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image_1761201606990.jpg

苏轼的《赤壁赋》,是北宋文坛的巅峰之作,更是一篇融山水之景、历史之思与人生之悟于一体的千古绝唱。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秋日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观江景、赏明月、论古今,最终写下这篇“文境与心境共生”的佳作。它以清丽洒脱的笔墨,将人生的失意化为豁达的哲思,让一场江上夜游,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洗礼。

一、笔墨间的赤壁月夜:天地之美的沉浸式描摹

《赤壁赋》开篇便以极简的文字,勾勒出一幅空灵静谧的江上夜景,让读者瞬间沉浸在“天人合一”的意境中。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寥寥数语,点明时间(七月十六)、人物(苏子与客)与场景(泛舟赤壁),而“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八字,更是将江上的闲适与宁静写得入木三分——没有喧嚣,没有波澜,只有清风拂过江面,带着初秋的微凉,为这场夜游奠定了悠然的基调。

随着夜色渐深,景致愈发灵动:“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星空中缓缓移动;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江水与天空连成一片;小船如一片芦苇叶,在辽阔的江面上自由飘荡。苏轼不刻意堆砌辞藻,却以“出”“徘徊”“横”“接”等动词,让静态的月夜变得动态——月亮有了“徘徊”的情态,雾气有了“横江”的壮阔,小船有了“凌万顷”的洒脱,仿佛读者也随苏子一同,置身于这片天地之间,感受着“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超然。

这份对自然之美的描摹,从不只是“写景”,更是“写心”——江上的清风明月,既是眼前之景,也是苏轼暂时摆脱官场失意、回归本心的精神寄托。

二、对话中的历史叩问:从“悲”到“悟”的哲思跃迁

《赤壁赋》的魅力,从不只在于对江景的描摹,更在于苏子与客的一场“对话”——从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到对人生短暂的悲叹,最终升华为“豁达处世”的生命哲学,层层递进,直击人心。

客吹洞箫,“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引发了对历史的追思:“‘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客由眼前赤壁,联想到三国时曹操率大军南下、意气风发的场景,可即便如曹操般“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英雄,最终也“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历史的兴亡、英雄的陨落,让客生出“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悲叹:人生短暂如蜉蝣,而自然永恒如长江,对比之下,怎能不感到渺小与失意?

面对客的悲叹,苏轼却以通透的哲思回应:“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虽昼夜奔流,却从未真正“逝去”;月亮虽有圆缺,却终究没有增减——自然的“变”与“不变”,本是相对的。他进一步指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若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万物瞬息万变;若从“不变”的角度看,人与万物皆能融入自然,获得永恒。

这份哲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生命的和解——苏轼承认人生有失意,却不沉溺于失意;承认生命有短暂,却能在短暂中寻找永恒。正如他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是大自然无尽的宝藏,只要懂得欣赏,便能在其中获得心灵的安宁与快乐。

三、千年回响:中国人的“东坡式豁达”

《赤壁赋》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无数人失意时的精神慰藉,在于它承载了一种“东坡式豁达”——不抱怨命运的不公,不纠结人生的得失,而是以平和的心态接纳现实,从自然与生活中寻找快乐。

苏轼的一生,屡遭贬谪,从京城到黄州、惠州、儋州,越贬越远,却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在黄州,他“自笑平生为口忙”,发明了东坡肉;在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在儋州,他仍能“杖藜徐步叩松扉”,与当地百姓同乐。《赤壁赋》中的哲思,正是他人生态度的缩影——人生的困境或许无法避免,但看待困境的心态可以选择。

在今天,《赤壁赋》的意义依旧深刻。快节奏的生活、激烈的竞争,让许多人感到焦虑与迷茫,而苏轼的“豁达”,恰如一剂良药:它提醒我们,不必过分执着于“得不到”的东西,也不必沉溺于“已失去”的遗憾;天地间有清风明月为伴,生活中有柴米油盐之趣,只要懂得知足与欣赏,便能在平凡中找到幸福。

《赤壁赋》很短,却装得下苏轼的人生感悟;赤壁的江景很美,却不及文中那份“接纳不完美”的豁达动人。千年过去,江上的清风依旧吹拂,山间的明月依旧朗照,而苏轼的哲思,也永远留在了文字里,继续抚慰着每一个在人生中前行的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08.html

分享给朋友: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的相关文章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小说:旧笔记里的雨

深秋的雨把老书店的玻璃浇得模糊,陈屿推开门时,风铃还和十年前一样,叮铃响得发涩。他缩了缩衣领,目光不自觉飘向最里面的书架——高中时,林晚总在那儿蹲着找旧诗集,马尾扫过他手背,像片轻得抓不住的叶子。“麻烦让让。”清软的声音撞进耳朵,陈屿猛地回头,撞进一双熟悉的眼睛。林晚抱着本《聂鲁达诗选》,发尾烫成了...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韩愈的《师说》,以振聋发聩的议论,重构了唐代“师道不存”的教育秩序。它既是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的典范,更以对“师”的重新定义,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入灵魂,成为跨越千年仍指引教育本质的精神灯塔。一、破立之间:重塑“师道”的核心定义《师说》最精妙之处,在于以“破”为“立”——先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翻开《庄子》首篇《逍遥游》,北冥鲲鹏的巨影便破壁而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跨越山海的宏大想象,不仅勾勒出先秦诸子中最瑰丽的文学图景,更藏着庄子对“自由”最深刻的追问——何为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后重读此文,仍能在汪洋恣肆的文字间...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巷口那棵老槐树又开花时,林晓雨蹲在药店柜台后,指尖划过手机里爷爷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刚摘的向日葵,笑得满脸褶皱都挤在一块儿,像晒透了太阳的橘子皮。 晓雨是被爷爷捡回来的。那年她才三岁,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小棉袄,缩在槐树根旁哭。爷爷挑着菜担经过,放下担子蹲下来,从布兜里掏出块...

《郑风·风雨》:暗夜鸡鸣里的守候,乱世中的温暖微光

《郑风·风雨》:暗夜鸡鸣里的守候,乱世中的温暖微光

“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诗经·郑风·风雨》中的这四句诗,没有《关雎》的明媚,也没有《蒹葭》的朦胧,却在“风雨交加、天昏地暗”的乱世背景下,以一声执着的鸡鸣、一次意外的相逢,写出了人心深处最朴素的慰藉。它是《诗经》中少有的“以乱世写温情”的篇章,让“风雨鸡鸣”成为跨越千年的精神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