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心中的书架》
不用摊开封面,也不用拂去纸尘
我的心里有个小书架
诗集站在左边,散文蜷在右角
像口袋里揣着的糖,不声不响
雨落满窗台时,就抽出一句诗当伞
风裹着寒意来,便翻几页书当暖炉
不用大声读,那些字会自己走出来
帮我把乱麻似的日子,理成柔软的线
走在拥挤的街,耳朵灌满喧嚣
我摸了摸心里的书架
某行诗轻轻晃了晃
世界就安静了半分
不用刻意提起,也不用炫耀
它们是我藏在心里的光
在低头赶路的夜晚
在忘了为什么出发的清晨
翻开一页,就又能走下去
不用摊开封面,也不用拂去纸尘
我的心里有个小书架
诗集站在左边,散文蜷在右角
像口袋里揣着的糖,不声不响
雨落满窗台时,就抽出一句诗当伞
风裹着寒意来,便翻几页书当暖炉
不用大声读,那些字会自己走出来
帮我把乱麻似的日子,理成柔软的线
走在拥挤的街,耳朵灌满喧嚣
我摸了摸心里的书架
某行诗轻轻晃了晃
世界就安静了半分
不用刻意提起,也不用炫耀
它们是我藏在心里的光
在低头赶路的夜晚
在忘了为什么出发的清晨
翻开一页,就又能走下去
风先暖起来的。清晨推开窗,不再有料峭的寒往衣领里钻,反而裹着点软乎乎的香——是楼下的玉兰开了,白的、粉的花苞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像缀了满树的小灯,风一吹,花瓣轻轻晃,连影子都带着甜。 晨露还挂在草叶尖时,公园里就有了声响。老太太提着菜篮走,鞋底蹭过刚冒芽的草坪,惊飞了停在柳枝上的麻雀;穿校服的...
今日的雨是从清晨的雾里钻出来的,先是一两滴打在窗纱上,轻得像谁的指尖碰了碰,后来便密了,织成一张软乎乎的网,把整个院子都罩在里面。我坐在藤椅上,看雨丝落在去年栽的月季上,花瓣颤巍巍接住水珠,又轻轻抖落,忽然就想起外婆常说的那句 “雨是天上的人想凡间了,才掉下来的”。那时候我总歪着头问 “天上的人是谁...
韩愈的《师说》,以振聋发聩的议论,重构了唐代“师道不存”的教育秩序。它既是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的典范,更以对“师”的重新定义,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入灵魂,成为跨越千年仍指引教育本质的精神灯塔。一、破立之间:重塑“师道”的核心定义《师说》最精妙之处,在于以“破”为“立”——先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动人的“乌托邦”叙事。它以极简的文言,勾勒出一个与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既藏着作者对乱世的逃避,也承载着中国人对“安居乐业”的永恒向往。这篇不足四百字的短文,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卷,让无数人在现实的疲惫中,寻得一处精神的栖居之地。 一、误入桃源:一场充满奇遇...
风是从昨夜开始变稠的。晨起推开窗,最先撞进怀里的不是往日的清冽,而是裹着草木气息的凉——像刚从井里捞上来的瓷碗,触到皮肤时,带着一点沁人的、不伤人的冷。这便是霜降了,秋的最后一个节气,总以这样温和又坚定的姿态,为漫山遍野的秋意,盖上一枚清寂的印。 院角的菊开得正盛,却比昨日多了几分沉敛。先前花...
灯下重读诸葛亮《出师表》,未及过半,已觉字里行间似有温热气流涌动。这篇诞生于三国乱世的奏表,没有辞赋的华丽铺陈,没有策论的锐利锋芒,却以一腔肺腑之言,穿越一千八百余年的时光,仍能叩击世人的心灵。它是一位老臣对幼主的临终托付,是一个谋士对知遇之恩的终极回报,更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腾,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