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image_1761285308218.jpg

灯下重读诸葛亮《出师表》,未及过半,已觉字里行间似有温热气流涌动。这篇诞生于三国乱世的奏表,没有辞赋的华丽铺陈,没有策论的锐利锋芒,却以一腔肺腑之言,穿越一千八百余年的时光,仍能叩击世人的心灵。它是一位老臣对幼主的临终托付,是一个谋士对知遇之恩的终极回报,更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腾,早已超越了文体与时代的界限,成为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不可磨灭的印记。

《出师表》的动人,首先在于其“剥去粉饰见真心”的质朴与坦诚。诸葛亮开篇便直面蜀汉的危局:“先帝创业未半,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没有半句虚言粉饰,不回避国力衰微的现实,这种“不欺君、不避祸”的直言,正是古代臣子最难能可贵的品格。他回忆自己的过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直白道出早年的淡泊之志;继而讲述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知遇之恩,又提及“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的生死时刻——没有夸张的渲染,没有刻意的煽情,只是平静地叙述过往,却让“士为知己者死”的赤诚跃然纸上。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在表文中不仅言“事”,更重“人”与“责”。既为后主规划北伐大业,明确“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战略目标;又细致安排朝中事务,将“斟酌损益,进尽忠言”的责任托付给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贤臣,甚至连“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细节都反复叮嘱。这种“事无巨细、虑及长远”的恳切,不是权臣对幼主的操控,而是老臣对家国的牵挂——他知道自己此去北伐,归期难料,唯有将朝堂内外的大小事宜一一厘清,才能让年轻的后主在复杂局势中站稳脚跟,才能让“兴复汉室”的大业多一分希望。

若说质朴与恳切是《出师表》的“骨”,那“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坚守,便是它的“魂”。彼时的蜀汉,国力远逊于占据中原、兵强马壮的曹魏:人口不足百万,兵力仅十余万,而曹魏坐拥数州之地,人口数百万,军队数十万;且后主刘禅资质平庸,朝中虽有贤臣,却无如先帝般能统摄全局的领袖。诸葛亮何尝不知北伐之难?他在《后出师表》中曾坦言“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他清楚地知道,北伐或许是“以卵击石”,但不北伐,蜀汉只能坐以待毙。

这份清醒的认知,让他的坚持更添悲壮。彼时他已年近五旬,常年为军政操劳,身体早已积劳成疾,却仍选择亲率三军出征。“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寥寥数语,道尽了他的焦虑与压力:他怕辜负先帝白帝城托孤的信任,怕对不起蜀汉军民的期盼,更怕“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誓言最终沦为泡影。于是,他在表文中立下军令状:“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不是故作姿态的表忠心,而是将自己的名节、性命与北伐大业紧紧捆绑的担当。此后数年间,他五次北伐,鞠躬尽瘁,最终病逝于五丈原,用生命践行了表文中的承诺。

千百年来,《出师表》之所以能流传不朽,正因它触及了中国人心中最朴素也最珍贵的价值追求。它让我们看到,何为“忠”——不是对君主的盲目服从,而是对家国大义的坚守;何为“信”——不是随口说说的承诺,而是用一生去践行的誓言;何为“责任”——不是逃避困难的推诿,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曾从《出师表》中汲取力量:岳飞北伐时,曾在军帐中手书《出师表》,以“还我河山”的壮志呼应诸葛亮的“北定中原”;文天祥在狱中写下《正气歌》,以“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的气节,延续着“鞠躬尽瘁”的精神;即便到了近代,在民族危亡之际,仍有无数仁人志士以“兴复中华”为己任,这其中,何尝没有《出师表》精神的影子?

如今再读《出师表》,我们或许不必再纠结于“兴复汉室”的历史局限,却依然能被那份赤诚与坚守打动。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何为理想与担当;它更像一座灯塔,指引着后人在困境中坚守初心,在迷茫中不忘使命。正如古人所言:“读《出师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这份“忠”,早已超越了封建时代的君臣之义,成为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共鸣——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这便是《出师表》留给后世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20.html

分享给朋友: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的相关文章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病毒里的春光又是新的一天。挂钟“当”地响了八下敲醒肺叶里涡流般的呼吸他轻轻咳了几声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房间往垃圾袋里喷洒消毒液,绑紧然后贴上纸条:已消毒,请勿打开扔掉垃圾后,摘下口罩在微博上敲下自我隔离后的第八篇日记“火神山医院马上建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么写着的时候他感觉那些微小的文字像卯足力量...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声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不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它以春江为纸、月色为墨,将自然之壮阔、人间之柔情、宇宙之哲思揉成一汪澄澈的月光,漫过千年时光仍未褪色——那句“孤篇盖全唐”的赞誉,赞的不只是辞藻的清丽,更是它把“景、情、理”织成一张网,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在月色里看见自己...

秋雨中的离别

秋雨中的离别

雨是从昨夜开始落的,缠缠绵绵,把站台的灯晕成一圈圈模糊的黄。我攥着伞柄,指腹蹭过伞骨上冰凉的金属,看你把行李箱的拉杆收了又放,像是还有话没说完,却只是反复整理我衣领上被风吹乱的褶皱。站台边的悬铃木落了满地叶子,被雨水泡得发蔫,踩上去软乎乎的,没了往日的脆响。你说这雨倒应景,秋天的分别总该有场雨,不然...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与世界温柔相待:藏在时光褶皱里的柔软

清晨推开窗时,第一缕阳光正落在窗台的薄荷草上。叶片上的露珠还没来得及滚落,被光染成了细碎的银粒,风一吹,便顺着叶脉轻轻晃,像怕惊扰了刚睡醒的晨光。我忽然想起去年深秋,这株薄荷差点被冻枯,我裹着厚外套把它挪到暖气旁,每天用温水浇半杯,后来竟从枯茎旁冒出了新芽。原来温柔从不是轰轰烈烈的举动,是在寒夜里为...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韩愈的《师说》,以振聋发聩的议论,重构了唐代“师道不存”的教育秩序。它既是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的典范,更以对“师”的重新定义,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入灵魂,成为跨越千年仍指引教育本质的精神灯塔。一、破立之间:重塑“师道”的核心定义《师说》最精妙之处,在于以“破”为“立”——先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