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 > 正文内容

《周南·葛覃》:葛藤青青里的闺中日常,礼乐时代的女子风华

image_1761967579341.jpg“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诗经·周南·葛覃》以山谷间蔓延的葛藤起笔,将女子采葛织布、准备归宁的闺中生活,写得如葛叶般鲜活、如鸟鸣般明快。它没有《桃夭》的婚嫁喜悦,也没有《凯风》的孝亲深情,却以“采葛—织布—浣衣—归宁”的生活链条,勾勒出先秦礼乐时代女子“勤、洁、孝”的美好形象,让“葛覃”成为藏在草木间的闺中诗行。 一、意象之活:葛藤与黄鸟的生机画卷 《葛覃》的开篇,用“葛藤”与“黄鸟”两个意象,瞬间铺开一幅充满生机的山谷图景,也为女子的生活埋下“勤劳”的伏笔。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先写葛藤的生长——葛是先秦常用的纤维植物,藤蔓能蔓延数丈,叶片繁茂,常生长在山谷间。“覃”是“延长、蔓延”之意,“施”是“伸展、覆盖”之意,短短六字,便写出葛藤在山谷间肆意生长、覆盖岩壁的样子,满眼都是绿意与生机;“维叶萋萋”“维叶莫莫”,再写葛叶的变化——从“萋萋”(鲜嫩茂盛)到“莫莫”(浓密繁盛),既体现了时间的流转(葛藤从初春长到盛夏),也暗示女子采葛劳作的持续:从葛叶初茂时开始采摘,到葛叶浓密时仍未停歇。 而“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则为这幅劳作图景添了灵动的声响。黄鸟是羽毛鲜亮、叫声清脆的小鸟,它在灌木间飞舞、鸣叫,既打破了山谷的寂静,也衬托出女子采葛时的愉悦心境——不是枯燥的劳作,而是伴着鸟鸣、浸着绿意的自在时光。这种“草木+飞鸟”的意象组合,让闺中日常不再局限于庭院,而是与自然融为一体,充满了山野的清新与生机。 二、生活之实:从采葛到归宁的女子日常 《葛覃》最珍贵的地方,在于它以“写实”的笔触,完整记录了先秦女子的一段生活轨迹——从采葛织布的劳作,到浣衣清洁的准备,再到归宁探亲的期盼,每一个细节都满是生活的质感。 诗的中段,聚焦“采葛织布”的过程:“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刈”是割取葛藤,“濩”是煮练葛纤维,“絺”是细葛布,“绤”是粗葛布——女子先到山谷割取葛藤,回家后煮练出葛纤维,再织成粗细不同的葛布,做成衣服后“服之无斁”(穿起来从不厌烦)。这不仅是劳作的记录,更藏着女子的“巧思”:她熟悉葛藤的特性,懂得如何煮练纤维,能织出适合不同季节的布料,这份“心灵手巧”,正是先秦对“淑女”的核心要求之一。 诗的后半段,转向“归宁”的准备:“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师氏”是古代教导女子礼仪的女官,女子先向师氏禀告归宁的想法,得到许可后,便开始清洗衣物——“私”是贴身内衣,“衣”是外出礼服,她仔细区分“该洗的”和“不用洗的”,认真打理每一件衣服,只为以整洁得体的模样回到父母身边。这份“细致”,既是对礼仪的遵守(归宁需合乎礼节),也是对父母的尊重(以最好的状态见亲人),将“孝”藏在细微的日常里,质朴又动人。 三、品格之美:勤、洁、孝里的淑女风范 《葛覃》中的女子,没有直接被夸赞“美好”,却通过一系列行为,塑造出“勤、洁、孝”的完美淑女形象,这恰是《周南》“礼乐教化”的体现——以日常行为传递品德,以生活细节彰显风范。 - 勤:她主动到山谷采葛,耐心煮练织布,从春到夏持续劳作,不偷懒、不懈怠,这份“勤劳”是女子立身的根本,也是家庭得以安稳的基础; - 洁:归宁前认真清洗衣物,区分内衣与礼服,注重自身整洁,这份“洁净”不仅是外在的仪表要求,更是内在“端庄自持”品格的外显; - 孝:渴望归宁探望父母,为见亲人精心准备,这份“孝”不是轰轰烈烈的付出,而是“念亲、敬亲”的朴素心意,符合先秦“孝在日常”的伦理观念。 这种“品格藏于行为”的写法,让淑女形象不再是抽象的“贤良”,而是具体的“采葛时的专注、织布时的耐心、浣衣时的细致”,既符合礼乐时代的道德标准,又充满人间烟火气,让后世得以窥见先秦女子真实的生活与品格。 四、影响之远:闺中文学的源头,女子品德的范本 两千多年来,《葛覃》始终是中国“闺中文学”的源头之作,它所塑造的“勤洁孝”淑女形象,也成为后世对女子品德的重要参照。 在文学中,它启发了后世对“闺中日常”的书写: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善蚕桑,采桑城南隅”的勤劳,唐代孟郊《游子吟》中“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巧思,都能看到《葛覃》“以日常写品格”的影子;即便到了现代,描写女子闺中生活的散文、诗歌,也常以《葛覃》为范本,从洗衣、织布等小事中挖掘人物的美好品格。 在文化中,《葛覃》的“勤洁孝”成为传统女子品德的核心标准——勤劳持家、整洁端庄、孝顺父母,这些从《葛覃》中提炼出的品格,影响了中国数千年的女性教育,成为华夏文化中“淑女风范”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结语:葛藤蔓延处,自有淑韵长 如今再读《葛覃》,仿佛还能看到山谷间那个采葛的女子:她弯腰割取葛藤,耳边是黄鸟的鸣叫,手中是鲜嫩的葛叶;回到家中,她煮练纤维、穿梭织布,灯下又仔细清洗衣物,满心都是归宁的期盼。她的生活没有波澜壮阔,却在“采葛—织布—浣衣—归宁”的日常里,藏着最动人的淑女风范。 《葛覃》的魅力,在于它的“真实”——真实记录了先秦女子的生活,真实传递了礼乐时代的品德,真实展现了闺中日常的美好。它像一株蔓延的葛藤,将“勤、洁、孝”的种子播撒在华夏文化的土壤里,历经千年依旧生机勃勃,提醒我们:美好品格,从来都藏在认真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218.html

