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散文《春天的彩墨瓶》

制作灯影汤圆图片 (1)(1).png

春风是打翻颜料瓶的孩子,跌跌撞撞闯进人间,斑斓泼洒了整个城南。站在七里河边的老槐树下,忽然发现春天原来可以用舌尖品尝颜色的滋味。

城郊小山坡最先洇出嫩青。新草顶开薄霜探出稚嫩的脖颈,远看像蒙着晨雾的绿绸缎,走近却能看见每片草尖都擎着露水的钻石。放羊老汉的长竿在斜坡上轻轻一挥,羊群的尾巴便卷起浅黄的浮尘,混合着草腥味的气流钻进鼻腔,与麻雀啄食种子的笃笃声交织成立体画卷。

转过弯是紫云英盛开的溪流旁。浅紫色花毯一直铺到水中,每片花瓣都浸着溪水的清甜。对岸垂钓者的竹竿突然惊起涟漪,鱼线荡碎水面的云影,惊起两三白鹭从青石间振翅,掠过空中时抖落的羽毛,带着未干的溪水气息落在我的纸页上,晕染成淡淡的靛蓝墨痕。

最妙的是深巷酒坊前的景致。青砖墙头探出桃枝的嫣红,酿酒师傅掀开木桶的刹那,蒸汽与酒香裹挟着琥珀色的阳光涌向街角。卖风铃的跛脚老人坐在竹椅上,摇晃间檐角陶铃便唱起叮咚的曲调,声波碰碎空中飘着的柳棉,散成无数细小的金箔落在行人的肩头。

暮色四合时,我看见老街坊在门前摊开竹匾,晾晒陈年的宣纸。泛黄的纸页在晚风中簌簌翻动,新抽的柳芽投影在皱褶间,仿若无数个洇开的春字正在宣纸上苏醒。远处茶楼飘来茉莉香片的气息,与潮湿的雾气交融成半透明的青灰,将整个春天凝结成悬在檐角的琉璃水滴。这大概就是中国人骨子里对季节的诗意丈量——无需丈量温度与经纬,只要打开五官的瓶塞,便能将整个春天酿成舌尖醇厚的酒香。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4.html

分享给朋友:

“散文《春天的彩墨瓶》” 的相关文章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洛水惊鸿,千古怅惘:《洛神赋》里的美与遗憾

曹植的《洛神赋》从不是一篇简单的“艳情赋”。他以洛水为幕,以笔墨为绣,将一位“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洛神从神话里唤醒,却又在“恨人神之道殊兮”的叹息里,让这场相遇归于怅惘。这篇辞赋,藏着中国文学里最极致的“美”,也藏着最绵长的“遗憾”,让千年后的我们读来,仍会为那抹洛水之上的身影心动,为那份求而不得...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一曲《葬花吟》,诉尽千古愁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暮春时节,大观园里落英缤纷,林黛玉肩扛花锄、手持花帚,在沁芳闸桥边将飘零的桃花、杏花收入锦囊,伴着簌簌落瓣轻声吟唱的《葬花吟》,既是她为落花谱写的挽歌,更是一曲道尽封建时代女性悲苦命运的千古绝唱。这首诗如同一面棱镜,既映照出林黛玉孤高敏感的灵魂,也折射出《红楼梦》...

污泥生玉蕊,君子寄清魂——《爱莲说》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穿透力

污泥生玉蕊,君子寄清魂——《爱莲说》的精神内核与文化穿透力

周敦颐的《爱莲说》仅百二十余字,却如同一方澄澈的铜镜,既映出莲的冰清玉洁,更照见中国士人千年来的精神追求。这篇诞生于北宋理学初兴时期的小品文,绝非单纯的咏物之作,而是将草木之性、人格之境与哲学之思熔于一炉,以极简的笔墨构建起一座“君子人格”的文化丰碑,其精神光芒穿越千年,至今仍在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熠...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21个“也”字串联全篇,似信笔挥洒却暗藏章法,将滁州的山水之美、宴游之乐与民生之安熔于一炉。这篇诞生于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期的佳作,绝非单纯的山水游记,而是一位文人政治家在失意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宣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的是山水,醒的是民心,藏的是“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一、笔墨...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