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IMG_24135.webp

陈忠实耗六年心血写就的《白鹿原》,从不是简单的乡土家族史,而是一部在渭河平原的黄土里“长”出来的中国史诗。它以白鹿原为圆心,以白、鹿两族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为半径,把中国人在土地、礼教、欲望与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沉沦,揉进了每一寸文字里,读来满是黄土的厚重与生命的苍凉。

一、土地:中国人的根,是刻在骨子里的“守”

白鹿原的土地,是全书的灵魂。在这里,土地不只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中国人的信仰与根脉。白嘉轩作为白鹿村的族长,一辈子都在“守”这片土地:他踩着凌晨的露水下地,把“耕读传家”的祖训刻在祠堂的石碑上,哪怕经历土匪洗劫、饥荒瘟疫,哪怕腰被打断、腿被打瘸,也始终挺直腰杆护着白鹿原的土地与族人。他买地时的执着,种麦时的虔诚,甚至为了保住水源与邻村拼命,都藏着中国人对土地最原始的敬畏——土地在,家就在,根就在。

可土地也困住了人。鹿三一辈子做白嘉轩的长工,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活成了土地的一部分,连儿子黑娃闹革命、做土匪,他最担心的还是“误了地里的庄稼”;田小娥被鹿子霖引诱,被白嘉轩惩罚,到最后连埋骨都不能入白鹿原的祖坟,只因她“坏了土地的规矩”。土地给了白鹿原人生存的底气,也用无形的枷锁,困住了他们的欲望与选择。

二、礼教:一面是“规矩”,一面是“枷锁”

白鹿原的核心,是“礼教”二字。朱先生作为白鹿原的“精神灯塔”,编《乡约》、兴学堂,把“仁义礼智信”刻进每个族人的心里;白嘉轩守着祠堂的规矩,严惩出轨的田小娥,教训忤逆的儿子白孝文,哪怕心里疼,也绝不破“规矩”。在他们眼里,礼教是白鹿原的“定海神针”,能管得住人心,镇得住邪气。

可这“规矩”,也成了吃人的枷锁。田小娥本是追求自由的女子,却被公公鹿三骂作“娼妓”,被白嘉轩用刺刷抽打,最后惨死在鹿三的刀下——她的悲剧,是礼教对女性的碾压;白孝文本是族长继承人,却因触犯“规矩”被剥夺身份,从锦衣玉食的少爷沦为沿街乞讨的泼皮,差点饿死在雪地里——他的堕落,是礼教对人性的压抑;鹿兆鹏为了革命理想,违背父亲鹿子霖的意愿,抛弃妻子冷秋月,最终让冷秋月在孤独与绝望中疯癫而死——他的“大义”,背后是礼教框架下个体的牺牲。

陈忠实从不用激烈的批判,只把礼教的矛盾摊在白鹿原的日光下:它让白鹿原守住了秩序,也让太多人成了规矩的祭品。就像祠堂里的香火,一边是族人的敬畏,一边是藏不住的血泪。

三、人:在时代洪流里,活成“翻鏊子”的命

白鹿原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时代里挣扎的“活人”。白嘉轩不是完美的圣人,他有固执与自私,为了家族声望能牺牲他人;鹿子霖也不是纯粹的恶人,他贪财好色,却也在饥荒时偷偷接济过穷人。可在时代的“鏊子”上,每个人都被翻来覆去地煎熬——

- 黑娃从反抗礼教的“土匪”,到回归宗族的“好人”,最后却死在自己曾经反抗的权力手里,他的一生,是对“规矩”的反复试探;

- 鹿兆海为了“信仰”加入国民党,鹿兆鹏为了“理想”投身共产党,亲兄弟站在对立面,最后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他们的选择,是家国动荡里的身不由己;

- 白灵从白鹿原走出去的“新女性”,敢爱敢恨,敢闯敢拼,却死在自己人手里,她的结局,是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

这些人就像白鹿原上的麦子,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收割,冬天枯萎,被土匪、革命、饥荒、瘟疫轮番碾压,却总能在来年春天,从土里再冒出新芽。他们的“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熬”——熬得过苦难,熬得过时代,熬得过心里的委屈与不甘,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生命力”。

四、史诗之外:白鹿原,是每个人的“精神原乡”

读《白鹿原》,总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乡——或许不是渭河平原的黄土坡,却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原”:那里有守规矩的长辈,有叛逆的晚辈,有说不尽的家长里短,有解不开的恩怨情仇。陈忠实写的不只是白、鹿两家的故事,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对土地的眷恋,对规矩的敬畏,对“活着”的执着,还有在苦难里从未熄灭的那点韧性。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看见白鹿原上的日出:白嘉轩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黑娃在地里锄草,田小娥的坟头长了青草,朱先生的《乡约》还在祠堂里挂着。那片土地还在,那些人已经远去,可他们的故事,却像白鹿原上的风,一直吹到今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白鹿原”走出来的,都带着土地的根,带着礼教的痕,带着在时代里“熬”出来的生命力,活成了自己的“白鹿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89.html

分享给朋友: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的相关文章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当现代心理学仍在为焦虑、抑郁等心灵困境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时,《佛教心理学》犹如一座桥梁,将两千多年前佛教对 “心” 的洞察与当代心理研究连接起来。不同于传统宗教典籍的教义阐释,也区别于现代心理学侧重行为与认知的分析,这部著作以 “心性为本” 的核心视角,拆解佛教对心灵运作规律、烦恼根源及转化路径的...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写景散文”,而是一个被命运重创的灵魂,在一方古园里袒露的生命独白。当21岁的他被截去双腿,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残垣断壁、草木虫鸣,默默承接了他所有的痛苦、迷茫与不甘,也悄悄陪他完成了一场从“为什么活”到“怎样活”的漫长觉醒。...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莫言的《生死疲劳》从不是一本荒诞的“动物小说”,而是一部借六道轮回之壳,装着中国农村半个世纪沧桑的史诗。当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带着满腔不甘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变作一个“大头婴儿”,这六次轮回不仅是他个人的复仇与救赎,更成了一面镜子,照见土地变革中人性的贪婪、坚韧、荒唐与温暖。书中最震撼...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钱钟书的《围城》从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用辛辣幽默的笔触,剖开婚姻、事业与人生的层层困局。当方鸿渐带着留学“假文凭”的窘迫回国,在爱情与婚姻的漩涡里辗转,在事业的起落中挣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便成了戳中无数人内心的精准注解——可《围城》的深刻,远不...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平凡里的滚烫人生——《平凡的世界》书评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从不是一本“宏大叙事的史诗”,而是用细腻到骨子里的笔触,在黄土地的沟壑与时代的褶皱里,描摹出千万个普通人对生活、爱情与理想的执着坚守。它没有惊心动魄的剧情,没有超凡脱俗的英雄,只有孙少安在砖窑烟火里的摸爬滚打,孙少平在煤矿黑暗中的躬身前行,田晓霞在理想与现实间的热忱奔走——这些平...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地域散文”,而是在北疆草原的风与雪、羊与草之间,写下的一首生活短诗。当她跟着家人在阿勒泰的戈壁与草原间迁徙,跟着羊群追逐季节,用双手应对冬牧场的严寒、夏牧场的忙碌,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擀毡、煮奶、赶羊、修补屋顶,都在她笔下长出了温度,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喧...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