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散文:秋来

image_1760707422687.jpg风是先知道秋的。清晨推窗时,不再有夏末的黏腻,风裹着一丝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布,拂过胳膊时,会让人下意识把衣领拢一拢——秋就这么悄没声地来了。 巷口的桂树是藏不住的。前几日还只是满树深绿,不知哪夜起,细碎的米黄就缀满了枝头,风一吹,香就漫开了。不是那种冲鼻的香,是缠人的,绕着鼻尖转,勾着人往巷深处走。卖糖炒栗子的大爷也出摊了,铁皮桶里“哗啦哗啦”响,栗子的焦香混着桂香,把秋天的烟火气烘得暖暖的。路过时总忍不住买一袋,烫得指尖发红,剥开壳咬一口,粉糯的甜里带着点焦苦,是秋天独有的味道。 去公园走,才懂秋是最会调色的。银杏还没全黄,半青半金的叶子挂在枝头,像撒了一把碎阳光;枫叶却急着红,一簇簇燃在枝头,风过的时候,叶子打着旋儿落,铺在地上像极了去年冬天没化完的雪,只是换了颜色。长椅上坐着两位老人,面前摆着棋盘,棋子落得慢,话也说得慢,“今年秋来得早,你看那棵老槐树,叶子落得比去年快”。孩子跑过,手里攥着几片枫叶,笑声惊飞了枝上的麻雀,也惊得几片银杏叶簌簌往下掉,落在老人的棋盘边,没人捡,就那么躺着,成了秋的棋子。 想起老家的院子,这时该满是秋的样子了。奶奶会把晒好的柿子干收进竹篮,橙红的一片,挂在屋檐下,风一吹就晃;爸爸会搬梯子摘石榴,“啪”地掰开,籽儿红得像玛瑙,塞一颗进嘴里,甜得眯眼。傍晚的时候,一家人坐在院子里,看夕阳把云染成橘色,听蟋蟀在墙角叫,奶奶会说“秋夜长,要把薄被找出来了”——那时不懂,只觉得秋天的晚上能看星星,比夏天好;现在才懂,那是秋把日子揉得慢了,让一家人能多坐会儿,多说几句话。 傍晚回家时,夕阳把影子拉得很长。路边的梧桐叶落了一地,踩上去“沙沙”响,像秋在跟人说话。抬头看,天是淡蓝的,云很轻,像被风揉过的棉絮。忽然觉得,秋天从不是萧瑟的,它只是把夏天的热闹藏进了细碎里——藏在桂香里,藏在栗子壳里,藏在老家的柿子干里,藏在人走在落叶上的“沙沙”声里。 它像一位温厚的人,不慌不忙地来,把凉风吹给你,把甜香递给你,再把回忆轻轻摆出来,告诉你:日子慢慢来,好景都在秋里呢。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55.html

分享给朋友:

“散文:秋来” 的相关文章

夏末的纸飞机

夏末的纸飞机

高三(2)班的后窗总飘着香樟叶的影子,张云鸿的视线总越过三排课桌,落在林雨薇的马尾上。她写题时会咬笔尾,阳光落在她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把步骤里的辅助线染成暖金色。 张云鸿的笔袋里藏着张便签,是上周捡的——林雨薇写漏的物理公式,字迹清瘦。他每天翻笔袋时都要摸一摸,像揣着颗不会化的糖。 梁洁...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月照春江,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里的时空与深情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声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从不是一首普通的乐府诗。它以春江为纸、月色为墨,将自然之壮阔、人间之柔情、宇宙之哲思揉成一汪澄澈的月光,漫过千年时光仍未褪色——那句“孤篇盖全唐”的赞誉,赞的不只是辞藻的清丽,更是它把“景、情、理”织成一张网,让每个读它的人,都能在月色里看见自己...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篇作于二十六岁的即兴之作,以惊世才情冠绝千古,既是骈文艺术登峰造极的标杆,更是初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鲜活缩影。它如一幅立体的画卷,将景、情、理、志熔于一炉,字字珠玑间藏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即便跨越千年,仍能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震撼与共鸣。一、文辞之美:...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浅显的比喻、严密的论证,道破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的价值底色。它既是先秦议论散文的典范,更以穿越两千余年的力量,为世人确立了“义重于利”的道德准则,成为镌刻在民族精神中的价值宣言。 一、以“喻”明理:通俗比喻里的深刻哲思 《鱼我所欲也》最精妙之处,在于用生活化的比喻搭建...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韩愈的《师说》,以振聋发聩的议论,重构了唐代“师道不存”的教育秩序。它既是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的典范,更以对“师”的重新定义,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入灵魂,成为跨越千年仍指引教育本质的精神灯塔。一、破立之间:重塑“师道”的核心定义《师说》最精妙之处,在于以“破”为“立”——先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