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从不是一本单纯的“情爱小说”,而是用最直白的文字,在压抑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撕开的一道自由裂缝。当21岁的陈清扬被贴上“破鞋”的标签,当知青王二在云南的荒山野岭里消磨青春,两人看似放纵的情感纠葛,实则是对规训的反抗,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倔强追问。
书中最鲜明的,是王小波用幽默消解沉重的独特笔触。那个被时代裹挟的“黄金时代”,没有光鲜的理想,只有日复一日的劳作、无孔不入的流言和压抑人性的规训。陈清扬为了证明自己不是“破鞋”去找王二,却在一次次“证明”中彻底挣脱世俗的束缚;王二用玩世不恭的态度面对生活的荒诞,写“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字句里满是对鲜活生命的渴望,却也藏着对时代的无奈调侃。那些直白的情爱描写,没有丝毫低俗,反而像一把锋利的刀,剖开了虚伪的道德外衣,露出人性最本真的模样——对自由的向往,对情感的需求,从不该被时代的枷锁捆绑。
而小说的核心,远不止对时代的批判,更有对“自我”的坚守。陈清扬从最初在意他人眼光,到后来坦然面对“破鞋”的标签,她的转变不是妥协,而是觉醒:既然无法对抗流言,不如干脆活得自在;王二看似混不吝,却始终保持着对“真实”的执着,他不迎合、不盲从,用自己的方式守护着内心的“黄金时代”。他们的爱情没有海誓山盟,却在云南的山野间开出了最坚韧的花——那是两个孤独灵魂的相互慰藉,是在压抑环境里对“活得像个人”的共同坚持。
王小波笔下的“黄金时代”,其实是个充满反讽的概念。那个年代没有黄金般的美好,却让陈清扬和王二的自由意志显得格外珍贵。他用看似轻松的语调,写尽了普通人在时代洪流中的挣扎与无奈,却也始终保留着一份对人性的信任——即便身处泥泞,人依然有追求自由、坚守自我的权利。就像王二说的“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这份生猛,正是《黄金时代》最动人的力量。
合上书时,不会被浓烈的情绪裹挟,却会被王小波的文字唤醒对“自由”的思考。《黄金时代》告诉我们:无论身处怎样的环境,都不该丢掉对真实的渴望、对自我的坚守。那些敢于打破规训、拥抱本心的人,永远拥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这,便是王小波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在荒诞中坚守真实,在压抑中拥抱自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