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雨竹叶枫1周前 (10-23)文学

image_1761195677277.jpg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篇作于二十六岁的即兴之作,以惊世才情冠绝千古,既是骈文艺术登峰造极的标杆,更是初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鲜活缩影。它如一幅立体的画卷,将景、情、理、志熔于一炉,字字珠玑间藏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即便跨越千年,仍能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震撼与共鸣。

一、文辞之美:骈文艺术的巅峰之作

《滕王阁序》最惊艳之处,在于其将骈文的“形式美”与“意境美”做到了极致融合,打破了此前骈文常陷“辞藻堆砌、内容空洞”的桎梏。

从形式上看,文章通篇对仗工整、声律和谐,却无丝毫刻意雕琢之感。“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开篇以简洁对偶破题,既点明滕王阁的地理位置,又带着历史的厚重感;“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则将视角从地面拉升至星空,以天地之阔衬滕王阁之雄,开篇便奠定宏大基调。文中更有无数传世佳句,如“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以“尽”与“凝”、“清”与“紫”的对比,将秋日雨后的山林暮色写得层次分明,冷冽中透着温润;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神来之笔——落霞的绚烂、孤鹜的灵动、秋水的澄澈、长天的辽阔,四个意象在对偶句式中交融,动静相济、虚实相生,既像一幅水墨长卷徐徐展开,又似一曲无声的乐章,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站在滕王阁上俯瞰江天胜景。

更难得的是,王勃的辞藻从不为“炫技”而设,每一个典故、每一句铺陈,都紧扣“登临抒怀”的核心。他写“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以“扑地”“弥津”的夸张手法,勾勒出洪州城的繁华富庶,既烘托滕王阁宴饮的盛况,又暗含对初唐社会生机的赞叹;写“云销雨霁,彩彻区明”,则以天气的变化暗合心境的转折,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埋下伏笔。这种“形为意役”的笔法,让骈文摆脱了“文字游戏”的局限,成为承载情感与思想的有力载体。

二、情志之深:少年失意中的青云之志

若说《滕王阁序》的文辞是“表”,那么其中蕴含的情志便是“里”。王勃作序时,正值人生低谷——他早年因“《檄英王鸡》事件”被贬,后又因私杀官奴获罪,虽遇大赦免于死刑,却从此断送仕途,此次赴交趾探望父亲,本是满怀失意的远游。然而,在这篇文章里,我们看不到沉溺于悲戚的颓丧,反而能感受到一个少年在困境中仍向阳而生的豪迈与坚韧。

文章前半段铺陈滕王阁的美景与宴饮的盛况,看似是“应景之作”,实则是为后文的抒情蓄势。当笔锋一转,“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一句脱口而出时,王勃将个人的失意与人生的感慨和盘托出——“冯唐易老,李广难封”,他以古代贤才难遇明主的典故,暗喻自己的怀才不遇;“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又在感叹中暗含清醒:即便生在圣明之世,贤才仍可能遭遇命运的坎坷。这种感慨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对人生际遇的深刻认知,带着文人的敏感与通透。

但王勃并未止步于感伤。在抒发“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的孤独后,他随即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振聋发聩——年岁增长、处境困窘,都不能改变心中的志向;即便像“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那样身处逆境,仍要保持内心的澄澈与乐观。这种“穷且益坚”的信念,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一个少年在命运的打击下,对自我价值的坚守,对理想的执着。结尾处“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更是将失意化为动力,以“扶摇直上”的豪情、“亡羊补牢”的豁达,为全文注入了昂扬的生命力,让读者在感慨其命运坎坷的同时,更被其精神风骨所打动。

三、时代之影:初唐气象的生动缩影

《滕王阁序》之所以能超越个人抒情的局限,成为千古名篇,还在于它无意间捕捉到了“初唐气象”的精髓——那是一个王朝刚刚走出战乱、国力渐盛,文人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又有对时代未来的憧憬的特殊阶段。

文中对洪州的描写,“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不只是在写地理的优越,更暗含着初唐疆域辽阔、四方归附的自豪感;“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则通过对宴饮宾客的刻画,展现出初唐士大夫阶层的儒雅风流与积极入世的心态。即便王勃个人遭遇失意,他笔下的世界仍不是灰暗的——秋景有“寒潭清”“暮山紫”的明丽,人生有“扶摇可接”“桑榆非晚”的希望,这种“哀而不伤、悲而不戚”的基调,正是初唐文人精神状态的写照:他们经历过乱世的动荡,更懂得太平的可贵;他们有对理想的执着,也有对命运的包容,这种矛盾与平衡,构成了初唐文学独有的魅力。

一千三百多年过去,滕王阁几经兴废,而《滕王阁序》却从未褪色。今天我们再读这篇文章,读的不只是“藻思绮合,清丽芊绵”的辞章,不只是一个少年的失意与昂扬,更读的是一种穿越千年的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困境,都要保持对美的感知、对理想的坚守;它也提醒我们,优秀的文学从不只是文字的游戏,更是生命体验的共鸣、时代精神的沉淀。

《滕王阁序》早已超越了一篇“序文”的范畴,它成了中国文人精神世界的一个符号,成了每个逐梦者都能从中汲取力量的经典。只要还有人在诵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的才情与志向,便会永远活在文字里,继续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99.html

分享给朋友: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的相关文章

散文:秋来

散文:秋来

风是先知道秋的。清晨推窗时,不再有夏末的黏腻,风裹着一丝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布,拂过胳膊时,会让人下意识把衣领拢一拢——秋就这么悄没声地来了。 巷口的桂树是藏不住的。前几日还只是满树深绿,不知哪夜起,细碎的米黄就缀满了枝头,风一吹,香就漫开了。不是那种冲鼻的香,是缠人的,绕着鼻尖转,勾着人往...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散文:人间烟火

散文:人间烟火

傍晚的风里最先飘来的,是巷口包子铺的香。蒸笼掀开时白雾裹着肉香往街面上漫,老板娘手快,用竹夹子夹起刚熟的包子,喊一声“小心烫”,接过钱的手还沾着面粉,却笑得热络。我站在对面等红绿灯,看买包子的人排着短队,有放学的孩子踮着脚够塑料袋,也有下班的人揣着两三个,脚步都比平时轻快些——这一口热乎气,像是能把...

诗歌:月下花事

诗歌:月下花事

桂树把影子铺成地毯时每片花瓣都捧着月光母亲在石桌上摆瓷盘月饼压着云纹像把夜空揉进了甜月亮从瓦檐爬上来时所有褶皱都被熨平风里飘着糖桂花的香孩子把灯笼举过头顶光在他睫毛上打转我们数着星子咬开月饼酥皮落在掌心像接住了细碎的月光月亮是夜的邮戳盖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后来桂花落进茶杯茶里就浮起整个中秋我们不说话,只...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菩萨蛮》词牌及经典词作深度赏析

《菩萨蛮》词牌及经典词作深度赏析

“菩萨蛮”是中国古典词坛极具影响力的词牌之一,其起源与唐代音乐文化紧密相连。据《唐国史补》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入朝,使者梳高髻、戴金冠、穿锦绣服饰,形象酷似佛教中的菩萨,教坊遂依此创作《菩萨蛮》曲,后逐渐演变为词牌。其格律定型后,以**双调四十四字**为核心范式,上下阕各四句,通常采...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