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雨竹叶枫12小时前书评

IMG_24135.webp

陈忠实耗六年心血写就的《白鹿原》,从不是简单的乡土家族史,而是一部在渭河平原的黄土里“长”出来的中国史诗。它以白鹿原为圆心,以白、鹿两族半个世纪的恩怨纠葛为半径,把中国人在土地、礼教、欲望与时代洪流中的挣扎、坚守与沉沦,揉进了每一寸文字里,读来满是黄土的厚重与生命的苍凉。

一、土地:中国人的根,是刻在骨子里的“守”

白鹿原的土地,是全书的灵魂。在这里,土地不只是谋生的工具,更是中国人的信仰与根脉。白嘉轩作为白鹿村的族长,一辈子都在“守”这片土地:他踩着凌晨的露水下地,把“耕读传家”的祖训刻在祠堂的石碑上,哪怕经历土匪洗劫、饥荒瘟疫,哪怕腰被打断、腿被打瘸,也始终挺直腰杆护着白鹿原的土地与族人。他买地时的执着,种麦时的虔诚,甚至为了保住水源与邻村拼命,都藏着中国人对土地最原始的敬畏——土地在,家就在,根就在。

可土地也困住了人。鹿三一辈子做白嘉轩的长工,面朝黄土背朝天,把自己活成了土地的一部分,连儿子黑娃闹革命、做土匪,他最担心的还是“误了地里的庄稼”;田小娥被鹿子霖引诱,被白嘉轩惩罚,到最后连埋骨都不能入白鹿原的祖坟,只因她“坏了土地的规矩”。土地给了白鹿原人生存的底气,也用无形的枷锁,困住了他们的欲望与选择。

二、礼教:一面是“规矩”,一面是“枷锁”

白鹿原的核心,是“礼教”二字。朱先生作为白鹿原的“精神灯塔”,编《乡约》、兴学堂,把“仁义礼智信”刻进每个族人的心里;白嘉轩守着祠堂的规矩,严惩出轨的田小娥,教训忤逆的儿子白孝文,哪怕心里疼,也绝不破“规矩”。在他们眼里,礼教是白鹿原的“定海神针”,能管得住人心,镇得住邪气。

可这“规矩”,也成了吃人的枷锁。田小娥本是追求自由的女子,却被公公鹿三骂作“娼妓”,被白嘉轩用刺刷抽打,最后惨死在鹿三的刀下——她的悲剧,是礼教对女性的碾压;白孝文本是族长继承人,却因触犯“规矩”被剥夺身份,从锦衣玉食的少爷沦为沿街乞讨的泼皮,差点饿死在雪地里——他的堕落,是礼教对人性的压抑;鹿兆鹏为了革命理想,违背父亲鹿子霖的意愿,抛弃妻子冷秋月,最终让冷秋月在孤独与绝望中疯癫而死——他的“大义”,背后是礼教框架下个体的牺牲。

陈忠实从不用激烈的批判,只把礼教的矛盾摊在白鹿原的日光下:它让白鹿原守住了秩序,也让太多人成了规矩的祭品。就像祠堂里的香火,一边是族人的敬畏,一边是藏不住的血泪。

三、人:在时代洪流里,活成“翻鏊子”的命

白鹿原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在时代里挣扎的“活人”。白嘉轩不是完美的圣人,他有固执与自私,为了家族声望能牺牲他人;鹿子霖也不是纯粹的恶人,他贪财好色,却也在饥荒时偷偷接济过穷人。可在时代的“鏊子”上,每个人都被翻来覆去地煎熬——

- 黑娃从反抗礼教的“土匪”,到回归宗族的“好人”,最后却死在自己曾经反抗的权力手里,他的一生,是对“规矩”的反复试探;

- 鹿兆海为了“信仰”加入国民党,鹿兆鹏为了“理想”投身共产党,亲兄弟站在对立面,最后都成了时代的牺牲品,他们的选择,是家国动荡里的身不由己;

- 白灵从白鹿原走出去的“新女性”,敢爱敢恨,敢闯敢拼,却死在自己人手里,她的结局,是理想与现实的残酷碰撞。

这些人就像白鹿原上的麦子,春天发芽,夏天生长,秋天收割,冬天枯萎,被土匪、革命、饥荒、瘟疫轮番碾压,却总能在来年春天,从土里再冒出新芽。他们的“活”,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熬”——熬得过苦难,熬得过时代,熬得过心里的委屈与不甘,这就是中国人最朴素的“生命力”。

四、史诗之外:白鹿原,是每个人的“精神原乡”

读《白鹿原》,总让人想起自己的故乡——或许不是渭河平原的黄土坡,却是每个中国人心里的“原”:那里有守规矩的长辈,有叛逆的晚辈,有说不尽的家长里短,有解不开的恩怨情仇。陈忠实写的不只是白、鹿两家的故事,更是中国人的集体记忆:对土地的眷恋,对规矩的敬畏,对“活着”的执着,还有在苦难里从未熄灭的那点韧性。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看见白鹿原上的日出:白嘉轩拄着拐杖站在田埂上,黑娃在地里锄草,田小娥的坟头长了青草,朱先生的《乡约》还在祠堂里挂着。那片土地还在,那些人已经远去,可他们的故事,却像白鹿原上的风,一直吹到今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白鹿原”走出来的,都带着土地的根,带着礼教的痕,带着在时代里“熬”出来的生命力,活成了自己的“白鹿原”。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89.html

分享给朋友:

“《白鹿原》:在土地与礼教的褶皱里,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原乡” 的相关文章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何常在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以三位典型上海青年——本土关河、北漂方东与粤商何处——的跨世纪成长轨迹为叙事支点,通过1990年代浦东开发至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纵深,多维呈现改革开放浪潮中上海作为全球化枢纽与文化杂交场的独特魅力。小说采用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将个体生命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共振具象为外滩...

当星星落进成人世界:《小王子》里的童真与救赎

当星星落进成人世界:《小王子》里的童真与救赎

《小王子》从不是一本只给孩子读的童话。圣埃克苏佩里用一架迫降沙漠的飞机、一颗B-612小行星,还有一个顶着金色卷发的小男孩,悄悄撬开了成人世界的硬壳——让我们在忙碌的“正经事”里,重新看见爱、孤独与生命的本质。它最锋利的地方,是用童真的眼睛戳破成人的荒诞。小王子造访的六颗星球上,住着追名逐利的国王、...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写景散文”,而是一个被命运重创的灵魂,在一方古园里袒露的生命独白。当21岁的他被截去双腿,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残垣断壁、草木虫鸣,默默承接了他所有的痛苦、迷茫与不甘,也悄悄陪他完成了一场从“为什么活”到“怎样活”的漫长觉醒。...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莫言的《生死疲劳》从不是一本荒诞的“动物小说”,而是一部借六道轮回之壳,装着中国农村半个世纪沧桑的史诗。当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带着满腔不甘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变作一个“大头婴儿”,这六次轮回不仅是他个人的复仇与救赎,更成了一面镜子,照见土地变革中人性的贪婪、坚韧、荒唐与温暖。书中最震撼...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