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IMG_24101.webp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写景散文”,而是一个被命运重创的灵魂,在一方古园里袒露的生命独白。当21岁的他被截去双腿,地坛成了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这里的残垣断壁、草木虫鸣,默默承接了他所有的痛苦、迷茫与不甘,也悄悄陪他完成了一场从“为什么活”到“怎样活”的漫长觉醒。 地坛的每一寸肌理,都藏着史铁生与自己的对话。他曾在园子里消磨一整天,看太阳升起又落下,看蚂蚁在树下搬运食物,看地坛的老柏树“愈见苍幽”。他写“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里没有刻意的豁达,只有无数个深夜辗转后,与死亡达成的平静妥协。那些看似寻常的园景,在他笔下成了治愈痛苦的良药: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飞走——这些微小的生命姿态,让他忽然懂得:活着,本就是一场不疾不徐的过程,哪怕身处困境,也能在细碎的日常里找到存续的意义。 而书中最动人的,远不止史铁生对自我的救赎,还有他对母亲深沉的愧疚与怀念。他曾无数次在园子里独自发呆,却没察觉母亲“悄悄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听着我的动静”;他曾怨怼命运的不公,却没发现母亲“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直到母亲离世,他才在地坛的老树下猛然醒悟:那些年母亲的沉默、牵挂与隐忍,是比他的痛苦更沉重的负荷。他写“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字句里满是追悔,却也让我们看清:母爱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宣言,而是藏在每一个“怕你受苦”的细节里,默默支撑着我们走过人生的低谷。 《我与地坛》最了不起的地方,在于它把个人的苦难,写成了所有人的生命启示。史铁生没有沉溺于自怨自艾,而是从地坛的光影、母亲的背影里,提炼出关于“活着”的本质:苦难或许是命运的常态,但对抗苦难的方式,藏在对生活的热爱里,藏在对亲人的珍惜里,藏在对每一个平凡日子的敬畏里。他后来常说“地坛离我很近,或者说我在地坛里”,因为地坛早已不是一座物理的园子,而是他心里的一块精神栖息地——在这里,他与命运和解,与母亲告别,也与那个曾经绝望的自己挥手再见。 合上书时,仿佛也跟着史铁生在地坛里走了一遭。我们或许不会经历他那样的重创,却总能在他的文字里,找到自己面对困境时的影子。《我与地坛》告诉我们:人生总有一段路要独自走,总有一些苦要自己扛,但只要心里有一块像地坛这样的“栖息地”——无论是一处风景、一份牵挂,还是一种信念,就能在黑暗里看见光,在迷茫中找到往前走的力量。这,便是史铁生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生命礼物。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73.html

分享给朋友:

“地坛:一场与命运的温柔和解——《我与地坛》书评” 的相关文章

在历史的镜鉴中观照当下 —— 评《中国人的教训》

在历史的镜鉴中观照当下 —— 评《中国人的教训》

当历史的尘埃落定,那些曾搅动时代风云的人物、改变国运走向的事件,最终沉淀为 “教训” 二字。《中国人的教训》没有陷入传统历史读物 “宏大叙事” 的窠臼,而是以 “小切口深挖掘” 的方式,从先秦到近代的漫长时光里,打捞起那些关乎治国、处世、修身的 “失败样本”—— 它不是对历史的简单批判,而是以共情的...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佛教心理学》:东方心性智慧的现代解码

当现代心理学仍在为焦虑、抑郁等心灵困境寻找更根本的解决方案时,《佛教心理学》犹如一座桥梁,将两千多年前佛教对 “心” 的洞察与当代心理研究连接起来。不同于传统宗教典籍的教义阐释,也区别于现代心理学侧重行为与认知的分析,这部著作以 “心性为本” 的核心视角,拆解佛教对心灵运作规律、烦恼根源及转化路径的...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于浊酒与清灯间,见一生风骨——读《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多数人初识李叔同,是从这首《送别》的婉转旋律开始。那旋律里藏着的温柔与怅然,像一缕轻烟,勾连着人们对这位“半世红尘半世僧”的好奇。而《李叔同传:一壶浊酒尽余欢》以“浊酒”为巧妙引线,串联起他从津门富家子、艺术先驱到佛门律宗高僧的传奇一生,字句间不仅还原了历史细节,更剖...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