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雨竹叶枫1周前 (10-23)文学

image_1761177182344.jpg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21个“也”字串联全篇,似信笔挥洒却暗藏章法,将滁州的山水之美、宴游之乐与民生之安熔于一炉。这篇诞生于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期的佳作,绝非单纯的山水游记,而是一位文人政治家在失意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宣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的是山水,醒的是民心,藏的是“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

一、笔墨之妙:以“也”为韵,绘就山水画卷

《醉翁亭记》的语言如滁州的山水般清新自然,却在平淡中见匠心。开篇以“环滁皆山也”破题,一个“也”字轻描淡写,却瞬间将滁州的地理格局铺开;继而循山寻泉,“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用“也”字收束每句,如流水般顺畅,似歌谣般朗朗上口,让读者仿佛跟着欧阳修的脚步,一步步走进琅琊山的清幽之中。

更精妙的是,欧阳修对山水的描摹从不堆砌辞藻,而是以极简的笔墨勾勒神韵。写山,只说“蔚然而深秀”,便道出林木的繁茂与山势的幽深;写泉,只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便传出泉水的灵动与生机;写亭,则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的设问,既点出亭的由来,又暗含自己与山水的交融——醉翁亭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太守、僧人、山水共同成就的“诗意地标”。

这种笔墨,是“以文为画”的典范:没有浓墨重彩,却让琅琊山的“朝暮之景”“四时之景”跃然纸上。“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十字,便写出晨昏交替的光影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句排比,春夏秋冬的景致便各有千秋。读者读文如观画,既能感受山水之美,更能体会欧阳修“处处留心皆风景”的旷达心境。

二、“醉”之深意:从“宴酣之乐”到“与民同乐”

文中反复提及“醉”——“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醉也”,但“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内核,而“乐”的层次,恰是欧阳修精神境界的体现。

最表层的是“山水之乐”。欧阳修被贬滁州,却没有沉溺于失意,而是主动走进山水:赏朝暮变化,观四时更迭,听泉声鸟鸣,在自然中消解官场的烦忧。这种“乐”,是文人面对困境时的自我调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动实践。

更深层的是“宴酣之乐”。文中的宴饮并非权贵的奢华聚会,而是“太守宴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是山泉所酿,菜是山野所产,来者是“滁人游”“宾客从”,没有等级之分,只有宾主尽欢。这种“乐”,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融,是欧阳修“与民亲”的体现。

最核心的是“与民同乐”。当写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时,“乐”的境界彻底升华。欧阳修的快乐,不再是自己赏山水、享宴饮的个人之乐,而是看到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安乐之景。他深知,百姓的安乐,才是太守最大的政绩;百姓的笑容,才是对自己贬谪生涯最好的慰藉。这种“乐民之乐”的情怀,远超一般文人的山水之趣,是政治家“以民为本”的初心流露。

三、醒之坚守:贬谪中的“士大夫精神”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因支持新政被贬滁州,看似“放浪形骸”的“醉”,背后藏着清醒的坚守——他没有因贬谪而放弃责任,反而在滁州励精图治,让百姓安居乐业,用行动诠释了宋代士大夫“进退皆忧”的精神。

文中的“太守”形象,正是欧阳修自身的写照。他在滁州“修水利、整吏治、兴教育”,让原本偏僻的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才有了“滁人游”的安乐场景。他的“醉”,是与民同欢的姿态;他的“醒”,是心系百姓的担当。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理想,这种“贬谪不失志,失意不失责”的坚守,让《醉翁亭记》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成为宋代士大夫精神的缩影。

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的自问自答,看似平淡,实则充满力量。它不是炫耀身份,而是以“庐陵欧阳修”的朴素署名,宣告自己与滁州、与滁州百姓的紧密联结——他不再是朝堂上的“参知政事”,而是滁州百姓的“太守”,是与他们共赏山水、共享安乐的“醉翁”。这种身份的自觉,恰是欧阳修清醒坚守的最好证明。

千年后再读《醉翁亭记》,我们仍能被文中的“醉”所感染,更能被背后的“醒”所打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从不只源于个人的安逸,更来自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真正的坚守,也从不只在于顺境中的高歌,更在于逆境中的担当。琅琊山的醉翁亭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却如酿泉的酒香,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绵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98.html

分享给朋友: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的相关文章

散文《春天的彩墨瓶》

散文《春天的彩墨瓶》

春风是打翻颜料瓶的孩子,跌跌撞撞闯进人间,斑斓泼洒了整个城南。站在七里河边的老槐树下,忽然发现春天原来可以用舌尖品尝颜色的滋味。城郊小山坡最先洇出嫩青。新草顶开薄霜探出稚嫩的脖颈,远看像蒙着晨雾的绿绸缎,走近却能看见每片草尖都擎着露水的钻石。放羊老汉的长竿在斜坡上轻轻一挥,羊群的尾巴便卷起浅黄的浮尘...

如果可以(外二首)

如果可以(外二首)

如果可以,我真想把你变成我诗歌里的一个符号在我茂密的思念里听我,啼啭鸟鸣深处的春光当我忧伤时你沉默在花开的记忆里掬起细雨里的蔷香陪我,在月色下沉沦 如果可以我想携带花朵一样盛开的火焰穿过生命的荒野暖你胸口的冷让每一寸隐秘而柔软的痛楚被最后一滴泪温柔地,消融 此刻,期盼每分每秒都慢...

小说:未拆封的书签

小说:未拆封的书签

林舟第37次在加班后遇见苏晓时,她正站在便利店的暖柜前,指尖捏着一盒热牛奶,银镯子滑到手腕中央,晃出细碎的光。 “又加班?”她先开口,声音里带着刚从空调房出来的微哑,像浸了温水的棉花。 林舟点头,目光落在她手里的牛奶上——她总买这个牌子,说睡前喝能睡得香。他跟着取了盒一样的,指尖碰到暖柜...

夏末的纸飞机

夏末的纸飞机

高三(2)班的后窗总飘着香樟叶的影子,张云鸿的视线总越过三排课桌,落在林雨薇的马尾上。她写题时会咬笔尾,阳光落在她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把步骤里的辅助线染成暖金色。 张云鸿的笔袋里藏着张便签,是上周捡的——林雨薇写漏的物理公式,字迹清瘦。他每天翻笔袋时都要摸一摸,像揣着颗不会化的糖。 梁洁...

组诗:中秋组章

组诗:中秋组章

## 1. 窗台上的月亮 月光没敲门 就溜进阳台 落在多肉的叶片上 积成小水珠—— 像谁没擦干净的 去年的月光 晾衣绳上的衬衫晃了晃 是风在扯 还是月光想 借件人间的衣裳 贴贴烟火气 我把手机放在窗台 屏幕亮着时 它也想凑成圆 和天上的那轮 碰个响 ##...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