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IMG_24137.jpg麦家的《人生海海》,从不是一本只讲“传奇”的书。它以江南乡村的潮湿与褶皱为背景,用一个“上校”的一生做引线,把战争的残酷、时代的荒诞、人性的复杂与命运的无常,都揉进了烟火气里——读来像喝一碗老茶,初尝是苦的,咽下去却有回甘,最后留在心里的,是对“活着”最朴素的敬畏。 一、上校:被命运撕碎,却没丢了“人”的模样 上校是全书的魂,也是个彻头彻尾的“矛盾体”。在江南小村里,他是个“异类”:穿着干净的旧军装,说话带着外地口音,会给猪看病,也会给人疗伤,肚子上还纹着没人敢看的神秘文字。村里人对他又敬又怕:敬他打过仗、救过很多人,说他是“英雄”;怕他身上的“秘密”,传他是“汉奸”“太监”,背后叫他“太监上校”。 可麦家没把他塑造成高高在上的英雄,反而写尽了他的“软肋”与“狼狈”。他的一生,就是被命运反复撕扯的一生: - 战争年代,他是军医,在死人堆里救过人,也亲手杀过敌人,肚子上的纹身是日军的羞辱,却成了后来别人攻击他的“罪证”; - 和平年代,他只想隐姓埋名过日子,却躲不过流言蜚语,更躲不过时代的风暴——批斗会上,他被扒光衣服,让众人看肚子上的纹身,尊严被踩在脚下; - 晚年,他疯了,忘记了所有痛苦,却还记得要“干净”,会反复洗手,会对着镜子整理衣服。 可哪怕被命运揍得鼻青脸肿,他也没丢了“人”的底色。他救过村里的孩子,哪怕孩子的父亲曾骂过他;他养着一只猫,把猫当成亲人,哪怕自己都吃不饱;他明明可以逃走,却为了照顾疯掉的爱人林阿姨,选择留在村里承受一切。他就像一株被狂风暴雨打弯的草,看似柔弱,根却扎得很深——那根,就是心里的“善”与“韧”。 二、乡村群像: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活着”的真实 《人生海海》里的乡村,不是世外桃源,而是一个充满烟火气的“小江湖”。这里的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只有在生活里挣扎的“普通人”。 - 爷爷:一辈子要强,把“面子”看得比命重。他为了不让“我”家跟上校扯上关系,到处说上校的坏话,甚至间接导致了上校的悲剧。可他也有软肋——看到“我”因为上校被欺负,会偷偷抹眼泪;晚年知道自己错了,会在祠堂里对着上校的牌位忏悔。他的“自私”与“愧疚”,都是人性的真实。 - 老保长:爱吹牛,爱说荤话,看似不靠谱,却在上校被批斗时,偷偷给上校送吃的;他知道上校的很多秘密,却从不在背后添油加醋,反而会帮上校辩解。他的“混不吝”里,藏着不轻易示人的仗义。 - 小瞎子:曾经是村里最坏的孩子,到处散播上校的谣言,甚至想扒上校的衣服看纹身。可他后来被人打断了手脚,成了残疾人,晚年只能靠乞讨为生。他的“恶”与“惨”,让人恨不起来,只觉得悲凉——他也是时代的牺牲品。 这些人,就像我们身边的邻居、亲戚,有私心,有软弱,有嫉妒,却也藏着善良、愧疚与仗义。麦家没刻意美化谁,也没刻意批判谁,只是把他们的“好”与“坏”摊在纸上——因为这就是人性,复杂又真实,就像江南的天气,有晴天,也有雨天。 三、人生海海:难的是活着,暖的是牵挂 “人生海海”,是福建话里的一句俗语,意思是“人生像海一样复杂难测,也像海一样宽广无边”。麦家用这四个字做书名,道尽了生活的真相。 书中的每个人,都在“海”里挣扎:上校被命运的浪打得晕头转向,却始终没放弃;“我”因为上校的事,被村里的孩子欺负,后来远走他乡,在国外漂泊多年,却始终放不下对家乡、对 colonel(“我”后来对上校的称呼)的牵挂;林阿姨爱了上校一辈子,哪怕上校疯了,也一直守着他,给她梳头,给她讲故事。 麦家想告诉我们的,从不是“人生有多难”,而是“再难,也能找到活下去的暖”。这份暖,可能是一句安慰的话,一个牵挂的人,或是对“好好活着”的执念: - 上校疯了后,林阿姨每天给她读报纸,哪怕他听不懂,也会温柔地说:“慢慢来,我们还有很多时间”; - “我”在国外遇到困难时,总会想起上校说的“人要学会放下,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拿起”; - 爷爷临终前,拉着“我的”手说:“替我给上校道个歉,是爷爷错了”。 这些细碎的暖,就像海里的微光,虽然微弱,却能照亮我们前行的路。就像书中说的:“人生海海,敢死不叫勇气,活着才需要勇气。” 活着很难,会遇到风浪,会受委屈,会被误解,但只要心里有牵挂,有善意,就能在海里撑下去。 四、合上书:我们都是“上校”,也都是“村里人” 读《人生海海》,最动人的不是上校的传奇,而是它让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或许没有上校那样跌宕的人生,却也经历过被误解的委屈,被命运刁难的无奈;我们或许不像爷爷那样看重面子,却也有过自私的时刻,有过需要忏悔的过错;我们或许没像林阿姨那样执着,却也有过一段放不下的牵挂。 合上书页,仿佛还能闻到江南乡村的桂花香,听到村里人的争吵声,看到上校坐在门槛上,抱着猫,晒太阳。那些曾经让我们觉得痛苦的、迷茫的,就像海浪一样,来了又去。而留在心里的,是对人性的理解,对生活的敬畏,还有对“好好活着”的信念。 这就是《人生海海》的力量:它没给我们答案,却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找到了自己的勇气——哪怕人生像海一样难,也要守住心里的微光,好好活下去。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91.html

