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image_1761174657108.jpg我第三次在三楼琴房的窗台上看见那只缺了口的青瓷笔筒时,林小满正抱着小提琴,站在阳光里调弦。琴弓擦过琴弦的瞬间,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片,恰好落在她垂着的发梢上。 “校长。”她转过身,指尖还捏着琴弓,眼神里藏着点紧张,像怕碰碎了什么,“这笔筒……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我接过笔筒,指腹蹭过那道浅口——是去年暴雨夜,她抱着这只笔筒在学校门口蹲了半宿时磕的。那天她浑身湿透,说爸妈不赞成她考音乐学院,把她的乐谱全烧了,只剩这只装过她第一支琴弓的笔筒。 “今天专业课怎么样?”我把笔筒放回窗台,让它正对着楼下的排练厅。那里有十几个和她一样大的孩子,正跟着钢琴伴奏练合唱,17岁的声音像刚抽枝的竹,脆生生地撞在墙上。 “张老师说……我的揉弦再放松点就好了。”她低头拨了下琴弦,声音轻了些,“但我总怕错,一想到下个月的省赛,手就僵。” 我想起上周查寝,看见她床头贴着张泛黄的便签,上面用铅笔写着:“18岁生日前,要拉会《梁祝》的华彩段”。便签边角被磨得卷了边,显然是看了无数次。 “走,带你去个地方。”我牵起她的手腕,往顶楼的储藏室走。推开门时,灰尘在阳光里跳着舞,角落里堆着的旧谱架上,还贴着十年前学生的名字。我翻出最底下的一个铁盒,里面是我刚当校长时,第一届学生送我的录音带。 “你听。”我把录音带塞进老式录音机,里面立刻传出断断续续的小提琴声,夹杂着咳嗽和翻谱的杂音。“这是当年的苏晓,她比你还紧张,省赛当天手抖得拉断了两根弦。” 林小满的眼睛亮了些,我继续说:“但她后来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现在是乐团的首席。上个月回来演出,还说当年最感谢我把她从琴房里拽出来,让她去看操场的日落。” 录音机里的琴声渐渐流畅,窗外的玉兰花又落了几朵。林小满突然拿起小提琴,琴弓落在琴弦上,这次的揉弦里少了些紧绷,多了点玉兰花瓣落地的软。 “校长,”她拉完一段,抬头时眼里有了光,“我好像知道怎么放松了。” 那天傍晚,我在办公室批改学生的申请材料,窗外传来熟悉的小提琴声。是《梁祝》的华彩段,拉得不算完美,却带着17岁独有的莽撞与热烈。我走到窗边,看见林小满站在玉兰花树下,怀里抱着琴,旁边围了几个同学,有人举着乐谱,有人跟着哼旋律。 月光落在他们身上,像给这群15到18岁的孩子镀了层光。我想起自己当年为什么要办这所学校——不是为了让他们都成为音乐家,而是想让每个像林小满这样的孩子,都能在最好的年纪,有地方安放自己的热爱,哪怕会犯错,会紧张,也能在琴声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玉兰花。 第二天清晨,我又去了三楼琴房。窗台上的青瓷笔筒里,插了支新鲜的玉兰花,旁边压着张便签,是林小满的字迹:“校长,等我拿了省赛的奖,给您拉完整的《梁祝》。” 风从窗外吹进来,带着玉兰的香,我仿佛已经听见了,那属于18岁的、没有遗憾的琴声。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95.html

分享给朋友: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的相关文章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女儿群像与时代悲歌

金陵十二钗:红楼梦中的女儿群像与时代悲歌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声明)金陵十二钗是《红楼梦》的灵魂,是曹雪芹以毕生心血塑造的女性群像核心。她们或才情卓绝,或温婉端庄,或精明干练,却都困于封建时代的枷锁,最终走向各自的悲剧,成为“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时代缩影。### 核心人物:才情与命运的交织- **林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

散文:秋来

散文:秋来

风是先知道秋的。清晨推窗时,不再有夏末的黏腻,风裹着一丝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布,拂过胳膊时,会让人下意识把衣领拢一拢——秋就这么悄没声地来了。 巷口的桂树是藏不住的。前几日还只是满树深绿,不知哪夜起,细碎的米黄就缀满了枝头,风一吹,香就漫开了。不是那种冲鼻的香,是缠人的,绕着鼻尖转,勾着人往...

散文:人间烟火

散文:人间烟火

傍晚的风里最先飘来的,是巷口包子铺的香。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肉香往街面上漫,老板娘手快,用竹夹子夹起刚熟的包子,喊一声“小心烫”,接过钱的手还沾着面粉,却笑得热络。我站在对面等红绿灯,看买包子的人排着短队,有放学的孩子踮着脚够塑料袋,也有下班的人揣着两三个,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些——这一口热乎气,像是能把...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