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诗歌《心中的书架》

雨竹叶枫4周前 (10-05)文学

IMG_20251005_095354.jpg

不用摊开封面,也不用拂去纸尘

我的心里有个小书架

诗集站在左边,散文蜷在右角

像口袋里揣着的糖,不声不响


雨落满窗台时,就抽出一句诗当伞

风裹着寒意来,便翻几页书当暖炉

不用大声读,那些字会自己走出来

帮我把乱麻似的日子,理成柔软的线


走在拥挤的街,耳朵灌满喧嚣

我摸了摸心里的书架

某行诗轻轻晃了晃

世界就安静了半分


不用刻意提起,也不用炫耀

它们是我藏在心里的光

在低头赶路的夜晚

在忘了为什么出发的清晨

翻开一页,就又能走下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8.html

分享给朋友:

“诗歌《心中的书架》” 的相关文章

散文:人间三月天

散文:人间三月天

风先暖起来的。清晨推开窗,不再有料峭的寒往衣领里钻,反而裹着点软乎乎的香——是楼下的玉兰开了,白的、粉的花苞缀在光秃秃的枝桠上,像缀了满树的小灯,风一吹,花瓣轻轻晃,连影子都带着甜。 晨露还挂在草叶尖时,公园里就有了声响。老太太提着菜篮走,鞋底蹭过刚冒芽的草坪,惊飞了停在柳枝上的麻雀;穿校服的...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山水间的“醉”与“醒”——《醉翁亭记》的旷达哲思与民生情怀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21个“也”字串联全篇,似信笔挥洒却暗藏章法,将滁州的山水之美、宴游之乐与民生之安熔于一炉。这篇诞生于欧阳修贬谪滁州时期的佳作,绝非单纯的山水游记,而是一位文人政治家在失意中坚守初心的精神宣言——“醉翁之意不在酒”,醉的是山水,醒的是民心,藏的是“与民同乐”的济世情怀。一、笔墨...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锦绣辞章里的千年长叹——评《滕王阁序》

王勃的《滕王阁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这篇作于二十六岁的即兴之作,以惊世才情冠绝千古,既是骈文艺术登峰造极的标杆,更是初唐文人精神世界的鲜活缩影。它如一幅立体的画卷,将景、情、理、志熔于一炉,字字珠玑间藏着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即便跨越千年,仍能让读者在文字间感受到震撼与共鸣。一、文辞之美:...

方寸陋室中的精神广厦——评《陋室铭》

方寸陋室中的精神广厦——评《陋室铭》

刘禹锡的《陋室铭》,以短短八十一字,将“简陋之居”升华为“精神圣殿”。它既是唐代铭文的精品,更以极简的文字,道尽了中国文人“安贫乐道、坚守本心”的处世哲学,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精神坐标。一、以“小”见“大”:极简文字里的境界升华《陋室铭》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小篇幅”承载“大境界”,以“物之陋”反...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千里马的悲鸣与时代的叩问——评《马说》

韩愈的《马说》,以短短数百字的寓言,道尽了人才被埋没的千古痛惜。它既是唐代古文运动中“文以载道”的典范,更以犀利的隐喻,刺穿了封建时代“人才遇合”的困境,成为跨越千年仍振聋发聩的人才悲歌。一、以“马”喻“人”:极简寓言里的深刻批判《马说》最精妙之处,在于用“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构建起一套直指现...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