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当星星落进成人世界:《小王子》里的童真与救赎

IMG_23708.webp

《小王子》从不是一本只给孩子读的童话。圣埃克苏佩里用一架迫降沙漠的飞机、一颗B-612小行星,还有一个顶着金色卷发的小男孩,悄悄撬开了成人世界的硬壳——让我们在忙碌的“正经事”里,重新看见爱、孤独与生命的本质。


它最锋利的地方,是用童真的眼睛戳破成人的荒诞。小王子造访的六颗星球上,住着追名逐利的国王、计算星星的商人、固守成规的点灯人、只看数字的地理学家——他们像极了现实里的我们:把“拥有多少”当成“活着的意义”,把“应付规则”当成“生活的常态”,却忘了抬头看看星星的模样,忘了用心感受一朵花的温度。就像商人总在数星星,却从没想过“星星为你而亮”才是珍贵;我们总在追业绩、赶进度,却忘了问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而它最柔软的地方,是教会我们“爱”从来不是占有,而是“驯化”与责任。小王子为一朵玫瑰倾注心血,给她盖玻璃罩、听她抱怨,哪怕后来在地球看见五千朵一模一样的玫瑰,仍认定“我的玫瑰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为她花过时间,因为她需要他。狐狸说“你要永远为你驯化的东西负责”,这句话戳中了爱的本质:不是“我拥有你”,而是“我为你付出的时光,让你变得重要”。就像我们对家人、对朋友的牵挂,从不是因为他们多完美,而是那些一起吃饭、聊天、分担心事的瞬间,把彼此“驯化”成了对方生命里不可替代的人。


全书最动人的结尾,藏着对成人世界的温柔救赎。当小王子离开时,他说“星星会笑了,因为我住在其中一颗上,我会在那里笑”——他没有消失,只是变成了成人世界里的一束光:提醒我们别把“长大”活成“遗忘”,别把“成熟”活成“麻木”。就像飞行员最后找到的那口井,井水不是用来解渴的,而是用来唤醒“用心看见”的能力——我们终究要回到现实,但可以带着小王子的眼睛:看见一朵花的骄傲,听见星星的笑声,记得“最重要的东西,眼睛是看不见的”。


多年后再读《小王子》,才懂它不是让我们拒绝长大,而是让我们带着童真长大。就像沙漠里的星光,它不照亮“该走的路”,却照亮“该守的心”——提醒我们:别弄丢那个曾经为一朵花心动、为一颗星星驻足的自己。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50.html

分享给朋友:

“当星星落进成人世界:《小王子》里的童真与救赎” 的相关文章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路遥从不是在写一部“逆袭爽文”。他用陕北黄土地的沟壑、煤矿井的黑尘、田埂上的麦浪,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一群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把日子过下去”的朴素执念,却让我们在平凡里,读懂了生命最滚烫的力量。这本书的“重”,在于它不回避苦难,却也从不放大苦难。孙少安背着家庭的重担,在砖厂...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从不是一本单纯的“情爱小说”,而是用最直白的文字,在压抑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撕开的一道自由裂缝。当21岁的陈清扬被贴上“破鞋”的标签,当知青王二在云南的荒山野岭里消磨青春,两人看似放纵的情感纠葛,实则是对规训的反抗,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倔强追问。书中最鲜明的,是王小波用幽默消解沉...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钱钟书的《围城》从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用辛辣幽默的笔触,剖开婚姻、事业与人生的层层困局。当方鸿渐带着留学“假文凭”的窘迫回国,在爱情与婚姻的漩涡里辗转,在事业的起落中挣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便成了戳中无数人内心的精准注解——可《围城》的深刻,远不...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不是一本单纯的“部族史”,而是用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的一幅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森林、风雪共生的文明长卷。当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用一生的记忆串联起部族的兴衰——从狩猎迁徙到定居转型,从萨满跳神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不仅带走了岁月,更承载着一...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当文学市场热衷于追逐宏大叙事与强烈戏剧冲突时,黎幺却在《次要人物》中调转目光,将镜头对准了生活里那些“不被看见”的普通人。这本短篇小说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自带光环的主角,只静静铺陈着快递员、便利店店员、退休老人的日常碎片——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甚至有些平淡的瞬间,被黎幺以细腻的笔触串联成诗,让我...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陈忠实耗六年心血写就的《白鹿原》,从不是简单的乡土家族史,而是一部在渭河平原的黄土里“长”出来的中国史诗。它以白鹿原为圆心,以白、鹿两族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为半径,把中国人在土地、礼教、欲望与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沉沦,揉进了每一寸文字里,读来满是黄土的厚重与生命的苍凉。一、土地:中国人的根,是刻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