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image_1761285831232.jpg巷口那棵老槐树又开花时,林晓雨蹲在药店柜台后,指尖划过手机里爷爷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刚摘的向日葵,笑得满脸褶皱都挤在一块儿,像晒透了太阳的橘子皮。 晓雨是被爷爷捡回来的。那年她才三岁,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小棉袄,缩在槐树根旁哭。爷爷挑着菜担经过,放下担子蹲下来,从布兜里掏出块硬糖:“丫头,跟爷爷回家,咱家有热粥。” 家就是巷尾一间小瓦房,院里种着爷爷亲手栽的向日葵。晓雨记得,小时候总爱趴在爷爷膝头,看他用粗粝的手编竹筐,编完了就往她兜里塞颗糖,再牵着她去巷口买糖葫芦。冬天夜里冷,爷爷会把她的小脚揣进自己怀里焐着,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着讲着,晓雨就枕着爷爷的呼噜声睡着,梦里全是向日葵的暖香。 上小学那天,爷爷起得比鸡还早,煮了俩荷包蛋,又把洗得干干净净的书包挎在她肩上,送了一站又一站。晓雨回头摆手:“爷爷你回吧!”爷爷却不肯,一直站在路口,直到她的身影拐进教学楼,才慢慢往回挪。后来晓雨才知道,那天爷爷在路口站了整整一个钟头,风把他的耳朵吹得通红。 日子像院里的向日葵,一茬一茬地长。晓雨上了中学,开始偷偷攒零花钱,给爷爷买老花镜,买软底鞋。爷爷总说“浪费钱”,却把老花镜擦得锃亮,出门就戴上;软底鞋舍不得穿,只在晓雨回家时才拿出来,走两步就笑着说:“咱丫头买的鞋,穿着比棉花还软。” 高考前的夜里,晓雨刷题到半夜,爷爷总在厨房温着牛奶,隔一会儿就轻手轻脚地推门进来,把牛奶放在桌角,生怕打扰她。晓雨考上外地大学那天,爷爷蹲在院里摘向日葵,摘了一大束捆好,塞到她行李箱里:“丫头,想家了就看看,爷爷还在这儿等你。”送她去车站时,爷爷没哭,只是反复叮嘱“按时吃饭”“别冻着”,车开了,晓雨从车窗往后看,爷爷还站在原地,像棵守着家的老槐树。 大学四年,晓雨每次视频,爷爷都要说“家里一切都好”,可她还是从姑姑的话里知道,爷爷有次挑水闪了腰,躺了三天都没说;知道他夜里常坐在藤椅上,对着院里的向日葵发呆,嘴里念叨着“丫头该回来了”。 毕业后,晓雨没留在大城市,回了家乡的小城,在巷口开了家小药店。她把爷爷接到店里住,藤椅也搬了过来,放在门口晒太阳。爷爷腿脚不如从前灵便了,却总爱坐在藤椅上,看着晓雨给客人拿药、算账,偶尔帮着递个袋子,脸上总挂着笑。 有天傍晚,晓雨关了店门,扶着爷爷坐在藤椅上,像小时候那样靠在他肩上。爷爷的手已经有些抖了,却还轻轻拍着她的背:“丫头,爷爷老了,帮不上你啥了。”晓雨摇摇头,从包里掏出枝向日葵,插在爷爷手边的玻璃瓶里:“爷爷,你看,今年的向日葵又开了。以前你护着我,现在换我护着你。” 晚风拂过,槐花香飘过来,混着向日葵的暖香。爷爷望着晓雨,眼里的光像极了小时候院里的月光,温柔又明亮。他慢慢抬起手,摸了摸晓雨的头发,轻声说:“好,好,咱丫头长大了。” 晓雨靠在爷爷肩上,鼻子一酸,却笑了——她知道,不管走多远,不管长多大,只要有爷爷在,只要院里的向日葵还开着,这里就永远是她的家,永远有晒不完的太阳,永远有暖到心底的牵挂。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22.html

分享给朋友: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的相关文章

夏末的纸飞机

夏末的纸飞机

高三(2)班的后窗总飘着香樟叶的影子,张云鸿的视线总越过三排课桌,落在林雨薇的马尾上。她写题时会咬笔尾,阳光落在她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把步骤里的辅助线染成暖金色。 张云鸿的笔袋里藏着张便签,是上周捡的——林雨薇写漏的物理公式,字迹清瘦。他每天翻笔袋时都要摸一摸,像揣着颗不会化的糖。 梁洁...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清晨推开窗时,第一缕阳光正落在窗台的薄荷草上。叶片上的露珠还没来得及滚落,被光染成了细碎的银粒,风一吹,便顺着叶脉轻轻晃,像怕惊扰了刚睡醒的晨光。我忽然想起去年深秋,这株薄荷差点被冻枯,我裹着厚外套把它挪到暖气旁,每天用温水浇半杯,后来竟从枯茎旁冒出了新芽。原来温柔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是在寒夜里为...

小说:风里的长发和未说出口的话

小说:风里的长发和未说出口的话

林晚的头发又长了些,垂到腰际时,风一吹就像匹柔软的黑绸缎,轻轻扫过脚踝。她坐在画室窗边削铅笔,指尖触到铅笔芯的冰凉,也触到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这是她分辨季节的方式,就像她总能通过地面的震动,听出陈阳的脚步声。 陈阳是在林晚七岁那年搬来巷口的。那天她蹲在老槐树下捡花瓣,几个调皮的男孩围着她笑:...

楚辞:流淌在楚地山河间的浪漫诗魂

楚辞:流淌在楚地山河间的浪漫诗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当屈原在汨罗江畔发出这句叩问时,一种全新的诗歌体裁——楚辞,已悄然成为华夏文明的精神符号。楚辞诞生于战国末期的楚国,以瑰丽的想象、浓郁的楚地风情、深沉的家国情怀为特质,打破了《诗经》“四言为主”的格律束缚,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其影响力跨越千年,至今仍在滋...

《秦风·蒹葭》:在水一方的怅惘,穿越千年的诗意

《秦风·蒹葭》:在水一方的怅惘,穿越千年的诗意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开篇四句,如同一幅带着晨霜的秋水画卷,寥寥数笔便勾勒出清寂又朦胧的意境。它没有《关雎》“琴瑟友之”的热烈,也没有《伐檀》“彼君子兮”的愤懑,却以“求而不得”的怅惘、虚实交织的意象,成为《诗经》中最富哲思与美感的篇章之一,让“在水一方”的...

《周南·桃夭》:灼灼桃花里的婚嫁礼赞,华夏文明的生命之歌

《周南·桃夭》:灼灼桃花里的婚嫁礼赞,华夏文明的生命之歌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经·周南·桃夭》以春日里最绚烂的桃花起笔,将女子出嫁的喜悦与对婚姻的美好期许,写得如桃花般明艳热烈。它没有《关雎》“辗转反侧”的思念,也没有《风雨》“鸡鸣不已”的动荡,却以“花喻人”的质朴意象、“宜其家室”的礼乐内核,成为中国婚嫁文学的源头之作,让“桃...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