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月光下的荒诞与乡愁——评华盛顿·欧文《睡谷的传说》中的美式哥特浪漫

IMG_24535.jpeg

华盛顿·欧文的《睡谷的传说》从不是一篇简单的“鬼故事”,它更像一幅晕染着月光的美式乡野画卷——以哈德逊河谷的秋景为底,用“无头骑士”的荒诞传说作笔,在哥特式的诡谲里藏着对旧世界的温柔回望,在幽默的戏谑中裹着对人性的轻巧叩问。当我们跟着 Ichabod Crane(伊卡博德·克兰)的脚步走进睡谷,读到的不仅是一场关于“恐惧与贪婪”的闹剧,更是十九世纪美国初兴时,新旧文化碰撞下的一缕乡愁。

一、场景:在秋景里酿出“哥特式温柔”

欧文笔下的睡谷,是故事的灵魂。他没有一开篇就抛出“无头骑士”的恐怖,而是先用大段文字描摹哈德逊河谷的秋日:“两岸是连绵的草地,间或有一丛丛挺拔的枫树,像燃烧的火炬;远处的山丘披着琥珀色的外衣,山谷里飘着淡淡的雾气,连空气里都裹着苹果酒的甜香。”这些细腻的景物描写,没有哥特文学常见的阴冷压抑,反而带着一种“暖洋洋的诗意”——仿佛睡谷本身就是个被时光慢待的角落,阳光会慢慢爬过谷仓的屋顶,月光会轻轻洒在乡间的小路上,连雾气都带着慵懒的温柔。

但这份“温柔”里,藏着哥特式的诡谲伏笔。欧文写睡谷的“静”,是“连落叶落地的声音都能听见”的死寂;写睡谷的“偏”,是“远离城镇,连报纸都要隔周才能送到”的隔绝;写村民口中的传说,是“老人们围在壁炉边,压低声音讲无头骑士夜里骑马的故事”的神秘。这种“温柔与诡谲”的交织,让睡谷成了一个“适合滋生传说的地方”——它既像个能让人安心入梦的港湾,又像个藏着未知秘密的迷宫,为“无头骑士”的登场铺垫了最恰到好处的氛围:当伊卡博德在月光下遇见骑士时,读者不会觉得突兀,反而会觉得“哦,睡谷里本就该有这样的故事”。

二、人物:在荒诞里写透“人性的小”

《睡谷的传说》的幽默,全在人物的反差里。主角伊卡博德·克兰是个典型的“书呆子”——高瘦的身材像根晾衣杆,长鼻子上架着副破眼镜,走路时胳膊晃得像只大鹤。他在村里教孩子读书,却总想着靠娶有钱寡妇 Katrina Van Tassel(卡特里娜·范·塔塞尔)脱贫;他爱听鬼故事,听得浑身发抖,却又忍不住凑上去追问细节;他以为自己聪明,却在关键时刻被恐惧冲昏头脑,连马都骑不稳。欧文没有批判这个角色,反而用戏谑的笔调写他的“贪”与“怂”——他的贪婪不是大奸大恶,只是小人物想改善生活的朴素欲望;他的胆怯也不是懦弱,只是普通人面对未知的本能反应。

而与伊卡博德对立的 Brom Bones(布朗·鲍恩斯),则是个典型的“乡野硬汉”——身材魁梧,骑术精湛,爱开玩笑,是村里姑娘们的心上人。他看不惯伊卡博德的“酸腐”,更不满他对卡特里娜的追求,于是借着“无头骑士”的传说,设计捉弄了伊卡博德。但布朗也不是“坏人”,他的恶作剧里没有恶意,只是年轻人的好胜心与幽默感,最后他娶了卡特里娜,过着平淡的日子,让这场“争斗”成了睡谷里一场无伤大雅的笑话。

就连“无头骑士”这个核心意象,也带着荒诞的温柔。传说他是革命战争中被炮弹炸掉脑袋的士兵,夜里总骑着马找自己的头颅。可当他出现在伊卡博德面前时,最“恐怖”的举动也只是把南瓜扔向他——没有血腥的杀戮,只有一场让人哭笑不得的捉弄(后来村民们发现,那南瓜就烂在路边)。欧文用这个“不吓人的鬼”,消解了哥特文学的恐怖感,也点出了故事的内核:比起真的鬼怪,人性里的“贪念”“虚荣”“胆怯”才是更真实的“小毛病”,而这些“小毛病”,反而让人物显得格外鲜活可爱。

三、内核:在传说里藏着“新旧乡愁”

