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菩萨蛮》词牌及经典词作深度赏析

林雨薇1周前 (10-22)文学

IMG_23850.jpg

“菩萨蛮”是中国古典词坛极具影响力的词牌之一,其起源与唐代音乐文化紧密相连。据《唐国史补》记载,唐宣宗大中年间,女蛮国派遣使者入朝,使者梳高髻、戴金冠、穿锦绣服饰,形象酷似佛教中的菩萨,教坊遂依此创作《菩萨蛮》曲,后逐渐演变为词牌。其格律定型后,以**双调四十四字**为核心范式,上下阕各四句,通常采用“两仄韵换两平韵”的押韵方式(部分词作略有变体),句式长短交错,既适合婉转抒情,也可承载豪放意境,成为唐宋至明清词人广泛使用的“万能词牌”。



一、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传为李白作,存争议)

(1)背景与争议

此词最早见于宋代黄昇《花庵词选》,题为李白所作,是现存最早的《菩萨蛮》词作之一。但因李白现存诗文未提及此词,且唐代文献无记载,部分学者认为是后人伪托(如清代刘熙载《艺概》提出质疑)。不过无论作者是否为李白,其艺术水准堪称“千古第一《菩萨蛮》”,是羁旅思乡题材的典范。


(2)逐句解析与意境营造

1.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开篇以“平林”(平缓的树林)、“漠漠”(迷蒙辽阔)勾勒远景,“烟如织”将山间云雾比作“织成的锦缎”,既写出烟雾的浓密连绵,又暗含“愁绪如织”的隐喻;“寒山”点明时节(深秋),“伤心碧”突破常规写景——“碧”本是青绿之色,却冠以“伤心”,将词人的主观愁绪注入客观景物,让“寒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而是承载孤寂的“情感载体”,开篇即奠定悲凉沉郁的基调。


2.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由“远景”转向“近人”,“暝色”(暮色)以动态的“入”字,写出夜色逐渐笼罩高楼的过程,如同愁绪慢慢包裹人心;“有人楼上愁”看似直白,实则暗藏留白——“有人”是谁?是游子思亲,还是思妇念远?未明确身份,却让所有经历过“思念之苦”的读者都能代入,实现“以浅语写深情”的效果。


3.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玉阶”点明人物所处环境(华贵却清冷的台阶),“空”字是全词的“诗眼”——既写“玉阶无人陪伴”的空寂,也写“等待无果”的落空,将人物的孤独感推向极致;“宿鸟归飞急”以动衬静,黄昏时飞鸟急于归巢,与“楼上人”久久伫立、无家可归(或归期渺茫)形成鲜明对比,“急”与“缓”的反差,更突出人物的无助与愁闷。


4.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末句以设问收束,“何处是归程”直接抒发迷茫与焦虑,而“长亭更短亭”则以具体意象作答——古代驿站中,“长亭”“短亭”是送别与休憩的场所,“更”字写出亭台连绵不绝,暗示归程遥远无期。全词以景起、以情结,情景交融间,将“思乡之愁”从个人情绪升华为人类共通的“漂泊焦虑”,余味无穷。


二、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1)作者与词风定位

温庭筠是晚唐“花间派”的开创者,其词以“绮丽浓艳、含蓄婉约”著称,多写闺阁生活与女性心绪,此词是其代表作,也是“花间词”的标杆——既体现了对女性容貌、服饰的细腻描摹,又在华丽辞藻下暗藏深层情感,被誉为“闺怨词的范本”。


(2)逐句解析与情感表达

1.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上阕聚焦女子晨起的妆容细节,“小山”并非自然山水,而是指唐代女性流行的“小山眉”(眉形弯曲如小山),“重叠”写出眉色的浓淡层次,“金明灭”则描绘额间“额黄”(唐代女性妆容,以金粉涂额)在晨光下明暗闪烁的效果,笔触细腻如工笔画;“鬓云”将女子蓬松的鬓发比作“云朵”,“欲度”(将要飘过)赋予发丝动态美,“香腮雪”以“雪”喻肌肤白皙,“香”字暗写女子使用的脂粉香气,全句无一字写“美”,却通过妆容、发丝、肌肤的细节,勾勒出一位娇美华贵的闺中女子形象。


2.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若说前两句是“静态描摹”,此两句则是“动态刻画”,“懒”“迟”二字是全词的“情感钥匙”——古代女性以“画蛾眉”为妆容重点,“懒起”说明女子无心打扮,“弄妆”(反复整理妆容)并非“爱美”,而是“无所事事、消磨时间”的表现,“迟”字则进一步强化这种慵懒、倦怠的心境,暗示女子内心的空虚与孤独。


