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image_1760779332515.jpg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


“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滨造船厂开工建造,1940年在巴西被改装成货轮。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它被日本陆军征用,从此成为战争的工具。1941年12月,日军攻占香港,俘虏了大批英军战俘。这些战俘一部分被囚禁于香港,一部分则面临着被运输到日本本土的命运,“里斯本丸”号正是返程运输战俘的商船之一。


1942年9月27日,对于被关押在香港深水埗集中营的英军战俘来说,是噩梦的又一次开始。1800多名英军战俘被押上“里斯本丸”号,他们被驱赶进拥挤的1至4号舱。舱内空间狭小,闷热异常,空气里弥漫着汗臭和绝望的气息,人与人几乎是紧紧挤在一起,连转身都困难。而少数体质较差者被安排在前甲板上,任由风吹日晒。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船上的778名日本军人和着便服的乘客,士兵安排在6至7号舱,军官、乘客和警卫人员住在甲板上条件较好的客舱。船里还装载了约1676.5吨物资,大部分是金属原材料,也有少量高射炮等武器。


10月1日凌晨7时许,“里斯本丸”号在驶经青浜岛以东海域时,被负责截断日军上海至香港运输线的美军潜艇盯上。由于日军违反《日内瓦公约》,未在船上悬挂任何运送战俘的旗帜或标志,且船体还武装有大炮,美军潜艇“鲈鱼”号误将其判为战船,发射了鱼雷。一声巨响,鱼雷击中船尾,“里斯本丸”号瞬间失去动力,船体开始逐渐倾斜。


遇袭后,驻上海的日本海军第13炮舰队迅速指挥10多艘日军舰艇陆续赶到现场。然而,日军的行为令人发指。他们只救出了日本军人和乘客,却对舱内战俘的呼救置之不理。为了防止战俘逃生,日军用木板和防水布堵住了舱门,又捆上了绳索,将战俘们困在充满死亡气息的船舱内。日军也曾试图拖曳失去动力的“里斯本丸”号航行,但终告失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里斯本丸”号的情况愈发危急。10月2日上午,船已开始下沉,而此时船上的日本乘客已经全部转移完毕。英军战俘们在黑暗中奋力挣扎,他们不甘于就这样被淹死在船舱里,开始奋起反抗。战俘们用各种能找到的工具,拼命撞击舱门,终于撞破舱门,冲上甲板求生。但等待他们的不是生的希望,而是日军卫兵的枪口。日军悍然开枪射杀试图逃生的战俘,一时间,海面上枪声大作,鲜血染红了海水,惨叫和呼喊声回荡在海天之间。


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浙江舟山渔民的身影出现在了绝望的英军战俘视野中。东极岛的渔民们,在看到海面上的惨状后,没有丝毫犹豫,纷纷划着舢板冲向大海。他们冒着日军的枪林弹雨,先后出动小船46艘65次,不顾自身安危,从冰冷的海水中捞起了384个奄奄一息的英国战俘。渔民们把战俘带回岛上,给他们提供食物、衣物和庇护所。当时岛上条件艰苦,没有多少农田,渔民们常年半饥半饱,但为了安顿获救战俘,他们倾尽所有。看到英俘们衣服湿透,有的赤裸着身体,渔民们主动送上自己的衣服、烧好热水、端出饭食。


中国渔民的英勇营救,让一部分英军战俘得以幸存,但仍有828位战俘或被淹死、或被日军射杀、或被困在船中未能逃生 。日军在“里斯本丸”号沉没事件中的所作所为,严重违反了国际公法,是对人权的粗暴践踏。他们蓄意谋杀战俘,企图借美军潜艇之手将战俘全部消灭,事发地点在茫茫大海,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掩盖罪行,嫁祸于美军。


在海难中,船上只死了3个日本军人,而众多英军战俘却遭遇了悲惨的命运。有90多人没到上海就死在船上,在日本投降时,在香港登上“里斯本丸”号的战俘只剩下763名还活着。这些幸存者在日本期间,还被押往神户、大阪,甚至更远的北海道煤矿做苦工,继续遭受着非人的折磨。


