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image_1761177182344.jpg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21个“也”字串联全篇,似信笔挥洒却暗藏章法,将滁州的山水之美、宴游之乐与民生之安熔于一炉。这篇诞生于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期的佳作,绝非单纯的山水游记,而是一位文人政治家在失意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宣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的是山水,醒的是民心,藏的是“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

一、笔墨之妙:以“也”为韵,绘就山水画卷

《醉翁亭记》的语言如滁州的山水般清新自然,却在平淡中见匠心。开篇以“环滁皆山也”破题,一个“也”字轻描淡写,却瞬间将滁州的地理格局铺开;继而循山寻泉,“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由远及近、由面及点,用“也”字收束每句,如流水般顺畅,似歌谣般朗朗上口,让读者仿佛跟着欧阳修的脚步,一步步走进琅琊山的清幽之中。

更精妙的是,欧阳修对山水的描摹从不堆砌辞藻,而是以极简的笔墨勾勒神韵。写山,只说“蔚然而深秀”,便道出林木的繁茂与山势的幽深;写泉,只提“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便传出泉水的灵动与生机;写亭,则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的设问,既点出亭的由来,又暗含自己与山水的交融——醉翁亭不再是孤立的建筑,而是太守、僧人、山水共同成就的“诗意地标”。

这种笔墨,是“以文为画”的典范:没有浓墨重彩,却让琅琊山的“朝暮之景”“四时之景”跃然纸上。“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短短十字,便写出晨昏交替的光影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句排比,春夏秋冬的景致便各有千秋。读者读文如观画,既能感受山水之美,更能体会欧阳修“处处留心皆风景”的旷达心境。

二、“醉”之深意:从“宴酣之乐”到“与民同乐”

文中反复提及“醉”——“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太守醉也”,但“醉”只是表象,“乐”才是内核,而“乐”的层次,恰是欧阳修精神境界的体现。

最表层的是“山水之乐”。欧阳修被贬滁州,却没有沉溺于失意,而是主动走进山水:赏朝暮变化,观四时更迭,听泉声鸟鸣,在自然中消解官场的烦忧。这种“乐”,是文人面对困境时的自我调适,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生动实践。

更深层的是“宴酣之乐”。文中的宴饮并非权贵的奢华聚会,而是“太守宴也。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酒是山泉所酿,菜是山野所产,来者是“滁人游”“宾客从”,没有等级之分,只有宾主尽欢。这种“乐”,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交融,是欧阳修“与民亲”的体现。

最核心的是“与民同乐”。当写到“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时,“乐”的境界彻底升华。欧阳修的快乐,不再是自己赏山水、享宴饮的个人之乐,而是看到滁州百姓“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的安乐之景。他深知,百姓的安乐,才是太守最大的政绩;百姓的笑容,才是对自己贬谪生涯最好的慰藉。这种“乐民之乐”的情怀,远超一般文人的山水之趣,是政治家“以民为本”的初心流露。

三、醒之坚守:贬谪中的“士大夫精神”

《醉翁亭记》写于庆历新政失败后,欧阳修因支持新政被贬滁州,看似“放浪形骸”的“醉”,背后藏着清醒的坚守——他没有因贬谪而放弃责任,反而在滁州励精图治,让百姓安居乐业,用行动诠释了宋代士大夫“进退皆忧”的精神。

文中的“太守”形象,正是欧阳修自身的写照。他在滁州“修水利、整吏治、兴教育”,让原本偏僻的滁州变得“政通人和,百废具兴”,才有了“滁人游”的安乐场景。他的“醉”,是与民同欢的姿态;他的“醒”,是心系百姓的担当。即便身处江湖之远,仍不忘“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语)的理想,这种“贬谪不失志,失意不失责”的坚守,让《醉翁亭记》超越了一般的游记,成为宋代士大夫精神的缩影。

文末“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的自问自答,看似平淡,实则充满力量。它不是炫耀身份,而是以“庐陵欧阳修”的朴素署名,宣告自己与滁州、与滁州百姓的紧密联结——他不再是朝堂上的“参知政事”,而是滁州百姓的“太守”,是与他们共赏山水、共享安乐的“醉翁”。这种身份的自觉,恰是欧阳修清醒坚守的最好证明。

千年后再读《醉翁亭记》,我们仍能被文中的“醉”所感染,更能被背后的“醒”所打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快乐,从不只源于个人的安逸,更来自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真正的坚守,也从不只在于顺境中的高歌,更在于逆境中的担当。琅琊山的醉翁亭早已成为历史遗迹,但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却如酿泉的酒香,历经岁月沉淀,愈发醇厚绵长。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98.html

分享给朋友: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的相关文章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我想和你在一起(外二首)

今夜,清风吹动银河我的小楷笔,点染一片翠把荷花,一朵一朵约上案台等一个人,穿过人间盛景在我的心上,开出明月的光芒 此时的琴箫,像初相遇的欢喜隔着夜色对饮每一颗星都闪着与生俱来的美好你临水的台榭,有喜鹊飞过情愁,不解自开 我的渴望,于风的低唤里迂回在一张宣纸上收拢羽翼每一滴荷露都是...

小说:迟到的懂得

小说:迟到的懂得

林雨薇把最后一口牛奶推远时,对面的云杰刚好夹起一块清蒸鱼——是她从前最爱的口味,现在却觉得没什么滋味。结婚七年,客厅的挂钟走得比日子还快。曾经挤在沙发上看一部老电影能笑到肚子疼,如今晚餐时只剩碗筷碰撞的声响,她刷着手机,他扒着米饭,像两个合租的陌生人。“我们分床睡吧。”林雨薇放下手机,声音轻得像落在...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楼下奶茶店的玻璃门上,不知何时贴了张浅黄的纸,写着“秋日限定·桂花乌龙奶芙”。风卷着第一片梧桐叶飘过时,我站在柜台前,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忽然想起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天气,闺蜜攥着热奶茶的杯套,把半杯分给我——“入秋得喝这个,暖。” 取餐时,店员递来的杯子裹着米白色杯套,指尖捏着软乎乎的,暖意...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清晨推开窗时,第一缕阳光正落在窗台的薄荷草上。叶片上的露珠还没来得及滚落,被光染成了细碎的银粒,风一吹,便顺着叶脉轻轻晃,像怕惊扰了刚睡醒的晨光。我忽然想起去年深秋,这株薄荷差点被冻枯,我裹着厚外套把它挪到暖气旁,每天用温水浇半杯,后来竟从枯茎旁冒出了新芽。原来温柔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是在寒夜里为...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