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小说:红烛

image_1760770970585.jpg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


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


“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正撞进他眼底的光,那光里没有宴席上的应酬,只有她熟悉的温软。她摇摇头,却没忍住往后缩了缩脚,拖鞋上的珍珠扣轻轻磕在地板上,发出细碎的响。


陆时衍没再往前走,反而拿起桌边的茶盏,倒了杯温好的蜂蜜水递过来:“先喝点,解解乏。”杯沿碰着她的指尖,温热的触感顺着指尖往上爬,苏晚的耳尖一下子就红了。


她小口抿着茶,余光瞥见他在解领带,手指骨节分明,动作慢得很。红烛噼啪响了声,溅出个小火星,苏晚吓了一跳,手里的杯子晃了晃,茶水差点洒出来。


陆时衍立刻伸手扶住杯底,指尖不经意蹭到她的手,两人都顿了顿。他先笑了,声音里带着点无奈的温柔:“别怕,就是烛花。”说着,他拿起银剪,轻轻剪掉烛芯上的黑结,火光顿时亮了些,把他的侧脸照得格外清晰。


苏晚放下杯子,忽然想起下午化妆师说的话——新婚夜的红烛要烧到天明,这样往后的日子才会红火。她偷偷看他,看他把剪下来的烛芯放在碟子里,看他转身时衣摆带起的风,心里像揣了只小兔子,蹦得厉害。


“在想什么?”陆时衍走到她面前,微微俯身。他的气息里有酒气,也有她喜欢的雪松味,混在一起,让她心慌意乱。苏晚咬着唇,小声说:“在想……烛火会不会真的烧到天亮。”


他笑了,伸手轻轻碰了碰她的发顶,动作温柔得像在碰易碎的珍宝:“会的。”他顿了顿,目光落在她泛红的眼角,又补充道,“而且往后的每一天,都会像今晚的烛火一样,暖烘烘的。”


红烛的光映在两人交握的手上,苏晚看着他无名指上的戒指,和自己的凑在一起,刚好是一对。窗外的夜很静,只有烛火偶尔的噼啪声,和两人渐渐平稳的呼吸声,缠在一起,成了往后无数个日夜里,最温暖的开头。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57.html

分享给朋友:

“小说:红烛” 的相关文章

散文:秋来

散文:秋来

风是先知道秋的。清晨推窗时,不再有夏末的黏腻,风裹着一丝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布,拂过胳膊时,会让人下意识把衣领拢一拢——秋就这么悄没声地来了。 巷口的桂树是藏不住的。前几日还只是满树深绿,不知哪夜起,细碎的米黄就缀满了枝头,风一吹,香就漫开了。不是那种冲鼻的香,是缠人的,绕着鼻尖转,勾着人往...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小说:窗台上的玉兰花

我第三次在三楼琴房的窗台上看见那只缺了口的青瓷笔筒时,林小满正抱着小提琴,站在阳光里调弦。琴弓擦过琴弦的瞬间,窗外的玉兰花落了一片,恰好落在她垂着的发梢上。 “校长。”她转过身,指尖还捏着琴弓,眼神里藏着点紧张,像怕碰碎了什么,“这笔筒……是我从家里带来的。” 我接过笔筒,指腹蹭过那道浅...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荀子的《劝学》,以恢弘的气势、严密的逻辑,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筑起一座丰碑。它不仅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述“学习”的巅峰之作,更以“学不可以已”为核心,为历代读书人指明了治学的方向与价值,成为穿越两千余年仍熠熠生辉的劝学箴言。一、以“喻”劝学:生动譬喻里的治学真理《劝学》最精妙之处,在于用海量生活化的譬喻...

曲水流觞间的生命哲思——品《兰亭集序》

曲水流觞间的生命哲思——品《兰亭集序》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天下第一行书”,更是一篇融山水之美、宴饮之乐与生命之思于一体的千古佳作。公元353年暮春,王羲之与四十一位名士雅集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事后他为诗集作序,便有了这篇文墨双绝的经典。它以清丽的笔触摹写春景,以通透的思考叩问人生,让一场文人雅集,升华为跨越千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