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小雅·采薇》:戍边者的乡愁,乱世里的家国之思

image_1761966650341.jpg“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诗经·小雅·采薇》以戍边士兵采摘薇菜的日常起笔,将“渴望归家”与“坚守边疆”的矛盾,揉进了漫长的岁月里。它没有《桃夭》的明艳欢喜,也没有《关雎》的温柔缱绻,却以质朴的语言、深沉的情感,道尽了乱世中普通士兵的苦难与担当,让“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成为跨越千年的乡愁绝唱。 一、意象之实:薇菜与岁月里的乡愁 《采薇》的开篇,以“薇菜”这一寻常植物为引,将抽象的“思乡”与“时光流逝”具象化,满是生活的质感。 薇菜是先秦戍边士兵常吃的野菜,“采薇采薇”的反复咏叹,不是简单的劳作记录,而是士兵日常的写照——他们在边疆的山野间采摘薇菜果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从“薇亦作止”(薇菜刚发芽),到“薇亦柔止”(薇菜刚长柔),再到“薇亦刚止”(薇菜已长老),薇菜的生长变化,暗合了时间的流转:春去秋来,一年又一年,“曰归曰归”的归家渴望,始终停留在“岁亦莫止”“岁亦阳止”的等待里。 这种“以物记时”的写法,让乡愁不再是空泛的“我想家”,而是与“薇菜的生长”“岁月的流逝”紧紧绑定——看到薇菜发芽,就想起去年离家时的春天;吃到长老的薇菜,就意识到又一个冬天即将来临。薇菜的青涩与粗硬,恰如士兵的乡愁:起初带着新鲜的期盼,后来只剩漫长等待的苦涩,朴素却格外动人。 二、情感之深:家国之间的矛盾与担当 《采薇》最打动人的,是它真实写出了士兵“想回家却不能回”的矛盾心境,既有对家乡的眷恋,也有对边疆的担当。 诗的中段,直白道出士兵的苦难:“靡室靡家,猃狁之故”(没有家室,是因为猃狁入侵)、“不遑启居,猃狁之故”(没有空闲安居,是因为猃狁入侵)。猃狁是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常南下侵扰中原,士兵们离家戍边,不是自愿远离家乡,而是为了抵御外敌、守护家国。这种“被迫离家”的无奈,让“思乡”多了一层沉重的底色——他们不是不想归,而是“国难当头,岂能归”。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进一步写出士兵的疲惫与担忧:王室的战事没完没了,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心里满是痛苦,却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活着回家。这份担忧,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对“归家”的最后期盼——他们怕的不是战死沙场,而是再也见不到家乡的亲人,再也回不到熟悉的故土。 在“思乡”与“报国”的矛盾中,士兵最终选择了坚守:“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他们看着敌军的战车,摸着自己的铠甲,即便疲惫不堪,也依旧渴望战场胜利——因为他们知道,只有打败猃狁,家国安宁,自己才能真正回家。这种“先有国,后有家”的担当,让士兵的形象不再是单纯的“思乡人”,更是“守土者”,情感深沉而厚重。 三、意境之绝:杨柳与雨雪里的时空对照 《采薇》的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极致的时空对照,写出了岁月的沧桑与归乡的怅惘,堪称中国文学史上“情景交融”的典范。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当年离家时,正是春天,杨柳枝随风摇曳,柔软而多情。“杨柳”在古代有“送别”的寓意,柳枝的“依依”,既写春日的生机,也写离别时的不舍——亲人在杨柳下送别,士兵在杨柳边离去,春风里满是温情与期盼。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如今归来时,已是冬天,雪花漫天飞舞,寒冷而萧瑟。“雨雪”象征着岁月的寒冷与艰辛,雪花的“霏霏”,既写冬日的荒凉,也写归乡时的怅惘——多年过去,家乡是否还是记忆中的模样?亲人是否还在原地等待?风雪中,士兵的身影显得格外孤独。 一春一冬,一暖一寒,一“往”一“来”,一“杨柳”一“雨雪”,短短十六字,跨越了漫长的戍边岁月,将“离家时的温情”与“归乡时的沧桑”对比得淋漓尽致。没有直白的抒情,却处处是“物是人非”的怅惘——时光改变了季节,也改变了士兵的容颜,唯一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乡愁。 四、影响之远:戍边者的精神丰碑 两千多年来,《采薇》始终是中国文学中“戍边题材”的源头,它所传递的“思乡情”与“报国志”,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文人。 从汉代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的乡愁,到唐代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壮志,再到宋代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苍凉,都能看到《采薇》的影子——它们都写戍边者的苦难,都藏着“思乡”与“报国”的矛盾,都传递着“守土卫国”的担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更是成为后世文人反复化用的意象:李白“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借杨柳写离别;岑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以雪花写边塞;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将杨柳与离别结合,满是《采薇》的怅惘意境。 即便在今天,《采薇》依旧能引发共鸣——它让我们看到,乱世中的普通士兵,不是冰冷的“战士”,而是有血有肉、有乡愁有担当的“人”。他们的苦难,是家国历史的一部分;他们的乡愁,是华夏民族的共同记忆。 五、结语:乡愁里的家国,岁月里的坚守 如今再读《采薇》,仿佛还能看到那个在边疆采摘薇菜的士兵:春天里,他望着杨柳思念家乡;冬天里,他迎着风雪渴望归家。他的乡愁,是个人的小情绪,也是家国的大情怀——因为他知道,自己守的不仅是边疆,更是家乡的安宁、亲人的幸福。 《采薇》的魅力,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的真实与深沉。它写尽了普通士兵的苦难,却也写透了他们的担当;它满是归乡的渴望,却也藏着守土的坚定。这种“小我”与“大我”的融合,让《采薇》不再是一首简单的戍边诗,而是一座刻着“乡愁与家国”的精神丰碑,永远矗立在华夏文明的长河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215.html