3.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此句是全词的“亮色”,女子对镜插花,“前后镜”写出多角度映照的场景,“花面交相映”则将“花”(头饰)与“面”(女子面容)融为一体,既写出花的艳丽、人的娇美,又暗含“花如人面、人面如花”的隐喻——青春如同鲜花般美好,却也如鲜花般易逝,为后文的“孤寂”埋下伏笔。


4.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末句以“服饰细节”收束,“新帖”(新绣上)说明罗襦是刚制成的,“双双金鹧鸪”(成对的金色鹧鸪图案)是全词的“点睛之笔”——鹧鸪常被视为“爱情的象征”,“双双”与女子的“独处”形成强烈反差,华丽的服饰、精美的图案,不仅没有让女子开心,反而更凸显其“形单影只”的孤独,这种“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深刻,也符合“花间派”“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追求。



 三、《菩萨蛮》词牌的艺术价值与影响

1. 题材的包容性:从李白的“羁旅思乡”到温庭筠的“闺阁怨情”,再到后世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的“家国情怀”(“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李清照《菩萨蛮·风柔日薄春犹早》的“个人闲愁”,《菩萨蛮》可适配不同题材,成为词人抒发情感的“通用载体”。

2. 格律的灵活性:虽有“双调四十四字、两仄两平韵”的基本范式,但词人可根据情感需求调整押韵方式(如部分词作上下阕均用仄韵)、句式长短(如将七言句改为六言句),既保留词牌的辨识度,又给创作留下自由空间。

3. 意境的创新性:《菩萨蛮》词牌常以“景语”写“情语”,通过“烟”“山”“亭”“花”“鸟”等常见意象,挖掘其深层情感内涵,为古典诗词的“情景交融”手法提供了丰富范例,对后世词坛影响深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81.html

分享给朋友:

“《菩萨蛮》词牌及经典词作深度赏析” 的相关文章

小说:风过留声

小说:风过留声

整理书房时,和风的指尖蹭过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纸页间掉出张便签,上面是他多年前的字迹:“风是铃的骨,铃是风的魂——致风铃”。窗外的风铃叮当作响,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只存在于屏幕另一端的姑娘。他们是在一个诗歌论坛认识的。和风爱写风,写它掠过麦田的弧度,写它掀动窗帘的温柔;而网名叫“风铃”的姑娘,总在他...

散文:秋来

散文:秋来

风是先知道秋的。清晨推窗时,不再有夏末的黏腻,风裹着一丝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布,拂过胳膊时,会让人下意识把衣领拢一拢——秋就这么悄没声地来了。 巷口的桂树是藏不住的。前几日还只是满树深绿,不知哪夜起,细碎的米黄就缀满了枝头,风一吹,香就漫开了。不是那种冲鼻的香,是缠人的,绕着鼻尖转,勾着人往...

秋雨中的离别

秋雨中的离别

雨是从昨夜开始落的,缠缠绵绵,把站台的灯晕成一圈圈模糊的黄。我攥着伞柄,指腹蹭过伞骨上冰凉的金属,看你把行李箱的拉杆收了又放,像是还有话没说完,却只是反复整理我衣领上被风吹乱的褶皱。站台边的悬铃木落了满地叶子,被雨水泡得发蔫,踩上去软乎乎的,没了往日的脆响。你说这雨倒应景,秋天的分别总该有场雨,不然...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老院的矮墙该有三十年了吧?砖缝里嵌着青苔,墙顶的瓦檐缺了角,唯有墙上的爬墙虎,一年年枯了又绿,把斑驳的墙身裹成一片流动的绿。我站在墙下抬头看,初秋的阳光穿过叶片,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风一吹,光斑跟着晃,像小时候外婆摇着蒲扇时,扇面上跳动的花纹。第一次注意到这爬墙虎,是六岁那年的春天。那时我刚搬来老...

诗歌:月下花事

诗歌:月下花事

桂树把影子铺成地毯时每片花瓣都捧着月光母亲在石桌上摆瓷盘月饼压着云纹像把夜空揉进了甜月亮从瓦檐爬上来时所有褶皱都被熨平风里飘着糖桂花的香孩子把灯笼举过头顶光在他睫毛上打转我们数着星子咬开月饼酥皮落在掌心像接住了细碎的月光月亮是夜的邮戳盖在每个人的笑脸上后来桂花落进茶杯茶里就浮起整个中秋我们不说话,只...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