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诗歌《老屋记》

66bdfe51-ef16-4951-ac81-9ed40447f999_1759586545091837843_origin~tplv-a9rns2rl98-web-preview-watermark(1).png


木梁把时光扛得很沉

瓦当漏下的月光
把二十年的故事
叠成窗台上的纸船
奶奶的纺车还在墙角醒着
线轴上绕着未说完的乡音
我摸过千百次的门环
铜绿浸着体温
像握着外婆最后一声叮咛
门槛被岁月磨得很软
青苔爬满来时的路
父亲的烟斗
在墙根磕出星子
我数着木柱上的刻痕
把年轮刻进手掌
如今门锁挂着锈色的风
蛛网缠着去年的蝉鸣
可只要推开吱呀的木门
就有炊烟从记忆里升起
老屋便站成了
我胸口跳动的
故乡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6.html

分享给朋友:

“诗歌《老屋记》” 的相关文章

夏末的纸飞机

夏末的纸飞机

高三(2)班的后窗总飘着香樟叶的影子,张云鸿的视线总越过三排课桌,落在林雨薇的马尾上。她写题时会咬笔尾,阳光落在她摊开的数学练习册上,把步骤里的辅助线染成暖金色。 张云鸿的笔袋里藏着张便签,是上周捡的——林雨薇写漏的物理公式,字迹清瘦。他每天翻笔袋时都要摸一摸,像揣着颗不会化的糖。 梁洁...

小说:红烛

小说:红烛

红烛的光在窗纸上晃,把苏晚的影子拉得细细长长。她指尖攥着真丝睡裙的下摆,指腹蹭过绣着的并蒂莲,连呼吸都放得轻。门轴“呀”地响了声,陆时衍走进来。他刚送完最后一波宾客,墨色西装上还沾着点酒气,却先伸手把窗台上的风灯调暗了些——怕那光太亮,晃得她不自在。“累了吧?”他声音比平时低,带着点哑。苏晚抬头时,...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义利之辨中的精神丰碑——评《鱼我所欲也》

孟子的《鱼我所欲也》,以浅显的比喻、严密的论证,道破了中国人“舍生取义”的价值底色。它既是先秦议论散文的典范,更以穿越两千余年的力量,为世人确立了“义重于利”的道德准则,成为镌刻在民族精神中的价值宣言。 一、以“喻”明理:通俗比喻里的深刻哲思 《鱼我所欲也》最精妙之处,在于用生活化的比喻搭建...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师道之光:穿透千年的教育箴言——评《师说》

韩愈的《师说》,以振聋发聩的议论,重构了唐代“师道不存”的教育秩序。它既是古文运动中“文以明道”的典范,更以对“师”的重新定义,为中国传统教育思想注入灵魂,成为跨越千年仍指引教育本质的精神灯塔。一、破立之间:重塑“师道”的核心定义《师说》最精妙之处,在于以“破”为“立”——先批判当时“耻学于师”的社...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灯下重读诸葛亮《出师表》,未及过半,已觉字里行间似有温热气流涌动。这篇诞生于三国乱世的奏表,没有辞赋的华丽铺陈,没有策论的锐利锋芒,却以一腔肺腑之言,穿越一千八百余年的时光,仍能叩击世人的心灵。它是一位老臣对幼主的临终托付,是一个谋士对知遇之恩的终极回报,更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腾,早...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翻开《庄子》首篇《逍遥游》,北冥鲲鹏的巨影便破壁而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跨越山海的宏大想象,不仅勾勒出先秦诸子中最瑰丽的文学图景,更藏着庄子对“自由”最深刻的追问——何为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后重读此文,仍能在汪洋恣肆的文字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