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image_1761285533680.jpg

翻开《庄子》首篇《逍遥游》,北冥鲲鹏的巨影便破壁而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跨越山海的宏大想象,不仅勾勒出先秦诸子中最瑰丽的文学图景,更藏着庄子对“自由”最深刻的追问——何为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后重读此文,仍能在汪洋恣肆的文字间,触摸到那份超越世俗束缚的精神微光。

《逍遥游》的精妙,首在以“大小之辩”破世俗之见。庄子笔下,既有“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大鹏,也有“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的蜩与学鸠;既有“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的大椿,也有“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小物。世人常以“大”为贵、以“小”为贱,或如蜩鸠般嘲笑大鹏“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却不知二者本质并无高下——大鹏需借海运之风方能展翅,蜩鸠依赖榆枋之力才可栖身,皆为“有所待”。庄子以这般鲜明的对比,戳破了世俗对“大小”“强弱”“寿夭”的执念:若困于外在的尺度评判,便永远跳不出“有所待”的枷锁,更遑论逍遥。

而真正的逍遥,恰在“无待”的精神超越。当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当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世人或许已视之为自由,但在庄子眼中,宋荣子仍未脱离“誉”与“非”的牵绊,列子仍需依赖“风”的助力——二者皆有“所待”,算不得真正的逍遥。直至文末,庄子才揭开逍遥的真谛:“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所谓“无待”,并非脱离天地万物的虚无,而是不被外物裹挟、不被欲望束缚,顺应天地自然的规律,驾驭阴阳风雨晦明的变化,以精神的独立遨游于无穷之境。就像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不是对抗规律,而是与规律相融,最终达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的自在——这份自在,源于内心对“物我之分”的超越,对“功利之念”的放下。

《逍遥游》的不朽,更在于它为后世困于世俗的灵魂,开辟了一处精神栖居地。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功名利禄的樊笼中挣扎,在成败得失的漩涡中焦虑,而庄子的“逍遥”恰如一剂清醒剂:它不教人防避现实,却教人以“大视野”看世事——若能如大鹏般“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便不会为眼前的得失斤斤计较;若能如大椿般“以久特闻”,便不会为短暂的荣辱耿耿于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苏东坡“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豁达,皆可看作对“逍遥”精神的践行——他们并非逃避现实,而是在世俗的羁绊中,守住了内心的“无待”,活出了精神的自由。

今天再读《逍遥游》,我们或许不必真的去追寻“御风而行”的奇幻,却仍能从庄子的文字中汲取力量。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被效率裹挟、被评价绑架,常常在“有所待”的焦虑中迷失自我。而《逍遥游》告诉我们:真正的自由,从不依赖外在的拥有,而源于内心的通透——当我们不再执着于“要得到什么”“要成为什么”,学会顺应本心、接纳规律,便能在平凡的日子里,寻得那份“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的逍遥,让精神如北冥鲲鹏般,挣脱樊笼,遨游于无穷之境。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21.html

分享给朋友: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的相关文章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诗歌:月下花事

诗歌:月下花事

桂树把影子铺成地毯时每片花瓣都捧着月光母亲在石桌上摆瓷盘月饼压着云纹像把夜空揉进了甜月亮从瓦檐爬上来时所有褶皱都被熨平风里飘着糖桂花的香孩子把灯笼举过头顶光在他睫毛上打转我们数着星子咬开月饼酥皮落在掌心像接住了细碎的月光月亮是夜的邮戳盖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后来桂花落进茶杯茶里就浮起整个中秋我们不说话,只...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洞庭湖畔的忧乐情怀——品《岳阳楼记》

洞庭湖畔的忧乐情怀——品《岳阳楼记》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北宋散文的传世经典,更是一篇熔山水之壮阔、览物之情思与家国之胸怀于一炉的千古绝唱。庆历六年,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受挫被贬邓州,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寄来画作,他虽未亲登岳阳楼,却以笔为舟,在文字中勾勒洞庭盛景,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为中国文人树立了...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