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散文:炉暖酒温夜色浓

image_1760781919619.jpg


暮色刚漫过窗棂,父亲就蹲在院子里生炉子。红泥捏的小火炉是前几年乡下亲戚送的,肚腹圆滚滚,炉口描着圈浅青纹,久不用,炉身上落了层薄灰。他用枯树枝引火,再添几块碎煤,火苗“噼啪”舔着炉壁,很快把红泥烤得暖融融的,连空气里都飘着点炭火气。


我在屋里拆酒坛的封泥。新酿的米酒是母亲上个月埋在桂花树下的,揭开封布时,满室都是清甜的香,酒液澄黄,表面浮着层细碎的绿泡沫——这就是白居易说的“绿蚁”了。我用粗瓷碗盛了两碗,碗沿沾着酒渍,亮晶晶的,端到炉边时,父亲正用铁钎拨弄炉里的煤,火星子溅起来,落在青砖地上,又很快灭了。


“等会儿再喝,先烤两个红薯。”父亲说着,从竹篮里拿出两个红心红薯,埋进炉边的炭火里。红薯皮很快被烤得发皱,甜香混着酒香飘过来,勾得人胃里发馋。我把瓷碗放在炉沿上温着,看酒里的绿蚁慢慢散了,酒气袅袅地缠上炉口的青烟,在昏黄的灯光里缠成软乎乎的雾。


窗外的风渐紧,刮得窗纸“沙沙”响,炉子里的煤却烧得正旺,红泥炉身泛着暖红的光,把两人的影子映在墙上,忽大忽小。父亲端起碗,和我的轻轻碰了一下,“叮”的一声,酒液晃出些在碗沿。抿一口,温酒顺着喉咙滑下去,暖得胸口都热了,连带着连日的疲惫都散了大半。


红薯烤好了,父亲用铁钎挑出来,剥掉焦黑的皮,露出里面橙红的肉,冒着热气。我咬了一口,甜得流蜜,烫得直哈气,父亲在旁边笑,说我还是像小时候一样,急脾气。炉子里的火还在烧,酒碗里的酒慢慢见了底,窗外的夜色更浓,却一点都不觉得冷——原来最暖的不是炭火,也不是温酒,是这样的冬夜,有个人陪着,炉暖酒温,把寻常的日子,过成了诗里的模样。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65.html

分享给朋友:

“散文:炉暖酒温夜色浓” 的相关文章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今夜,清风吹动银河我的小楷笔,点染一片翠把荷花,一朵一朵约上案台等一个人,穿过人间盛景在我的心上,开出明月的光芒 此时的琴箫,像初相遇的欢喜隔着夜色对饮每一颗星都闪着与生俱来的美好你临水的台榭,有喜鹊飞过情愁,不解自开 我的渴望,于风的低唤里迂回在一张宣纸上收拢羽翼每一滴荷露都是...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我第三次在三楼琴房的窗台上看见那只缺了口的青瓷笔筒时,林小满正抱着小提琴,站在阳光里调弦。琴弓擦过琴弦的瞬间,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片,恰好落在她垂着的发梢上。 “校长。”她转过身,指尖还捏着琴弓,眼神里藏着点紧张,像怕碰碎了什么,“这笔筒……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我接过笔筒,指腹蹭过那道浅...

方寸陋室中的精神广厦——评《陋室铭》

方寸陋室中的精神广厦——评《陋室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以短短八十一字,将“简陋之居”升华为“精神圣殿”。它既是唐代铭文的精品,更以极简的文字,道尽了中国文人“安贫乐道、坚守本心”的处世哲学,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精神坐标。一、以“小”见“大”:极简文字里的境界升华《陋室铭》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小篇幅”承载“大境界”,以“物之陋”反...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滕王阁上的锦绣辞章与少年意气——品《滕王阁序》

滕王阁上的锦绣辞章与少年意气——品《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初唐骈文的巅峰之作,更是一篇融山河之美、宴饮之盛与人生之叹于一体的千古绝唱。上元二年,年少的王勃途经洪州,恰逢滕王阁宴集,他临席挥毫,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让一场文人雅聚永载史册。这篇辞藻华美却不空洞、意境开阔又含深情的短文,既展现了初唐的蓬勃气象,更藏着...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灯下重读诸葛亮《出师表》,未及过半,已觉字里行间似有温热气流涌动。这篇诞生于三国乱世的奏表,没有辞赋的华丽铺陈,没有策论的锐利锋芒,却以一腔肺腑之言,穿越一千八百余年的时光,仍能叩击世人的心灵。它是一位老臣对幼主的临终托付,是一个谋士对知遇之恩的终极回报,更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腾,早...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