《睡谷的传说》最动人的,是藏在荒诞背后的乡愁。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初的美国,那时的美国刚摆脱英国殖民,正忙着建立自己的文化身份,却又忍不住回望欧洲的“旧时光”。睡谷里的村民,大多是荷兰移民的后代,他们保留着荷兰的习俗——喝荷兰杜松子酒,讲荷兰的古老传说,连房子都是荷兰式的尖顶小屋。伊卡博德教孩子们读的是莎士比亚,心里想的是欧洲的骑士故事,他对卡特里娜的追求,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欧洲式贵族生活”的向往。

而“无头骑士”的传说,恰恰是这种“乡愁”的载体——他是美国本土的“鬼”(革命战争的士兵),却带着欧洲哥特传说的影子(骑士、鬼魂);他的故事在睡谷里流传,既是村民对本土历史的记忆,也是对旧世界文化的眷恋。欧文写睡谷,写的其实是美国初兴时的“文化迷茫”:它想摆脱欧洲的影响,却又无法完全割裂;它想拥抱新时代,却又舍不得旧时光里的温柔。

这种乡愁,在故事结尾变得格外温柔。伊卡博德被吓跑后,再也没回睡谷,村民们偶尔会提起他,说他后来成了法官,还在讲睡谷的鬼故事;布朗和卡特里娜过着幸福的生活,每当有人提起无头骑士,布朗总会“意味深长地笑”。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沉重的告别,只有一个传说在乡间慢慢流传,像月光一样,温柔地覆盖着新旧时光的缝隙。

四、结语:一则写给所有人的“温柔传说”

如今再读《睡谷的传说》,我们或许不会再为“无头骑士”紧张,却会被睡谷的月光、村民的玩笑、伊卡博德的窘迫打动——因为它写的不是遥远的美国乡野,而是每个人心里都有的“睡谷”:那是一个能让我们暂时放下焦虑的地方,是一个藏着童年传说的角落,是一个能让我们在荒诞里看见自己“小毛病”的镜子。

欧文用幽默与温柔告诉我们:传说的意义,从不是吓唬人,而是帮我们记住那些温柔的时光;人性里的“小毛病”,也从不可耻,而是让我们成为“真实的人”的印记。当月光再次洒在睡谷的小路上,我们仿佛还能听见伊卡博德的马蹄声,看见无头骑士的身影——那不是恐怖的符号,而是一场关于乡愁、关于人性、关于时光的,温柔的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350.html

分享给朋友:

“月光下的荒诞与乡愁——评华盛顿·欧文《睡谷的传说》中的美式哥特浪漫” 的相关文章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在轮回里叩问人性——《莫言〈生死疲劳〉书评》

莫言的《生死疲劳》从不是一本荒诞的“动物小说”,而是一部借六道轮回之壳,装着中国农村半个世纪沧桑的史诗。当被冤杀的地主西门闹,带着满腔不甘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变作一个“大头婴儿”,这六次轮回不仅是他个人的复仇与救赎,更成了一面镜子,照见土地变革中人性的贪婪、坚韧、荒唐与温暖。书中最震撼...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从不是一本单纯的“情爱小说”,而是用最直白的文字,在压抑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撕开的一道自由裂缝。当21岁的陈清扬被贴上“破鞋”的标签,当知青王二在云南的荒山野岭里消磨青春,两人看似放纵的情感纠葛,实则是对规训的反抗,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倔强追问。书中最鲜明的,是王小波用幽默消解沉...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地域散文”,而是在北疆草原的风与雪、羊与草之间,写下的一首生活短诗。当她跟着家人在阿勒泰的戈壁与草原间迁徙,跟着羊群追逐季节,用双手应对冬牧场的严寒、夏牧场的忙碌,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擀毡、煮奶、赶羊、修补屋顶,都在她笔下长出了温度,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喧...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在暮色里,把生命活成自己的风景——《暮色将近》书评

戴安娜·阿西尔在89岁高龄写下的《暮色将近》,从来不是一本教人“对抗衰老”的生存指南,也不是一曲缅怀青春的挽歌,而是一位走到生命近旁的老者,搬一把藤椅坐在时光的露台上,从容拆解“老”与“死”、“过往”与“当下”的私人笔记。没有鸡汤式的强行励志,没有对岁月流逝的自怨自艾,只有如秋日午后透过玻璃窗的阳光...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在国内悬疑推理创作领域,九滴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专业派”符号。作为深耕刑事科学痕迹检验领域多年的专家,他笔下的故事从不止于“猜凶手”的浅层刺激,而是总能以法医、痕检的专业视角为刃,剖开案件背后缠绕的人性褶皱与社会肌理。从《尸案调查科》系列构建的“技术破案”宇宙,到《迷心罪》对人性幽暗的深挖,他的每...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当历史书写常困于王朝更迭、战争兴衰的线性叙事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却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以横跨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的宏大维度,将人类从“非洲草原的弱小猿类”到“地球主宰者”的历程,拆解成一部充满颠覆性思考的文明史诗。这本书没有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以“为什么人类能崛起?”...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