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IMG_24100.webp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藏着千万个普通人的生命底色——不是轰轰烈烈的反抗,而是在命运的碾压下,依然攥紧生活的韧劲。

书中没有激烈的控诉,也没有刻意的煽情。余华用冷静得近乎克制的笔触,记录下福贵的每一次失去:有庆为救县长夫人抽血而死时,福贵甚至没来得及好好抱一抱儿子冰冷的身体;凤霞在分娩时大出血离世,他只能看着女儿的生命像烛火一样慢慢熄灭;家珍在病痛中耗尽最后一丝力气,临终前还在念叨着“福贵,你要好好活着”……这些看似“戏剧化”的悲剧,落在福贵的生活里,却像田埂上的泥土一样真实:苦难从不会提前打招呼,只会在某个平常的日子里,突然压得人喘不过气。它不会因为你可怜就手下留情,也不会因为你挣扎就停下脚步,就像书中写的那样,“生活是属于每个人自己的感受,不属于任何别人的看法”,福贵的痛苦,从来都只能自己扛。

但《活着》的核心,从不是“如何面对死亡”,而是“如何带着死亡继续活着”。福贵没有被接二连三的打击击垮,他依然会牵着老牛去耕地,嘴里哼着不成调的歌谣;会在田埂上想起家人的模样,跟老牛念叨“家珍要是在,肯定会说今天的太阳真好”;会把野菜煮得香喷喷,把粗布衣服缝得整整齐齐,把日子过得有滋有味。他不是没有过绝望——在失去所有亲人后,他也曾躺在田埂上想过“跟着他们去了也好”,可看着天边的太阳慢慢升起来,看着老牛温顺地蹭着他的手,他又觉得“活着挺好”。这种“活着”,不是对命运的妥协,而是对生命最本能的热爱——哪怕失去一切,只要还能呼吸,还能看见太阳升起,还能听见风吹过稻穗的声音,就值得好好活下去。

福贵的“活着”,还藏着一种对生活最纯粹的接纳。他后来不再抱怨命运的不公,也不再纠结过去的遗憾,只是平静地过好每一天。他会跟老牛分享食物,会跟路过的村民打招呼,会在下雨的时候躲在屋檐下,回忆起家珍做的红薯粥有多香。他把所有的思念和痛苦,都揉进了平凡的日子里,没有歇斯底里,也没有自怨自艾,就像土地接纳雨水和阳光一样,接纳了生活给予的所有好与坏。这种接纳,不是麻木,而是历经沧桑后的通透——他知道,人这辈子,总会失去些什么,但只要活着,就还有机会遇见些什么,哪怕只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或是老牛温暖的体温。

合上书时,不会有撕心裂肺的痛感,却会有一股绵长的力量留在心里。它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本质或许是苦难,但生命的意义,就藏在与苦难对抗的每一个平凡日子里。福贵的故事,是千万个普通人的缩影——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成就,或许一辈子都在为生计奔波,或许经历过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但他们依然在努力活着,在柴米油盐里寻找温暖,在风雨飘摇中守住希望。

《活着》从来不是要告诉我们“活着有多难”,而是要告诉我们“活着有多好”。它像一面镜子,照见我们自己的生活——或许我们会为了工作的压力烦恼,会为了生活的琐碎焦虑,但比起福贵的遭遇,我们拥有的已经太多。福贵的“活着”,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注解:活着本身,就是最大的勇气,就是最珍贵的意义。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72.html

分享给朋友: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的相关文章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当现代心理学仍在为焦虑、抑郁等心灵困境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时,《佛教心理学》犹如一座桥梁,将两千多年前佛教对 “心” 的洞察与当代心理研究连接起来。不同于传统宗教典籍的教义阐释,也区别于现代心理学侧重行为与认知的分析,这部著作以 “心性为本” 的核心视角,拆解佛教对心灵运作规律、烦恼根源及转化路径的...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在国内悬疑推理创作领域,九滴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专业派”符号。作为深耕刑事科学痕迹检验领域多年的专家,他笔下的故事从不止于“猜凶手”的浅层刺激,而是总能以法医、痕检的专业视角为刃,剖开案件背后缠绕的人性褶皱与社会肌理。从《尸案调查科》系列构建的“技术破案”宇宙,到《迷心罪》对人性幽暗的深挖,他的每...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当“监狱文学”常被贴上“苦难控诉”或“暴力猎奇”的标签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部基于他四年流放苦役经历写成的作品,没有刻意渲染刑罚的残酷,也没有沉溺于受害者的悲情,而是以近乎“旁观者”的冷静与“共情者”的细腻,将西伯利亚流放地的“死屋”图景铺展成书——这里有镣铐...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麦家的《人生海海》,从不是一本只讲“传奇”的书。它以江南乡村的潮湿与褶皱为背景,用一个“上校”的一生做引线,把战争的残酷、时代的荒诞、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都揉进了烟火气里——读来像喝一碗老茶,初尝是苦的,咽下去却有回甘,最后留在心里的,是对“活着”最朴素的敬畏。 一、上校:被命运撕碎,却没...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