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写下的《暮色将近》,从来不是一本教人“对抗衰老”的生存指南,也不是一曲缅怀青春的挽歌,而是一位走到生命近旁的老者,搬一把藤椅坐在时光的露台上,从容拆解“老”与“死”、“过往”与“当下”的私人笔记。没有鸡汤式的强行励志,没有对岁月流逝的自怨自艾,只有如秋日午后透过玻璃窗的阳光般坦诚、温热的审视——这份不加修饰的真实,正是它跨越年龄层,打动无数读者的核心力量。
书中最戳中人心的,是阿西尔对“生命真相”近乎执拗的坦诚。她从不回避衰老带来的“狼狈”:视力模糊到需要凑得极近才能看清书页上的字,手指颤抖得握不稳笔,身体机能衰退带来的种种不便,甚至直白地谈起对死亡的“期待”——不是消极的放弃,而是将死亡视作生命从萌芽、生长、盛放后,自然走向凋零的收尾,如同四季轮回里的落叶归土,无需恐惧,只需接纳。她也不刻意美化过往的人生:坦然承认婚姻中与丈夫的精神疏离,直言自己对写作与出版事业的热爱,远胜过对“妻子”“母亲”角色的投入;她不隐瞒年轻时的野心与脆弱,也不回避年老后对“无用”的坦然——这种不迎合社会期待、不伪装完美的态度,彻底打破了人们对“长者”的刻板想象:原来人到暮年,依然可以不扮演“温和、慈祥、毫无棱角”的老人,不必为了他人的眼光收敛自我,只做那个忠于内心的自己。
更难得的是,阿西尔在暮色沉沉的岁月里,始终保持着“观察者”的清醒与“体验者”的热忱。她写日常里那些细碎到近乎被忽略的瞬间:清晨推开窗时,枝头麻雀扑棱翅膀的动静;午后坐在书桌前,杯盏里红茶慢慢冷却的温度;与老友通话时,对方絮絮叨叨说起的家长里短……这些平淡无奇的片段,在她的笔下却有了动人的温度,因为她懂得放慢脚步,从平凡的烟火气里捕捉生命的质感。她也不回避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但从不陷入宏大的哲学追问,而是回归个体的感受:年轻时为了写作全力以赴,哪怕遭遇挫败也不轻易放弃;年老后接受身体的局限,不再强求“必须做成什么”,而是享受“能做什么”的自在——这种与自己和解、与岁月妥协的智慧,比任何“抗衰老哲学”都更有穿透力,它告诉我们:生命的价值从不是用“完成多少目标”来衡量,而是“是否每一刻都活得真诚”。
合上书页时,窗外的天色或许也正慢慢暗下来,但心中没有对衰老的焦虑,反而多了一份对生命的平静。戴安娜·阿西尔用她的一生证明:青春有青春的热烈,暮色有暮色的从容,生命的精彩从不由长度定义,而在于是否始终保有“做自己”的勇气。当暮色将近时,她没有拼命抓住青春的衣角不肯放手,而是转身拥抱属于自己的黄昏,把每一个当下都过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这份通透与从容,或许就是对生命最好的回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