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IMG_23902.webp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浅显的比喻、严密的论证,道破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的价值底色。它既是先秦议论散文的典范,更以穿越两千余年的力量,为世人确立了“义重于利”的道德准则,成为镌刻在民族精神中的价值宣言。 一、以“喻”明理:通俗比喻里的深刻哲思 《鱼我所欲也》最精妙之处,在于用生活化的比喻搭建论证骨架,将抽象的“义利之辨”转化为直观的选择,让深刻哲理变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厚重。 开篇“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未谈“生”与“义”,先以“鱼”和“熊掌”设喻——两者皆是世人喜爱之物,但“熊掌”更珍贵,故舍次取优。这个比喻看似简单,却巧妙铺垫了核心逻辑:**当两种珍视的事物无法兼得时,需选择更有价值的一方**。 紧接着,孟子顺势将比喻升华至人生根本选择:“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是生命存续的基础,“义”是道德价值的核心,前者是本能的渴望,后者是精神的追求。孟子明确提出“舍生取义”,并非否定“生”的重要性,而是强调“义”具有超越生命的价值——当生命与道德原则冲突时,坚守“义”才是为人的根本。 为强化这一观点,孟子进一步从反面论证:“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他指出,人之所以不做“苟且偷生”之事,是因为有比生命更珍视的“义”;之所以不逃避“祸患”,是因为有比死亡更厌恶的“不义”。这种正反对照的论证,让“舍生取义”的选择不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源于人对道德价值的自觉追求,逻辑严密且极具说服力。 二、文外有“骨”:乱世中的道德坚守 《鱼我所欲也》的力量,不止于论证的精巧,更在于其背后孟子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深刻定义,以及对战国乱世道德失序的抗争。 战国中期,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利”成为许多人行动的唯一准则——各国为争夺土地而连年征战,士人为谋求功名而不择手段,“义”的价值被严重消解。孟子周游列国,目睹太多“见利忘义”的乱象,他写下《鱼我所欲也》,本质上是在为乱世重构道德根基:**人区别于禽兽,不在于能生存,而在于能坚守道德原则;若为了生存放弃“义”,便与禽兽无异**。 文中“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诘问,更是直指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弊病——面对丰厚的俸禄(“万钟”),有人不顾“礼义”是否允许便欣然接受,却忘了这些利益对精神品格毫无增益,反而会让人迷失本心。孟子批判这种“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的行为,强调“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放弃“义”而追逐“利”,本质上是丧失了为人的根本。这种批判,既是对时人的警醒,也是孟子“仁政”理想在个人道德层面的延伸:唯有每个人坚守“义”,社会才能回归秩序,国家才能走向仁善。 三、千古共鸣:跨越时空的价值坐标 《鱼我所欲也》之所以能流传两千余年,成为中国人的道德标杆,在于它触及了人类永恒的精神命题——“如何在利益与原则间做出选择”,这种思考超越时代,始终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 从古至今,“舍生取义”的精神始终在民族血脉中传承: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生命践行对国家的“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以担当坚守对百姓的“义”;即便在和平年代,消防员逆行冲入火海、医护人员坚守抗疫一线,本质上都是“义重于利”的当代实践——他们并非不珍视生命,而是选择了比个人安危更重要的责任与道义。 对普通人而言,《鱼我所欲也》的意义不在于必须经历“舍生”的极端选择,而在于确立“义”的价值优先级:面对利益诱惑时,不做“损人利己”之事;面对原则考验时,不做“妥协退让”之举。它提醒我们,“义”不是遥不可及的道德高标,而是融入日常选择的精神底色——守住这份底色,便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好诠释。 两千多年过去,“鱼”与“熊掌”的比喻仍鲜活如初,“舍生取义”的信念仍激励着世人。《鱼我所欲也》早已超越一篇议论文的范畴,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价值坐标,持续指引着人们在义利之间做出无愧于本心的选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03.html

分享给朋友: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的相关文章

小说:风过留声

小说:风过留声

整理书房时,和风的指尖蹭过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纸页间掉出张便签,上面是他多年前的字迹:“风是铃的骨,铃是风的魂——致风铃”。窗外的风铃叮当作响,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只存在于屏幕另一端的姑娘。他们是在一个诗歌论坛认识的。和风爱写风,写它掠过麦田的弧度,写它掀动窗帘的温柔;而网名叫“风铃”的姑娘,总在他...

散文:人间三月天

散文:人间三月天

风先暖起来的。清晨推开窗,不再有料峭的寒往衣领里钻,反而裹着点软乎乎的香——是楼下的玉兰开了,白的、粉的花苞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像缀了满树的小灯,风一吹,花瓣轻轻晃,连影子都带着甜。 晨露还挂在草叶尖时,公园里就有了声响。老太太提着菜篮走,鞋底蹭过刚冒芽的草坪,惊飞了停在柳枝上的麻雀;穿校服的...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雨落时,思念便漫了上来

今日的雨是从清晨的雾里钻出来的,先是一两滴打在窗纱上,轻得像谁的指尖碰了碰,后来便密了,织成一张软乎乎的网,把整个院子都罩在里面。我坐在藤椅上,看雨丝落在去年栽的月季上,花瓣颤巍巍接住水珠,又轻轻抖落,忽然就想起外婆常说的那句 “雨是天上的人想凡间了,才掉下来的”。那时候我总歪着头问 “天上的人是谁...

诗歌:月下花事

诗歌:月下花事

桂树把影子铺成地毯时每片花瓣都捧着月光母亲在石桌上摆瓷盘月饼压着云纹像把夜空揉进了甜月亮从瓦檐爬上来时所有褶皱都被熨平风里飘着糖桂花的香孩子把灯笼举过头顶光在他睫毛上打转我们数着星子咬开月饼酥皮落在掌心像接住了细碎的月光月亮是夜的邮戳盖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后来桂花落进茶杯茶里就浮起整个中秋我们不说话,只...

《菩萨蛮》词牌及经典词作深度赏析

《菩萨蛮》词牌及经典词作深度赏析

“菩萨蛮”是中国古典词坛极具影响力的词牌之一,其起源与唐代音乐文化紧密相连。据《唐国史补》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入朝,使者梳高髻、戴金冠、穿锦绣服饰,形象酷似佛教中的菩萨,教坊遂依此创作《菩萨蛮》曲,后逐渐演变为词牌。其格律定型后,以**双调四十四字**为核心范式,上下阕各四句,通常采...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篇作于二十六岁的即兴之作,以惊世才情冠绝千古,既是骈文艺术登峰造极的标杆,更是初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鲜活缩影。它如一幅立体的画卷,将景、情、理、志熔于一炉,字字珠玑间藏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即便跨越千年,仍能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震撼与共鸣。一、文辞之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