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洞庭湖畔的忧乐情怀——品《岳阳楼记》

image_1761202030348.jpg

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是北宋散文的传世经典,更是一篇熔山水之壮阔、览物之情思与家国之胸怀于一炉的千古绝唱。庆历六年,范仲淹因推行“庆历新政”受挫被贬邓州,好友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寄来画作,他虽未亲登岳阳楼,却以笔为舟,在文字中勾勒洞庭盛景,更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呐喊,为中国文人树立了精神丰碑。

一、笔墨间的洞庭气象:一楼一湖的万千景致

《岳阳楼记》开篇便以简洁的叙事铺垫背景:“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寥寥数语,既交代了作记缘由,也暗含对滕子京“贬谪却能勤政”的赞赏,为后文的抒情议论埋下伏笔。

文章的核心写景部分,以“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总括岳阳楼之壮阔——洞庭湖像含着远山、吞吐长江,水波浩荡、无边无际,早晚阴晴变化,景色千变万化。这短短二十二字,没有细描却尽显洞庭的雄浑气魄,让人未登楼已见其势。

紧接着,范仲淹以“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两种极端景象,展现岳阳楼的“阴晴之变”,更暗合“览物之情”的不同。阴雨天时,“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冷寂、萧瑟的景象,引发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的悲戚之情;而晴朗时,“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明媚、祥和的画面,又带来“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的畅快之感。

一悲一喜的对照,不仅写出了洞庭景色的万千变化,更巧妙地引出“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追问,为后文跳出“个人情志”、升华至“家国胸怀”做好了铺垫。

二、文字里的忧乐哲思:从“个人情志”到“天下胸怀”的升华

《岳阳楼记》的深刻,从不只在于描摹洞庭美景,更在于范仲淹在“悲喜之情”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个人境遇的精神追求,让文章的境界瞬间拔高。

当常人因景色变化而或悲或喜时,范仲淹却明确提出“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古代品德高尚的人,不会因外物的好坏、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既是对“览物之情”的否定,也是对“仁人之心”的定义:真正的君子,心中有更宏大的追求,不会被个人情绪左右。

这份追求,便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朝廷做官时,担忧百姓的疾苦;被贬谪到边远地方时,担忧君主是否贤明。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忧”的核心始终是“天下”,而非个人。最终,范仲淹以一句振聋发聩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收束全文,将“忧”与“乐”的境界推向极致:把天下人的忧愁放在前面,把天下人的快乐放在后面。

这份情怀,绝非空泛的口号。范仲淹一生践行“忧乐精神”:推行新政时,他不顾个人安危,力革弊政;被贬地方时,他仍心系百姓,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岳阳楼记》中的文字,正是他一生品格的写照——即便身处逆境,也从未放弃对家国的担当。

三、千年回响:中国人的“忧乐情怀”传承

《岳阳楼记》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在于它精准捕捉了中国人心中“以天下为己任”的价值追求,这份“忧乐情怀”,跨越时代,从未褪色。

在古代,“先天下之忧而忧”是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贞,是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悲悯;在近代,它是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是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烈;在当代,它是无数科研工作者隐姓埋名、为国攻关的坚守,是基层干部扎根一线、为民服务的付出。

即便对普通人而言,“忧乐情怀”也并非遥不可及——它是面对社会问题时的一份关注,是帮助他人时的一份善意,是在岗位上尽职尽责的一份坚守。《岳阳楼记》提醒我们:个人的喜怒哀乐,终究要与更广阔的世界相连,唯有心怀“天下”,生命才有更厚重的意义。

如今,岳阳楼仍矗立在洞庭湖畔,俯瞰着千年的潮起潮落;而《岳阳楼记》中的文字,早已超越了一篇“记文”的范畴,成为融入中国人骨血的精神基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从不为个人得失而悲喜,只为天下苍生而忧乐——这份情怀,便是中国人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09.html

分享给朋友:

“洞庭湖畔的忧乐情怀——品《岳阳楼记》” 的相关文章

女人三十始知秋

女人三十始知秋

晨光漫过窗台时,我正对着镜子系丝巾。指尖绕着真丝的纹路打了个结,不像二十岁时总把蝴蝶结拉得满当当,如今只松松拢着,露出锁骨边一小片留白——是这几年慢慢懂的,日子不必填得太满,留些空隙才透气。 抽屉里还放着二十岁生日时买的口红,正红色,当年觉得涂着才算“长大”,如今再看,倒觉得艳得有些晃眼。现在...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散文:入秋的第一杯奶茶

楼下奶茶店的玻璃门上,不知何时贴了张浅黄的纸,写着“秋日限定·桂花乌龙奶芙”。风卷着第一片梧桐叶飘过时,我站在柜台前,指尖触到冰凉的玻璃,忽然想起去年今日,也是这样的天气,闺蜜攥着热奶茶的杯套,把半杯分给我——“入秋得喝这个,暖。” 取餐时,店员递来的杯子裹着米白色杯套,指尖捏着软乎乎的,暖意...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清晨推开窗时,第一缕阳光正落在窗台的薄荷草上。叶片上的露珠还没来得及滚落,被光染成了细碎的银粒,风一吹,便顺着叶脉轻轻晃,像怕惊扰了刚睡醒的晨光。我忽然想起去年深秋,这株薄荷差点被冻枯,我裹着厚外套把它挪到暖气旁,每天用温水浇半杯,后来竟从枯茎旁冒出了新芽。原来温柔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是在寒夜里为...

诗歌:月下花事

诗歌:月下花事

桂树把影子铺成地毯时每片花瓣都捧着月光母亲在石桌上摆瓷盘月饼压着云纹像把夜空揉进了甜月亮从瓦檐爬上来时所有褶皱都被熨平风里飘着糖桂花的香孩子把灯笼举过头顶光在他睫毛上打转我们数着星子咬开月饼酥皮落在掌心像接住了细碎的月光月亮是夜的邮戳盖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后来桂花落进茶杯茶里就浮起整个中秋我们不说话,只...

污泥生玉蕊,君子寄清魂——《爱莲说》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穿透力

污泥生玉蕊,君子寄清魂——《爱莲说》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穿透力

周敦颐的《爱莲说》仅百二十余字,却如同一方澄澈的铜镜,既映出莲的冰清玉洁,更照见中国士人千年来的精神追求。这篇诞生于北宋理学初兴时期的小品文,绝非单纯的咏物之作,而是将草木之性、人格之境与哲学之思熔于一炉,以极简的笔墨构建起一座“君子人格”的文化丰碑,其精神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熠...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篇作于二十六岁的即兴之作,以惊世才情冠绝千古,既是骈文艺术登峰造极的标杆,更是初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鲜活缩影。它如一幅立体的画卷,将景、情、理、志熔于一炉,字字珠玑间藏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即便跨越千年,仍能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震撼与共鸣。一、文辞之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