战后,“里斯本丸”号事件的当事人受到了一定的审判。1946年8月至1947年2月,香港军事法庭对两名当事人进行了审判,翻译官新森源一郎被判处15年有期徒刑,船长经田茂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但最大的遗憾是放过了元凶矢野美年,他活到1963年10月8日才病死。另一个要犯警卫队长和田秀男,已经死在战场上,逃脱了清算。当时负责指挥船上所有人员的军官杉山,则下落不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战争的残酷写照,也是人性善恶的鲜明对比。日军的残暴与中国渔民的善良勇敢,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段历史,时刻警示着后人,战争带来的只有无尽的伤痛,我们应当珍惜和平,铭记历史,绝不能让类似的悲剧再次上演 。它也见证了在极端环境下,人性中闪耀的光辉,中国渔民的义举,成为了黑暗战争岁月里的一抹温暖曙光,被永远铭记在历史的丰碑之上。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63.html

分享给朋友: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的相关文章

榆木川星陨:永乐大帝朱棣病逝后的明朝变局

榆木川星陨:永乐大帝朱棣病逝后的明朝变局

1424年农历七月十八日,漠北草原的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狂风骤起,黄沙漫卷。御驾亲征蒙古鞑靼部的明成祖朱棣,在营帐中溘然长逝,享年65岁。这位以“靖难”夺权、开创“永乐盛世”的铁血帝王,最终倒在了他一生最执着的“守边”征程上。他的猝然离世,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不仅打破了明朝权力传承的...

碧海铸忠魂——记用生命守护机密的董健民烈士

碧海铸忠魂——记用生命守护机密的董健民烈士

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壮阔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女性革命者:她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持枪冲锋,却在平静的海面书写了最壮烈的忠诚;她没有留下长篇的革命宣言,却用一家三口纵身入海的决绝,将“对党忠诚”刻进了渤海的波涛里。她,就是年仅23岁便为守护党的机密牺牲的董健民烈士。董健民的革命初心,萌芽于山河破碎的...

一战中的中国:从“以工代战”到外交觉醒

一战中的中国:从“以工代战”到外交觉醒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欧洲爆发,这场主要围绕帝国主义国家瓜分世界、争夺霸权展开的战争,看似与远在亚洲的中国无关,却深刻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走向。彼时的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国力孱弱的困境中,最终以“以工代战”的特殊方式参与战争,并在战后外交舞台上首次尝试挣脱不平等条约的枷锁,开启了近...

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勇敢尝试与历史镜鉴

戊戌变法:近代中国制度变革的勇敢尝试与历史镜鉴

1898年(农历戊戌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在光绪帝的支持下推行了一场为期103天的变法运动,史称“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这场运动以“救亡图存”为核心目标,试图通过制度革新推动中国从封建君主专制转向君主立宪制,是近代中国首次大规模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虽以失败告终,却为后续的中...

秦始皇统一六国:重塑华夏格局的千年丰碑

秦始皇统一六国:重塑华夏格局的千年丰碑

公元前221年,咸阳宫的钟声穿透云霄,宣告着一场历时十年的壮阔战争落下帷幕——秦军攻破齐国都城临淄,最后一个割据诸侯俯首称臣。至此,嬴政结束了自西周分封以来五百余年“诸侯并立、战乱不休”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这场统一,绝非单纯的军事征服,而是制度革新...

百家争鸣:战国乱世里,照亮华夏文明的思想星河

百家争鸣:战国乱世里,照亮华夏文明的思想星河

春秋战国之交,周王室衰微如风中残烛,井田制瓦解、诸侯兼并混战,旧秩序的崩塌让“礼崩乐坏”成为时代底色。但正是这样的“乱世”,却孕育出中国思想史上最璀璨的“百家争鸣”——儒、道、法、墨、兵、名、阴阳等学派,如繁星般在思想天空闪耀,各执一端却又相互激荡,不仅为乱世提供了“治世方案”,更奠定了此后两千余年...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