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读历史3周前 (10-08)历史

image_1759912305159.jpg


吴石(1894年8月—1950年6月10日),原名萃文,字虞薰,福建闽侯(今福州市仓山区)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以国民党高级将领的身份潜伏于台湾,为中共提供大量绝密军事情报,最终英勇就义,被誉为“插在蒋介石心脏的一把利刃”。


### 一、文武双全的军事奇才

吴石早年投身军旅,以“十二能人”闻名——能文能武、能诗能画、精通英日双语,且骑射驾泳无所不精。他先后以全校第一的成绩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日本炮兵学校和日本陆军大学,成为中日两国军界瞩目的军事理论专家。其著作《兵学辞典粹编》《克罗则维兹〈战争论〉之研究》等,被国民党高层视为“军事教科书”,蒋介石亦对其学识赞赏有加。


抗战期间,吴石历任第四战区中将参谋长等职,参与指挥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等重大战役。他曾精准预测日军进攻方向,为中国军队制定防御策略提供关键支持。然而,国民党的腐败与消极抗战令他逐渐失望。1944年湘桂大溃退中,他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儿子病亡,发出“国民党不亡是无天理”的悲叹。


### 二、弃暗投明的关键抉择

1947年,吴石通过好友何遂(民主人士,子女多为中共党员)牵线,与中共中央上海局建立联系,正式开始为党工作。他利用国防部史政局局长的职务便利,将国民党《长江江防兵力部署图》《全国军备部署图》等核心情报传递给中共,为渡江战役、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决定性帮助。例如,他协助中共党员吴仲禧获取徐州“剿总”兵力部署,这份情报被称为“淮海战役前最全面的敌情资料”。


1949年福州解放前夕,吴石冒险将298箱国民党绝密军事档案留存大陆,避免其被运往台湾。这批档案后被解放军接收,成为研究国民党军事体系的“活化石”。


### 三、潜伏台湾的血色征程

1949年8月,吴石奉蒋介石之命赴台担任“国防部参谋次长”。他深知此行凶险,却毅然表示:“为人民做的事太少,个人风险算不了什么。” 抵台后,他迅速搭建情报网络,通过中共特派员朱枫(化名“陈太太”)传递《台湾战区战略防御图》《海防前线阵地兵力配备图》等绝密文件。这些情报细致到台湾各战略登陆点的地理分析、海军舰队分布及空军机场配置,毛泽东阅后赞叹:“一定要给他们记上一功!”


1950年1月,因中共台湾省工委书记蔡孝乾叛变,岛内地下党组织遭血洗。吴石为掩护朱枫撤离,冒险签发《特别通行证》助其搭乘军机赴舟山,却因此暴露身份。被捕后,他遭受酷刑致一只眼睛失明,仍坚贞不屈。国民党特务在其家中仅搜出一根金条,连审讯者都感叹:“吴次长清廉至此,令人敬佩。”


### 四、碧血丹心的历史回响

1950年6月10日,吴石与朱枫、陈宝仓、聂曦等人在台北马场町英勇就义。临刑前,他从容吟诵绝笔诗:“五十七年一梦中,声名志业总成空。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 其遗骸于1994年迁葬北京香山公墓,与其他隐蔽战线烈士同享哀荣。


1973年,经周恩来总理提议,国务院追认吴石为革命烈士。2013年,北京西山无名英雄纪念广场落成,吴石与朱枫等人的雕像位列中央,成为那段隐秘历史的永恒见证。他的事迹被改编为《潜伏》等影视作品,“余则成”的原型之一正是这位“终极潜伏者”。


### 五、历史评价与启示

吴石的一生,是理想信念战胜权力诱惑的典范。他以国民党中将之身,甘冒灭族之险为中共工作,其动机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对民族命运的深刻反思。正如他在遗书中所写:“所望儿辈体会一生清廉,应知自立为善人。” 他的牺牲揭示了一个真理:真正的爱国者,永远以国家统一和人民福祉为最高追求。


如今,吴石的故事仍在海峡两岸流传。他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其功绩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史册上。正如罗青长为其纪念册的题词:“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34.html

分享给朋友:

“吴石—用生命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精神” 的相关文章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旁门左道”如今常用来指代非正统、非主流的技艺或学说,含贬义,但这一成语的形成,既与古代中国对“方位”的特殊认知紧密相关,也经历了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比喻的文化演变。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方位文化”与“礼制秩序”。在古代,“左”与“右”的方位含义并非中性,而是与社会等级、礼仪规范深度绑定。西周至春秋...

铭记历史:还原台湾“二二八事件”真相

铭记历史:还原台湾“二二八事件”真相

1947年的台湾,一场震撼全岛的“二二八事件”,如一道深刻的伤痕,刻在台湾历史的脉络之中。它不仅是一段关于抗争与伤痛的记忆,更成为后世不断解读、反思的重要历史节点。如今回首,拂去岁月的尘埃,探寻其背后的真相与启示,对理解台湾社会的发展、两岸关系的走向,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 事件背景:光复...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1908年—1982年10月),原名蔡乾,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彰化县花坛乡一个普通农家,其人生横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与台湾历史的关键时期——既是参与长征的唯一台湾籍共产党人、中共台湾地下党的重要领导者,却也因后期叛变投敌,成为摧毁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历史罪人”,其经历折射出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交...

萧明华:潜伏台湾的“归来兮”烈士——以青春热血铸就隐蔽战线的不朽丰碑

萧明华:潜伏台湾的“归来兮”烈士——以青春热血铸就隐蔽战线的不朽丰碑

1982年的北京,春风拂过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松柏,一块新立的墓碑在苍翠间静静伫立。碑石之上,没有洋洋洒洒的生平列传,只有三个朱红大字力透石背——“归来兮”。这三个字,是跨越海峡的深情呼唤,是迟到三十余年的告慰,更是对一位牺牲在台湾隐蔽战线的女烈士——萧明华,最凝练也最厚重的礼赞。她的故事,藏在历史...

台湾白色恐怖:一段镌刻在历史深处的伤痛记忆

台湾白色恐怖:一段镌刻在历史深处的伤痛记忆

“白色恐怖”是台湾现代史上一段无法被磨灭的黑暗篇章,特指1949年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后,为巩固独裁统治、压制异见而实施的长期戒严与政治高压统治时期,其影响贯穿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末,近40年的时间里,台湾社会被笼罩在恐惧、猜忌与压抑的氛围中,无数家庭因政治迫害支离破碎,无数个体的生命与尊严被...

朱熹:理学巨擘的思想丰碑与历史争议

朱熹:理学巨擘的思想丰碑与历史争议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他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程朱理学”体系,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他的著作如《四书章句集注》,长期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深刻塑造了传统士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然而,这位“朱子”的一生与思想,又始终伴随着赞誉与争议,是解读中国传统思想演进的重要...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