分享给朋友:

“《人生海海》:在命运的惊涛里,捞起人性的微光” 的相关文章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写景散文”,而是一个被命运重创的灵魂,在一方古园里袒露的生命独白。当21岁的他被截去双腿,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残垣断壁、草木虫鸣,默默承接了他所有的痛苦、迷茫与不甘,也悄悄陪他完成了一场从“为什么活”到“怎样活”的漫长觉醒。...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在荒诞岁月里拥抱自由——《王小波〈黄金时代〉书评》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从不是一本单纯的“情爱小说”,而是用最直白的文字,在压抑荒诞的时代背景下,撕开的一道自由裂缝。当21岁的陈清扬被贴上“破鞋”的标签,当知青王二在云南的荒山野岭里消磨青春,两人看似放纵的情感纠葛,实则是对规训的反抗,是对“人该如何活着”的倔强追问。书中最鲜明的,是王小波用幽默消解沉...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河水流过的文明印记——《额尔古纳河右岸》书评

迟子建的《额尔古纳河右岸》从不是一本单纯的“部族史”,而是用诗意的笔触,为我们展开的一幅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深处,与驯鹿、森林、风雪共生的文明长卷。当最后一个酋长的女人“我”,用一生的记忆串联起部族的兴衰——从狩猎迁徙到定居转型,从萨满跳神到现代文明的冲击,额尔古纳河的流水,不仅带走了岁月,更承载着一...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当“监狱文学”常被贴上“苦难控诉”或“暴力猎奇”的标签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部基于他四年流放苦役经历写成的作品,没有刻意渲染刑罚的残酷,也没有沉溺于受害者的悲情,而是以近乎“旁观者”的冷静与“共情者”的细腻,将西伯利亚流放地的“死屋”图景铺展成书——这里有镣铐...

江湖气与家国魂:《雪中悍刀行》的“非典型”武侠叙事

江湖气与家国魂:《雪中悍刀行》的“非典型”武侠叙事

在武侠题材逐渐陷入“套路化”困局的当下,《雪中悍刀行》(无论是原著小说还是改编剧集)以一种“反传统”的姿态,打破了大众对武侠的固有认知——它没有将“快意恩仇”作为唯一核心,而是用徐凤年的漫漫征途,串联起江湖的浪漫写意、庙堂的波诡云谲与人间的烟火温情,构建出一个既有刀光剑影的凛冽,又有儿女情长、苍生大...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