分享给朋友:

“《周南·葛覃》:葛藤青青里的闺中日常,礼乐时代的女子风华” 的相关文章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庚子春的记忆(组诗)

◎病毒里的春光又是新的一天。挂钟“当”地响了八下敲醒肺叶里涡流般的呼吸他轻轻咳了几声开始有条不紊地收拾房间往垃圾袋里喷洒消毒液,绑紧然后贴上纸条:已消毒,请勿打开扔掉垃圾后,摘下口罩在微博上敲下自我隔离后的第八篇日记“火神山医院马上建好了,一切都会好起来”这么写着的时候他感觉那些微小的文字像卯足力量...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矮墙上的绿藤,缠着旧时光

老院的矮墙该有三十年了吧?砖缝里嵌着青苔,墙顶的瓦檐缺了角,唯有墙上的爬墙虎,一年年枯了又绿,把斑驳的墙身裹成一片流动的绿。我站在墙下抬头看,初秋的阳光穿过叶片,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风一吹,光斑跟着晃,像小时候外婆摇着蒲扇时,扇面上跳动的花纹。第一次注意到这爬墙虎,是六岁那年的春天。那时我刚搬来老...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逆境砺骨与安乐蚀心——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以铿锵有力的论证,道破了个人成长与国家兴衰的核心密码。它既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议论精辟、气势充沛”的典范,更以穿越时空的哲理,为历代个体与时代敲响警钟,成为中国人修身治国的精神箴言。一、层层递进:从“个体磨砺”到“国家兴亡”的逻辑闭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最精妙之处,在于...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劝学》:跨越千年的治学明灯

荀子的《劝学》,以恢弘的气势、严密的逻辑,为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筑起一座丰碑。它不仅是先秦诸子散文中论述“学习”的巅峰之作,更以“学不可以已”为核心,为历代读书人指明了治学的方向与价值,成为穿越两千余年仍熠熠生辉的劝学箴言。一、以“喻”劝学:生动譬喻里的治学真理《劝学》最精妙之处,在于用海量生活化的譬喻...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江上清风里的生命旷达——品《赤壁赋》

苏轼的《赤壁赋》,是北宋文坛的巅峰之作,更是一篇融山水之景、历史之思与人生之悟于一体的千古绝唱。元丰五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秋日与友人泛舟赤壁之下,观江景、赏明月、论古今,最终写下这篇“文境与心境共生”的佳作。它以清丽洒脱的笔墨,将人生的失意化为豁达的哲思,让一场江上夜游,成为跨越千年的精...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巷口那棵老槐树又开花时,林晓雨蹲在药店柜台后,指尖划过手机里爷爷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刚摘的向日葵,笑得满脸褶皱都挤在一块儿,像晒透了太阳的橘子皮。 晓雨是被爷爷捡回来的。那年她才三岁,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小棉袄,缩在槐树根旁哭。爷爷挑着菜担经过,放下担子蹲下来,从布兜里掏出块...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