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解构权力迷雾:在思辨中重识“权利”本质——读李筠《什么是权利》

IMG_24563.jpeg

谈及“权利”,我们总在日常语境中频繁使用,却鲜少追问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与历史逻辑。李筠教授的《什么是权利》恰好填补了这一认知空白,它跳出了法学教材式的概念堆砌,以思想史为经、以社会变迁为纬,用通俗而深刻的笔触拆解“权利”的复杂内核,引导读者在思辨中穿透常识迷雾,重新理解这一现代社会核心概念的真正意涵。

全书最鲜明的特色,是将“权利”置于漫长的历史演进中进行溯源。不同于将“权利”视为现代社会“专利”的认知,李筠教授从古希腊的“正义”观念、古罗马的“法律人格”入手,梳理出权利思想的最初萌芽——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中世纪“神权与王权的博弈”中逐渐生长,在文艺复兴对“人的价值”的唤醒中初步成型,最终在启蒙运动的理性浪潮中被明确界定为“人之为人所固有”的核心价值。这种“历史化”的解读,让“权利”不再是抽象的法条术语,而是与人类对自由、平等、尊严的追求紧密绑定的思想成果。例如,书中对“自然权利”与“法定权利”的区分,并非停留在概念对比,而是通过洛克、卢梭等思想家的理论交锋,展现出“权利”如何从“神赋”走向“人赋”,又如何通过法律条文转化为可落地的社会规则,这种溯源让读者清晰看到:今天我们所珍视的“权利”,是无数思想者与实践者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博弈、完善的结果。

在厘清历史脉络的同时,李筠教授并未回避“权利”的复杂性与争议性。他坦诚地指出,“权利”并非绝对的“善”,也存在被滥用的风险——当个体权利与公共利益发生冲突时该如何平衡?“权利”的边界该如何界定?不同文化语境下对“权利”的理解为何存在差异?书中没有给出非黑即白的答案,而是通过引入具体的案例与理论争议,引导读者进行辩证思考。比如,在讨论“言论自由权”时,作者既肯定其作为思想自由的核心价值,也分析了“仇恨言论”“虚假信息”对社会秩序的冲击,进而引出“权利行使需以不损害他人权利为前提”的底层逻辑。这种“不回避矛盾”的书写,让全书摆脱了说教感,更像是一场与读者平等对话的思辨之旅,促使我们跳出“权利即任性”的误区,理解“权利”本质上是一种“有边界的自由”,其实现需要与“责任”“义务”相伴相生。

更具现实意义的是,李筠教授始终将“权利”的理论探讨与当代社会议题相连。从个人生活中的“隐私权保护”,到公共领域的“弱势群体权利保障”,再到全球化背景下“权利观念的跨文化对话”,书中的分析总能击中当下社会的认知痛点。他让我们意识到,理解“什么是权利”,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关乎每个人生活的实践问题——当我们主张自己的权利时,是否尊重了他人的权利?当社会追求权利保障时,是否兼顾了公共福祉的平衡?这种“从理论到现实”的落地,让《什么是权利》超越了单纯的思想史著作,成为一部帮助我们理解现代社会运行逻辑、明晰自身行为边界的“启蒙之书”。

读完这本书,我们对“权利”的认知不再停留在“我有权做什么”的表层,而是深入到“权利从何而来、为何重要、如何实现”的深层维度。李筠教授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与通俗的表达能力,将复杂的思想理论转化为可感知、可思考的内容,让每一位关心自身权益、关注社会发展的读者,都能在书中找到共鸣与启发。对于想要穿透概念迷雾、理性理解现代社会核心价值的人而言,《什么是权利》无疑是一部兼具思想深度与现实意义的必读佳作。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366.html

分享给朋友:

“解构权力迷雾:在思辨中重识“权利”本质——读李筠《什么是权利》” 的相关文章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何常在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以三位典型上海青年——本土关河、北漂方东与粤商何处——的跨世纪成长轨迹为叙事支点,通过1990年代浦东开发至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纵深,多维呈现改革开放浪潮中上海作为全球化枢纽与文化杂交场的独特魅力。小说采用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将个体生命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共振具象为外滩...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黄土地上的生命史诗:《平凡的世界》里的奋斗与滚烫人生

路遥从不是在写一部“逆袭爽文”。他用陕北黄土地的沟壑、煤矿井的黑尘、田埂上的麦浪,记录下改革开放初期一群普通人的挣扎与坚守——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只有“把日子过下去”的朴素执念,却让我们在平凡里,读懂了生命最滚烫的力量。这本书的“重”,在于它不回避苦难,却也从不放大苦难。孙少安背着家庭的重担,在砖厂...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围城内外:一场关于人性与选择的永恒困局——《围城》书评

钱钟书的《围城》从不是一本单纯的“爱情小说”,而是用辛辣幽默的笔触,剖开婚姻、事业与人生的层层困局。当方鸿渐带着留学“假文凭”的窘迫回国,在爱情与婚姻的漩涡里辗转,在事业的起落中挣扎,那句“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便成了戳中无数人内心的精准注解——可《围城》的深刻,远不...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地域散文”,而是在北疆草原的风与雪、羊与草之间,写下的一首生活短诗。当她跟着家人在阿勒泰的戈壁与草原间迁徙,跟着羊群追逐季节,用双手应对冬牧场的严寒、夏牧场的忙碌,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擀毡、煮奶、赶羊、修补屋顶,都在她笔下长出了温度,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喧...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不是一本单纯的“部族史”,而是用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的一幅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森林、风雪共生的文明长卷。当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用一生的记忆串联起部族的兴衰——从狩猎迁徙到定居转型,从萨满跳神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不仅带走了岁月,更承载着一...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