分享给朋友:

“《小雅·采薇》:戍边者的乡愁,乱世里的家国之思” 的相关文章

小说:风过留声

小说:风过留声

整理书房时,和风的指尖蹭过一本泛黄的笔记本,纸页间掉出张便签,上面是他多年前的字迹:“风是铃的骨,铃是风的魂——致风铃”。窗外的风铃叮当作响,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只存在于屏幕另一端的姑娘。他们是在一个诗歌论坛认识的。和风爱写风,写它掠过麦田的弧度,写它掀动窗帘的温柔;而网名叫“风铃”的姑娘,总在他...

组诗:中秋组章

组诗:中秋组章

## 1. 窗台上的月亮 月光没敲门 就溜进阳台 落在多肉的叶片上 积成小水珠—— 像谁没擦干净的 去年的月光 晾衣绳上的衬衫晃了晃 是风在扯 还是月光想 借件人间的衣裳 贴贴烟火气 我把手机放在窗台 屏幕亮着时 它也想凑成圆 和天上的那轮 碰个响 ##...

秋雨中的离别

秋雨中的离别

雨是从昨夜开始落的,缠缠绵绵,把站台的灯晕成一圈圈模糊的黄。我攥着伞柄,指腹蹭过伞骨上冰凉的金属,看你把行李箱的拉杆收了又放,像是还有话没说完,却只是反复整理我衣领上被风吹乱的褶皱。站台边的悬铃木落了满地叶子,被雨水泡得发蔫,踩上去软乎乎的,没了往日的脆响。你说这雨倒应景,秋天的分别总该有场雨,不然...

滕王阁上的锦绣辞章与少年意气——品《滕王阁序》

滕王阁上的锦绣辞章与少年意气——品《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初唐骈文的巅峰之作,更是一篇融山河之美、宴饮之盛与人生之叹于一体的千古绝唱。上元二年,年少的王勃途经洪州,恰逢滕王阁宴集,他临席挥毫,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唱,让一场文人雅聚永载史册。这篇辞藻华美却不空洞、意境开阔又含深情的短文,既展现了初唐的蓬勃气象,更藏着...

散文:霜降记

散文:霜降记

风是从昨夜开始变稠的。晨起推开窗,最先撞进怀里的不是往日的清冽,而是裹着草木气息的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瓷碗,触到皮肤时,带着一点沁人的、不伤人的冷。这便是霜降了,秋的最后一个节气,总以这样温和又坚定的姿态,为漫山遍野的秋意,盖上一枚清寂的印。 院角的菊开得正盛,却比昨日多了几分沉敛。先前花...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灯下重读诸葛亮《出师表》,未及过半,已觉字里行间似有温热气流涌动。这篇诞生于三国乱世的奏表,没有辞赋的华丽铺陈,没有策论的锐利锋芒,却以一腔肺腑之言,穿越一千八百余年的时光,仍能叩击世人的心灵。它是一位老臣对幼主的临终托付,是一个谋士对知遇之恩的终极回报,更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腾,早...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