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雨竹叶枫12小时前书评

IMG_24137.jpg麦家的《人生海海》,从不是一本只讲“传奇”的书。它以江南乡村的潮湿与褶皱为背景,用一个“上校”的一生做引线,把战争的残酷、时代的荒诞、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都揉进了烟火气里——读来像喝一碗老茶,初尝是苦的,咽下去却有回甘,最后留在心里的,是对“活着”最朴素的敬畏。 一、上校:被命运撕碎,却没丢了“人”的模样 上校是全书的魂,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矛盾体”。在江南小村里,他是个“异类”:穿着干净的旧军装,说话带着外地口音,会给猪看病,也会给人疗伤,肚子上还纹着没人敢看的神秘文字。村里人对他又敬又怕:敬他打过仗、救过很多人,说他是“英雄”;怕他身上的“秘密”,传他是“汉奸”“太监”,背后叫他“太监上校”。 可麦家没把他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英雄,反而写尽了他的“软肋”与“狼狈”。他的一生,就是被命运反复撕扯的一生: - 战争年代,他是军医,在死人堆里救过人,也亲手杀过敌人,肚子上的纹身是日军的羞辱,却成了后来别人攻击他的“罪证”; - 和平年代,他只想隐姓埋名过日子,却躲不过流言蜚语,更躲不过时代的风暴——批斗会上,他被扒光衣服,让众人看肚子上的纹身,尊严被踩在脚下; - 晚年,他疯了,忘记了所有痛苦,却还记得要“干净”,会反复洗手,会对着镜子整理衣服。 可哪怕被命运揍得鼻青脸肿,他也没丢了“人”的底色。他救过村里的孩子,哪怕孩子的父亲曾骂过他;他养着一只猫,把猫当成亲人,哪怕自己都吃不饱;他明明可以逃走,却为了照顾疯掉的爱人林阿姨,选择留在村里承受一切。他就像一株被狂风暴雨打弯的草,看似柔弱,根却扎得很深——那根,就是心里的“善”与“韧”。 二、乡村群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活着”的真实 《人生海海》里的乡村,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江湖”。这里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在生活里挣扎的“普通人”。 - 爷爷:一辈子要强,把“面子”看得比命重。他为了不让“我”家跟上校扯上关系,到处说上校的坏话,甚至间接导致了上校的悲剧。可他也有软肋——看到“我”因为上校被欺负,会偷偷抹眼泪;晚年知道自己错了,会在祠堂里对着上校的牌位忏悔。他的“自私”与“愧疚”,都是人性的真实。 - 老保长:爱吹牛,爱说荤话,看似不靠谱,却在上校被批斗时,偷偷给上校送吃的;他知道上校的很多秘密,却从不在背后添油加醋,反而会帮上校辩解。他的“混不吝”里,藏着不轻易示人的仗义。 - 小瞎子:曾经是村里最坏的孩子,到处散播上校的谣言,甚至想扒上校的衣服看纹身。可他后来被人打断了手脚,成了残疾人,晚年只能靠乞讨为生。他的“恶”与“惨”,让人恨不起来,只觉得悲凉——他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这些人,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亲戚,有私心,有软弱,有嫉妒,却也藏着善良、愧疚与仗义。麦家没刻意美化谁,也没刻意批判谁,只是把他们的“好”与“坏”摊在纸上——因为这就是人性,复杂又真实,就像江南的天气,有晴天,也有雨天。 三、人生海海:难的是活着,暖的是牵挂 “人生海海”,是福建话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人生像海一样复杂难测,也像海一样宽广无边”。麦家用这四个字做书名,道尽了生活的真相。 书中的每个人,都在“海”里挣扎:上校被命运的浪打得晕头转向,却始终没放弃;“我”因为上校的事,被村里的孩子欺负,后来远走他乡,在国外漂泊多年,却始终放不下对家乡、对 colonel(“我”后来对上校的称呼)的牵挂;林阿姨爱了上校一辈子,哪怕上校疯了,也一直守着他,给她梳头,给她讲故事。 麦家想告诉我们的,从不是“人生有多难”,而是“再难,也能找到活下去的暖”。这份暖,可能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牵挂的人,或是对“好好活着”的执念: - 上校疯了后,林阿姨每天给她读报纸,哪怕他听不懂,也会温柔地说:“慢慢来,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 “我”在国外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上校说的“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 - 爷爷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替我给上校道个歉,是爷爷错了”。 这些细碎的暖,就像海里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就像书中说的:“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活着很难,会遇到风浪,会受委屈,会被误解,但只要心里有牵挂,有善意,就能在海里撑下去。 四、合上书:我们都是“上校”,也都是“村里人” 读《人生海海》,最动人的不是上校的传奇,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或许没有上校那样跌宕的人生,却也经历过被误解的委屈,被命运刁难的无奈;我们或许不像爷爷那样看重面子,却也有过自私的时刻,有过需要忏悔的过错;我们或许没像林阿姨那样执着,却也有过一段放不下的牵挂。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闻到江南乡村的桂花香,听到村里人的争吵声,看到上校坐在门槛上,抱着猫,晒太阳。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痛苦的、迷茫的,就像海浪一样,来了又去。而留在心里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的敬畏,还有对“好好活着”的信念。 这就是《人生海海》的力量:它没给我们答案,却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勇气——哪怕人生像海一样难,也要守住心里的微光,好好活下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91.html

分享给朋友: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的相关文章

笑话里的山河:论《一日三秋》的魔幻与深情

笑话里的山河:论《一日三秋》的魔幻与深情

一、创作谱系的破壁:两条路径的熔铸新生刘震云在《一日三秋》中完成了一次关键创作转型 —— 将 “新写实主义” 的世俗描摹(如《一地鸡毛》)与 “新历史小说” 的荒诞变形(如 “故乡” 系列)熔于一炉。这种融合并非简单叠加,而是以 “日常生活为基调”,将鬼神传说、戏曲穿越作为 “火锅底料”,让延津小城...

秦可卿卧室:通向太虚幻境的梦之甬道

秦可卿卧室:通向太虚幻境的梦之甬道

秦可卿的卧室,原是《红楼梦》里现实与虚幻的第一道折痕。那房里的陈设,哪一样不是浸着繁华与虚妄 —— 武则天当日镜室里的宝镜悬在壁上,赵飞燕舞过的金盘盛着荔枝,甚至寿阳公主的梅花、同昌公主的绣被,全是些 “昨日繁华” 的残影。宝玉一踏入这屋,便像被拽离了贾府的朱楼画栋,坠入一片软绵的迷障,连袭人劝他...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三万里河东入海》:全球化语境下的都市精神图谱

何常在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以三位典型上海青年——本土关河、北漂方东与粤商何处——的跨世纪成长轨迹为叙事支点,通过1990年代浦东开发至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的历史纵深,多维呈现改革开放浪潮中上海作为全球化枢纽与文化杂交场的独特魅力。小说采用时空折叠的叙事策略,将个体生命史与城市发展史的共振具象为外滩...

在历史的镜鉴中观照当下 —— 评《中国人的教训》

在历史的镜鉴中观照当下 —— 评《中国人的教训》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那些曾搅动时代风云的人物、改变国运走向的事件,最终沉淀为 “教训” 二字。《中国人的教训》没有陷入传统历史读物 “宏大叙事” 的窠臼,而是以 “小切口深挖掘” 的方式,从先秦到近代的漫长时光里,打捞起那些关乎治国、处世、修身的 “失败样本”—— 它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批判,而是以共情的...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