在短暂中寻找永恒。正如他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要懂得欣赏,便能在其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与快乐。

三、千年回响:中国人的“东坡式豁达”

《赤壁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无数人失意时的精神慰藉,在于它承载了一种“东坡式豁达”——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纠结人生的得失,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现实,从自然与生活中寻找快乐。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从京城到黄州、惠州、儋州,越贬越远,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在黄州,他“自笑平生为口忙”,发明了东坡肉;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仍能“杖藜徐步叩松扉”,与当地百姓同乐。《赤壁赋》中的哲思,正是他人生态度的缩影——人生的困境或许无法避免,但看待困境的心态可以选择。

在今天,《赤壁赋》的意义依旧深刻。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让许多人感到焦虑与迷茫,而苏轼的“豁达”,恰如一剂良药:它提醒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必沉溺于“已失去”的遗憾;天地间有清风明月为伴,生活中有柴米油盐之趣,只要懂得知足与欣赏,便能在平凡中找到幸福。

《赤壁赋》很短,却装得下苏轼的人生感悟;赤壁的江景很美,却不及文中那份“接纳不完美”的豁达动人。千年过去,江上的清风依旧吹拂,山间的明月依旧朗照,而苏轼的哲思,也永远留在了文字里,继续抚慰着每一个在人生中前行的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08.html

分享给朋友: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的相关文章

诗歌《老屋记》

诗歌《老屋记》

木梁把时光扛得很沉瓦当漏下的月光把二十年的故事叠成窗台上的纸船奶奶的纺车还在墙角醒着线轴上绕着未说完的乡音我摸过千百次的门环铜绿浸着体温像握着外婆最后一声叮咛门槛被岁月磨得很软青苔爬满来时的路父亲的烟斗在墙根磕出星子我数着木柱上的刻痕把年轮刻进手掌如今门锁挂着锈色的风蛛网缠着去年的蝉鸣可只要推开吱呀...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雪域囚徒,诗中情僧:仓央嘉措自述

我叫阿旺洛桑仁青・仓央嘉措,藏语里这名字意为 “音律之海”。可这海从未真正辽阔过,多半是困在布达拉宫的高墙里,拍打着戒律与情愫的礁石。康熙二十二年的春日,我生于门隅的白嘎尔宫,父母都是虔诚的红教信徒。那里的阳光是暖的,青稞田是绿的,连风里都飘着情歌的调子。十五岁前,我是计美多吉・协加衮钦,会跟着阿爸...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今夜,清风吹动银河我的小楷笔,点染一片翠把荷花,一朵一朵约上案台等一个人,穿过人间盛景在我的心上,开出明月的光芒 此时的琴箫,像初相遇的欢喜隔着夜色对饮每一颗星都闪着与生俱来的美好你临水的台榭,有喜鹊飞过情愁,不解自开 我的渴望,于风的低唤里迂回在一张宣纸上收拢羽翼每一滴荷露都是...

散文:秋来

散文:秋来

风是先知道秋的。清晨推窗时,不再有夏末的黏腻,风裹着一丝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布,拂过胳膊时,会让人下意识把衣领拢一拢——秋就这么悄没声地来了。 巷口的桂树是藏不住的。前几日还只是满树深绿,不知哪夜起,细碎的米黄就缀满了枝头,风一吹,香就漫开了。不是那种冲鼻的香,是缠人的,绕着鼻尖转,勾着人往...

组诗:中秋组章

组诗:中秋组章

## 1. 窗台上的月亮 月光没敲门 就溜进阳台 落在多肉的叶片上 积成小水珠—— 像谁没擦干净的 去年的月光 晾衣绳上的衬衫晃了晃 是风在扯 还是月光想 借件人间的衣裳 贴贴烟火气 我把手机放在窗台 屏幕亮着时 它也想凑成圆 和天上的那轮 碰个响 ##...

散文:人间三月天

散文:人间三月天

风先暖起来的。清晨推开窗,不再有料峭的寒往衣领里钻,反而裹着点软乎乎的香——是楼下的玉兰开了,白的、粉的花苞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像缀了满树的小灯,风一吹,花瓣轻轻晃,连影子都带着甜。 晨露还挂在草叶尖时,公园里就有了声响。老太太提着菜篮走,鞋底蹭过刚冒芽的草坪,惊飞了停在柳枝上的麻雀;穿校服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