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永不凋零的革命之花:朱凡的壮烈牺牲

IMG_24307.webp

1941年,对于苏南敌后抗日根据地而言,是异常艰难的一年。日伪军调集重兵,对苏常太地区展开了惨无人道的大规模“清乡”行动 ,每隔一公里就设立一个碉堡,并用篱笆将整个区域团团围住,试图将抗日力量一网打尽。一时间,白色恐怖笼罩着这片土地,抗日志士们的处境岌岌可危。

朱凡,这位时年22岁的年轻女干部,时任中共辛莫区委书记。面对危险局势,上级为保存有生力量,指示外来民运干部撤出包围圈,朱凡本可以安全撤离,但她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在她心中,辛莫是新区,自己的存在对反“清乡”斗争意义重大,她放不下这片土地和这里的百姓,更放不下未竟的革命事业。

7月10日凌晨,朱凡在常熟木杓湾尼姑庵参加反“清乡”会议。这里是地下党秘密活动据点,平日里十分隐蔽,可谁也没想到,危险正悄然逼近。叛徒的出卖,让日军得知了这次重要会议,天还未亮,日军便悄悄包围了尼姑庵。朱凡本就警觉,察觉到湖面异样的波纹时,果断决定散会撤离,然而,一切都晚了。

日本宪兵如恶狼般冲进尼姑庵,朱凡不幸被捕。被捕时,她的目光落在曾藏过三个伤员的水井上,心中满是遗憾与不甘,她多希望能再次躲入其中,继续与敌人周旋,可如今,她落入敌手,只能等待命运的审判。

落入日军之手的朱凡,遭受了惨无人道的酷刑折磨。钢鞭抽打,一道道血痕布满她的脊背;针刺火烧,剧痛让她的身体不断颤抖;灌辣椒水,辛辣的液体呛入肺腑,几乎要将她的五脏六腑灼烧;拔指甲,十指连心的疼痛让她几近昏厥;还有那残忍的电击,强烈的电流穿过身体,每一次都像是要将她的灵魂抽离。可即便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三次昏死过去,每次被冷水泼醒后,她都强忍着剧痛,冷笑回应审讯,眼神中满是对敌人的蔑视。

叛徒袁海根为求自保,竟劝朱凡投降。朱凡看着这个昔日的同志,如今的卖国贼,气得吐血,她冷笑着警告袁海根:“你今天出卖我,别回村,你全家都活不成。”这句警告,犹如一道诅咒,后来袁海根被抗日志士钉死在家门口,肚子里还被塞进烂红薯,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日军见酷刑和劝降都无法让朱凡屈服,最终决定用最残忍的方式“杀鸡儆猴”。一个清晨,朱凡被绑在两艘汽艇尾部,冰冷的湖水浸湿她的衣衫,麻绳紧紧捆住她的双腿。随着发动机的轰鸣声响起,汽艇开始加速,芦苇荡中的芦苇叶和折断的芦柴杆,像锋利的钢刀般剐蹭着她的肉体。每一道划痕都带出鲜血,血水不断涌出,染红了整个湖面。渔夫们看到,那条由她鲜血铺就的血路,竟长达三十多米。即便身处死亡边缘,朱凡也没有丝毫畏惧,她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声呼喊:“中国不会亡!”声音在湖面上回荡,久久不散。

朱凡的遗体最终未能打捞上来,人们只找到了半只绣花鞋和一条手帕,这成为她留在世间最后的痕迹。她的牺牲,如同一颗流星划过黑暗的夜空,虽然短暂,却无比耀眼,照亮了人们心中反抗的火焰。

朱凡的故事,没有戏剧化的奇迹,只有真实的隐忍与牺牲。她虽然没有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却用智慧和胆识,在敌人眼皮底下撑起一片安全的天地。她的选择,让无数抗日志士得以存活,她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256.html

分享给朋友:

“永不凋零的革命之花:朱凡的壮烈牺牲” 的相关文章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成语“旁门左道”的来历:从方位观念到文化符号的演变

“旁门左道”如今常用来指代非正统、非主流的技艺或学说,含贬义,但这一成语的形成,既与古代中国对“方位”的特殊认知紧密相关,也经历了从具体概念到抽象比喻的文化演变。其源头可追溯至先秦时期的“方位文化”与“礼制秩序”。在古代,“左”与“右”的方位含义并非中性,而是与社会等级、礼仪规范深度绑定。西周至春秋...

萧明华:潜伏台湾的“归来兮”烈士——以青春热血铸就隐蔽战线的不朽丰碑

萧明华:潜伏台湾的“归来兮”烈士——以青春热血铸就隐蔽战线的不朽丰碑

1982年的北京,春风拂过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的松柏,一块新立的墓碑在苍翠间静静伫立。碑石之上,没有洋洋洒洒的生平列传,只有三个朱红大字力透石背——“归来兮”。这三个字,是跨越海峡的深情呼唤,是迟到三十余年的告慰,更是对一位牺牲在台湾隐蔽战线的女烈士——萧明华,最凝练也最厚重的礼赞。她的故事,藏在历史...

朱见济之死:明代宗朱祁钰皇权棋局的崩塌点

朱见济之死:明代宗朱祁钰皇权棋局的崩塌点

在明朝“夺门之变”的历史转折点前,有一个年仅5岁的孩童之死,悄然改写了皇权走向——他便是明代宗朱祁钰唯一的儿子,怀献太子朱见济。他的出生曾让朱祁钰看到“皇权传承”的希望,他的夭折却成为朱祁钰政治生涯由盛转衰的开端,最终间接促成了明英宗朱祁镇的复辟。 ## 诞生:皇权稳固的“希望符号” 朱...

鱼玄机:晚唐风月里的才情绝唱与悲剧挽歌

鱼玄机:晚唐风月里的才情绝唱与悲剧挽歌

在唐诗璀璨的星空中,鱼玄机是一抹极具争议的亮色。她以女子之身,在男权主导的文坛挥洒笔墨,写下“易求无价宝,难得有心郎”的千古慨叹;却又在世俗的枷锁与情感的漩涡中挣扎,最终以一场血腥的命案落幕,年仅28岁。她的一生,是晚唐风月场的缩影,是才女的高光与卑微,更是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悲情注脚。一、寒门慧女:...

朱熹:理学巨擘的思想丰碑与历史争议

朱熹:理学巨擘的思想丰碑与历史争议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他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程朱理学”体系,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他的著作如《四书章句集注》,长期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深刻塑造了传统士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然而,这位“朱子”的一生与思想,又始终伴随着赞誉与争议,是解读中国传统思想演进的重要...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