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image_1761198306086.jpg

荀子的《劝学》,以恢弘的气势、严密的逻辑,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筑起一座丰碑。它不仅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述“学习”的巅峰之作,更以“学不可以已”为核心,为历代读书人指明了治学的方向与价值,成为穿越两千余年仍熠熠生辉的劝学箴言。

一、以“喻”劝学:生动譬喻里的治学真理

《劝学》最精妙之处,在于用海量生活化的譬喻,将抽象的“学习之道”转化为直观可感的画面,让深刻的治学道理脱离空洞说教,变得鲜活易懂。

开篇“君子曰:学不可以已”,一句掷地有声的论断定下全文基调,直接点明“学习是终身之事,不可中断”的核心观点。紧接着,荀子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设喻——青色从蓝草中提取,却比蓝草更浓艳;冰由水凝结而成,却比水更寒冷。这一比喻生动揭示“学习的增值性”:人通过学习,能超越原本的自己,实现自我提升。

文中类似的譬喻俯拾皆是,且各有侧重:“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以木材经加工后改变形态,比喻学习能“塑造人的本性”,让人摆脱先天的不足;“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以登山知天、临溪知地,比喻学习能“拓宽人的眼界”,让人认识到自身的局限与知识的广阔;而“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则以“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的积累过程,强调学习需“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知识与品德的提升,从非一蹴而就,而是日积月累的结果。

这些譬喻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层层递进,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到“学习的方法”,构建起完整的治学逻辑,让读者在具象的画面中,自然领悟到学习的本质。

二、文外有“志”:乱世中的“成人”之教

《劝学》的力量,不止于譬喻的精巧,更在于其背后荀子对“人如何在乱世中成为君子”的深刻思考。

战国末期,社会动荡、思想纷杂,“百家争鸣”虽繁荣,却也让许多人陷入迷茫——有人追求功利,将学习视为谋官的工具;有人空谈义理,忽视实践的价值。荀子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不是“求利”,而是“成德”,即通过学习儒家经典与礼法,成为“言行合乎道义、能担当社会责任”的君子。

文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的观点,正是对“学习价值”的重新定义:君子并非天生异于常人,而是善于借助“学习”这一工具,弥补自身不足、完善道德修养。他批判“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的空想主义,强调学习需“付诸行动”;反对“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的浮躁心态,倡导学习需“专心致志”。

这种“务实的治学观”,本质上是荀子对乱世的回应:在道德失序的时代,唯有通过系统性的学习,让人明辨是非、坚守礼法,才能避免陷入混乱与迷茫,既实现个人的“成人”,也为社会的稳定奠定基础。

三、千古共鸣:永不过时的治学指南

《劝学》之所以能流传千年,成为历代学子的必读篇目,在于它揭示的“学习规律”具有永恒性,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都能为现代人的学习与成长提供指引。

对学生而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提醒我们,学习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日积月累,才能攻克知识的难关;“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则激励我们,面对困难需有坚韧的毅力,半途而废终将一事无成。

对成年人而言,“学不可以已”打破了“学习只是学生的事”的误区——在知识快速迭代的今天,终身学习已成为生存的必需,唯有保持学习的热情,不断更新认知,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更启示我们,学习不仅是积累知识,更是反思自我、完善言行的过程。

两千多年过去,荀子的《劝学》早已超越了“劝人读书”的表层意义,成为一套完整的“成长方法论”——它告诉我们,学习是塑造自我、实现价值的根本路径,也是每个人应对人生挑战的底气所在。这篇短文,如同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持续照亮着无数人的治学与人生之路。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04.html

分享给朋友: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的相关文章

秋雨中的离别

秋雨中的离别

雨是从昨夜开始落的,缠缠绵绵,把站台的灯晕成一圈圈模糊的黄。我攥着伞柄,指腹蹭过伞骨上冰凉的金属,看你把行李箱的拉杆收了又放,像是还有话没说完,却只是反复整理我衣领上被风吹乱的褶皱。站台边的悬铃木落了满地叶子,被雨水泡得发蔫,踩上去软乎乎的,没了往日的脆响。你说这雨倒应景,秋天的分别总该有场雨,不然...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散文:霜降记

散文:霜降记

风是从昨夜开始变稠的。晨起推开窗,最先撞进怀里的不是往日的清冽,而是裹着草木气息的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瓷碗,触到皮肤时,带着一点沁人的、不伤人的冷。这便是霜降了,秋的最后一个节气,总以这样温和又坚定的姿态,为漫山遍野的秋意,盖上一枚清寂的印。 院角的菊开得正盛,却比昨日多了几分沉敛。先前花...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翻开《庄子》首篇《逍遥游》,北冥鲲鹏的巨影便破壁而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跨越山海的宏大想象,不仅勾勒出先秦诸子中最瑰丽的文学图景,更藏着庄子对“自由”最深刻的追问——何为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后重读此文,仍能在汪洋恣肆的文字间...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巷口那棵老槐树又开花时,林晓雨蹲在药店柜台后,指尖划过手机里爷爷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刚摘的向日葵,笑得满脸褶皱都挤在一块儿,像晒透了太阳的橘子皮。 晓雨是被爷爷捡回来的。那年她才三岁,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小棉袄,缩在槐树根旁哭。爷爷挑着菜担经过,放下担子蹲下来,从布兜里掏出块...

《周南·关雎》:华夏情诗的起点,礼乐文明的初声

《周南·关雎》:华夏情诗的起点,礼乐文明的初声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为《诗经·国风·周南》的开篇,这四句诗如同一幅清新的河洲画卷,历经三千年岁月冲刷,依旧是中国人最熟悉的爱情咏叹。它不仅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情诗范本,更藏着先秦礼乐文明中“爱而有礼”的深层密码,让“君子求淑女”的美好意象,成为刻在华夏文化基因里的浪漫符号。...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