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IMG_24124.webp

当文学市场热衷于追逐宏大叙事与强烈戏剧冲突时,黎幺却在《次要人物》中调转目光,将镜头对准了生活里那些“不被看见”的普通人。这本短篇小说集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没有自带光环的主角,只静静铺陈着快递员、便利店店员、退休老人的日常碎片——但正是这些细碎的、甚至有些平淡的瞬间,被黎幺以细腻的笔触串联成诗,让我们在“次要人物”的世界里,重新触摸到日常的重量与温度。

黎幺笔下的“次要”,从不是“边缘”的代名词,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可能经历的生活切面。书中没有明确的主角姓名,更多时候,人物只以“快递员小吴”“便利店夜班店员”“住在老楼三层的张姨”这样的身份标签存在,就像我们每天擦肩而过、却从不停留打量的陌生人。在《晚班日志》里,夜班店员用一本笔记本记录下深夜到店的顾客:醉酒后絮叨着工作压力的年轻人、反复核对购物清单的独居老人、偷偷给孩子买零食的单亲妈妈;这些片段没有开端与结局,却像一帧帧生活快照,将现代人的孤独、疲惫与微小的温柔,藏在“扫码付款”“整理货架”的日常动作里。黎幺从不用刻意的煽情,只客观呈现人物的言行与心理,可恰恰是这种“不干预”的书写,让读者在字里行间看见自己的影子——原来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藏着这么多未被言说的情绪。

更难得的是,黎幺总能在“平淡”中挖出日常的“褶皱”,让看似重复的生活显露出隐秘的质感。《老楼的下午》里,退休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在阳台浇花、下楼取报纸、在小区长椅上坐一会儿,可黎幺却捕捉到了这些动作里的细节:老人浇花时会特意避开最娇弱的那株月季,取报纸时会顺手把邻居家歪倒的牛奶箱扶正,坐在长椅上时会偷偷观察路过的孩子,想起自己早逝的孙子。这些细微的举动,没有推动任何“剧情”,却让人物瞬间立体起来——老人的孤独不是空洞的“寂寞”,而是藏在“避开月季”的温柔里,藏在“扶正牛奶箱”的善意里,藏在“望向孩子”的思念里。黎幺像一位耐心的观察者,把我们忽略的日常细节放大,让我们发现:原来平凡的生活从不是“一片空白”,而是布满了褶皱,每一道褶皱里,都藏着一个人的心事与过往。

《次要人物》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让“次要”拥有了“主角感”。在传统叙事中,这些人物或许只是推动主角故事的“工具人”,可在黎幺的笔下,他们的喜怒哀乐成了绝对的核心。《快递单》里,快递员小吴因为送错一个包裹,反复联系收件人道歉,不是因为怕被投诉,而是因为收件人是一位独居老人,他担心老人着急——这个看似“多余”的举动,没有改变任何“大事”,却让小吴这个“次要人物”有了光芒。黎幺从不试图给人物“贴标签”,也不强行赋予他们“崇高”的意义,只是让他们自然地生活、自然地流露情绪,这种“不刻意”的书写,反而让“次要人物”的形象更显真实: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梦想,只希望按时下班、家人平安;他们会为一点小事纠结,也会因一点善意感动,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

合上书页时,窗外或许正上演着书中的场景:快递员骑着车穿梭在街道,便利店的灯还亮着,老人们在小区里散步。黎幺用《次要人物》告诉我们,文学不只是书写英雄与传奇,更应该关注这些“日常里的人”——他们或许没有响亮的名字,没有波澜壮阔的人生,却用自己的方式认真生活着。这些“次要人物”的故事,就像散落在日常里的微光,看似微弱,却汇聚成了生活最真实的模样。对于习惯了快节奏阅读的我们来说,《次要人物》更像一本“慢读指南”,它让我们放慢脚步,去观察身边的人、去感受日常的细节——毕竟,那些被我们忽略的“次要”,或许正是生活最珍贵的部分。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84.html

分享给朋友:

“在日常褶皱里,看见“次要人物”的微光——评黎幺《次要人物》” 的相关文章

档案中的毛泽东:潘佐夫传记的跨文化解读与历史还原

档案中的毛泽东:潘佐夫传记的跨文化解读与历史还原

当俄罗斯汉学家亚历山大・潘佐夫带着 15 份俄罗斯解密档案走进毛泽东研究领域,他的《毛泽东传》便跳出了单一文化视角的局限。这位精通俄、汉、英三语的历史学家,以苏联档案为密钥,在中苏关系的宏大背景下重构了毛泽东的人生轨迹 —— 这部 900 页的传记既是档案史料的集大成之作,也是跨文化视角下历史人物解...

当星星落进成人世界:《小王子》里的童真与救赎

当星星落进成人世界:《小王子》里的童真与救赎

《小王子》从不是一本只给孩子读的童话。圣埃克苏佩里用一架迫降沙漠的飞机、一颗B-612小行星,还有一个顶着金色卷发的小男孩,悄悄撬开了成人世界的硬壳——让我们在忙碌的“正经事”里,重新看见爱、孤独与生命的本质。它最锋利的地方,是用童真的眼睛戳破成人的荒诞。小王子造访的六颗星球上,住着追名逐利的国王、...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菲茨杰拉德从不是在写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他用爵士时代的香槟泡沫、长岛别墅的霓虹灯火,还有盖茨比那盏对岸的绿灯,为“美国梦”写了一首最华丽也最悲凉的挽歌——让我们在纸醉金迷里,看清梦想与现实的残酷鸿沟。 盖茨比的“了不起”,从不是他的财富,而是他在污浊时代里的“天真”。他靠走私酒精发家,却把财富...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