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image_1761352103768.jpg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开了一颗在极致热烈与极致清冷中不断求索的灵魂,让读者得以跨越百年,触摸到一个真实、立体的李叔同。

书中最动人的篇章,当属对李叔同“入世”阶段的细腻描摹。他生于清末津门巨富之家,自幼便浸润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书法、篆刻、诗词皆显天赋,却从不是耽于锦衣玉食的纨绔子弟。青年时期的他,带着对新思想的渴望东渡日本留学,在东京创办中国第一个话剧团体“春柳社”,并亲自饰演《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要知道,在那个封建思想尚未完全破除的年代,一个中国男子穿起女装、登上舞台,不仅需要才情,更需要打破世俗偏见的勇气。他的表演细腻真挚,让台下观众为茶花女的命运落泪,也让“话剧”这一西方艺术形式在中国落地生根,开风气之先。

归国后,他以“李息霜”之名执教浙江第一师范,成了学生眼中“自带光芒”的先生。彼时的中国教育仍停留在“之乎者也”的旧式框架里,他却率先引入五线谱教音乐,让《送别》的旋律在校园里流淌;他大胆启用人体模特教美术,打破了传统绘画“避谈人体”的禁忌。学生丰子恺曾回忆,李叔同授课时“声音不高,却字字清晰,眼神专注,仿佛整个世界只有眼前的艺术与学生”。课下的他,也并非刻板的先生——会和学生一起品茶论画,会在节日里弹钢琴助兴,杯盏间尽是才子的洒脱与温和。传记中这些鲜活的细节,没有将他塑造成遥不可及的“大师”,而是让“李息霜”这个名字有了温度:他是热爱艺术的创作者,是循循善诱的教育者,更是在时代浪潮中敢为人先的探索者。

而传记的深刻之处,更在于不回避他从“李息霜”到“弘一法师”的转折与挣扎。许多人将他的出家简单归为“看破红尘”,但书中却用大量笔墨还原了这一过程的复杂性:清末民初的时局动荡,让他目睹了民生疾苦,也对曾经热衷的“艺术救国”产生迷茫;物质生活的优渥,反而让他越发感到精神的空虚——他曾在日记中写道“衣食无忧,却如坐针毡”;偶然间接触佛法后,他开始叩问生命的本质,从《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寻得慰藉。

作者以“一壶浊酒尽余欢”为题,恰恰暗合了他与尘世的告别:1918年,他在杭州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这并非决绝的割裂,而是一场有温度的告别——出家前,他将自己的书画、篆刻作品悉数赠予友人、学生,将衣物书籍捐赠给学校,甚至特意与丰子恺等弟子吃了最后一顿饭,轻声叮嘱“此后不必牵挂”。此后的弘一法师,彻底褪去才子的光环,芒鞋破钵,过着极简的生活:一件僧衣缝缝补补穿了十几年,每日只吃两餐,且多是咸菜、糙米。但他对佛法的坚守却极致虔诚,潜心研究几乎失传的律宗,著书立说,为律宗的复兴奠定基础;他仍以书法弘法,笔下的字褪去了早年的锋芒,多了几分平和温润,每一幅墨宝都成了信众心中的精神寄托;抗战期间,他颠沛流离,却始终坚持“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甚至写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誓言,用自己的方式守护家国。传记中这段“出世”的描写,没有刻意渲染“苦行”,而是让读者看到:弘一法师从未放弃对“极致”的追求,只是从“艺术的极致”转向了“精神的极致”,那份刻在骨子里的风骨,从未改变。

读罢全书,合上书页时,脑海中始终交织着两种画面:一是青年李叔同在东京舞台上演绎茶花女的热烈,是他在杭州校园里教学生画素描的专注;二是晚年弘一法师在泉州草庵中抄经的淡然,是他圆寂前写下“悲欣交集”四字的平静。这两种极致,在传记中没有被对立,反而融合成一个完整的人——他曾爱过红尘的热闹,也终寻得清灯的安宁;他曾以艺术照亮他人,也终以信仰安顿自己。

这本书最难得的,是它的“克制”。作者没有刻意拔高李叔同的人生,也没有过度煽情他的选择,只是用平实的文字,将他的故事、他的挣扎、他的坚守娓娓道来,如同一位老友在灯下与你细说往事。如果你想了解一位才子如何超越时代与身份的局限,如果你想读懂“悲欣交集”四个字背后藏着的一生起落,如果你想在快节奏的当下寻得一份关于“选择与坚守”的力量,那么《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绝对值得一读。它会让你明白:无论是“李息霜”的浊酒尽欢,还是“弘一法师”的清灯古佛,本质上都是对生命最真诚的回应——认真地活,清醒地选,坚定地走,便不负此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34.html

分享给朋友: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的相关文章

一颗荔枝里的盛唐浮世绘:权力、人性与历史的微观解构

一颗荔枝里的盛唐浮世绘:权力、人性与历史的微观解构

在马伯庸的《长安的荔枝》中,一颗岭南鲜荔穿越五千里驿道抵达长安,既是盛唐气象的极致注脚,更是刺破浮华表象的锋利匕首。这个以"一骑红尘妃子笑"为蓝本的故事,通过荔枝转运的"不可能任务",构建起权力网络、人性光谱与历史褶皱的三重镜像,让我们在果香与血污交织的叙事中...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写景散文”,而是一个被命运重创的灵魂,在一方古园里袒露的生命独白。当21岁的他被截去双腿,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残垣断壁、草木虫鸣,默默承接了他所有的痛苦、迷茫与不甘,也悄悄陪他完成了一场从“为什么活”到“怎样活”的漫长觉醒。...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莫言的《生死疲劳》从不是一本荒诞的“动物小说”,而是一部借六道轮回之壳,装着中国农村半个世纪沧桑的史诗。当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带着满腔不甘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变作一个“大头婴儿”,这六次轮回不仅是他个人的复仇与救赎,更成了一面镜子,照见土地变革中人性的贪婪、坚韧、荒唐与温暖。书中最震撼...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