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image_1761562936094.jpg

在脱贫题材剧集的谱系里,《大山的女儿》没有刻意渲染“英雄叙事”的激昂,却以“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笔触,将黄文秀的故事刻进观众心里。它避开了“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把镜头对准大石山的泥土、农户家的炊烟、黄文秀沾满泥巴的运动鞋,还原了一个“从大山来,回大山去”的年轻扶贫干部——她会为村民的不理解委屈落泪,会因家人的牵挂偷偷想家,却始终抱着“让百坭村富起来”的执念,把生命最后的时光,都留在了她深爱的土地上。当镜头掠过百坭村挂满枝头的砂糖橘、村民家门口的“脱贫光荣”牌匾,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村庄的蜕变,更是一位年轻共产党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坚守,是“用生命践行初心”的重量。

叙事:以“真实”为骨,让扶贫故事有血有肉

《大山的女儿》最打动人的叙事,在于它摒弃了“扶贫剧”的悬浮感,没有把黄文秀的故事写成“传奇”,而是扎根于百坭村的真实土壤,用“接地气”的细节,还原扶贫工作的“酸甜苦辣”。它不回避扶贫路上的“难”,也不吝啬展现脱贫后的“暖”,让每一个情节都带着“生活的温度”,让观众跟着黄文秀一起,感受百坭村的每一次心跳。

- 初到百坭:从“外来者”到“自家人”的破冰。剧集开篇,黄文秀顶着“北京师范大学硕士”的光环来到百坭村,却遭遇了村民的“冷遇”:贫困户黄大贵觉得她“年纪轻、没经验,干不了实事”,故意躲着不见;村里的老党员质疑她“是不是来‘镀金’的,待不了几天就走”;甚至有村民因为担心“扶贫政策会添麻烦”,直接把她拒之门外。面对这些质疑,黄文秀没有辩解,而是用“行动”说话:她跟着村支书走村入户,把村民的需求记在笔记本上;黄大贵家的砂糖橘滞销,她骑着电动车跑遍周边乡镇找销路;村民家的孩子没人辅导作业,她利用晚上的时间开“临时课堂”。这些“小事”没有惊天动地,却慢慢融化了村民的“隔阂”——当黄大贵主动把自家的砂糖橘送给她,当老党员拉着她的手说“你是真心为我们好”,黄文秀完成了从“外来者”到“自家人”的转变,也让观众看到:扶贫不是“居高临下的帮助”,而是“蹲下来和村民一起干”的共情。

- 攻坚脱贫:从“找问题”到“解难题”的突破。百坭村的脱贫之路,没有“一蹴而就”的奇迹,只有“实打实”的破解难题。黄文秀发现村里的产业单一,主要靠砂糖橘,就四处考察,引进油茶、八角等经济作物,还请农业专家来村里指导种植;她看到村里的道路泥泞,村民出行不便,就一次次跑镇里、县里申请资金,推动修路工程;针对“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户,她不是简单“送钱送物”,而是帮他们找工作、教技术,让他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比如帮残疾村民黄元军开小卖部,帮留守妇女组建“刺绣合作社”。剧集没有回避扶贫中的“挫折”:引进的油茶苗遇到病虫害,她熬夜查资料、找专家;修路时遇到村民的土地纠纷,她耐心调解到深夜;甚至因为忙于工作,错过了父亲的手术时间,只能在电话里哭着道歉。这些“不顺利”,让“脱贫”的意义更显厚重——它告诉我们,扶贫不是“口号”,而是“一件事一件事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的坚持。

- 生命最后:从“放不下”到“永留存”的牵挂。剧集的后半段,黄文秀的父亲病重住院,家人劝她“申请调回城里”,她却放不下百坭村的脱贫工作:“现在正是关键时候,我走了,村民们的信心就没了。”2019年6月,她冒着暴雨赶回百坭村,只为查看砂糖橘的受灾情况,却不幸遭遇山洪,年轻的生命永远定格在30岁。剧集没有刻意渲染“牺牲”的悲壮,而是通过村民的回忆、她留下的笔记本、未完成的扶贫计划,展现她的“牵挂”:笔记本上写着“帮黄大贵家申请产业补贴”“教村民直播卖货”,办公室里还放着没来得及送给村民的油茶苗,村民们说“文秀书记还没看到我们村全部脱贫,她怎么就走了”。这种“未完成”的遗憾,比任何“圆满结局”都更有力量——它让黄文秀的形象不再是“符号”,而是“永远活在村民心里”的“文秀书记”。

人物:不是“完美英雄”,是带着温度的“扶贫人”

《大山的女儿》最成功的人物塑造,在于它让黄文秀“走下神坛”,成为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她有“学霸”的光环,却也有“小姑娘”的脆弱;她有“扶贫干部”的担当,却也有“女儿”的愧疚。正是这些“不完美”,让她的“伟大”更显真实——她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选择了“把村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用生命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誓言。

黄文秀:从“想回家”到“把家安在村里”的坚守者

黄文秀的成长,是“从理论到实践”的蜕变。最初,她选择回广西扶贫,既有“回报家乡”的初心,也有“对扶贫工作的理想化期待”。刚到百坭村时,她会因为村民的不理解偷偷哭,会在给父亲打电话时说“有点想回家”;看到村里的贫困现状,她也有过“不知道从哪下手”的迷茫。可随着和村民的接触越来越深,她慢慢“扎下了根”:她把宿舍搬到村里,和村民一起吃玉米粥、住土坯房;她学会了说当地方言,能和村民“拉家常”;她甚至把父亲接到村里养病,说“这样既能照顾您,也能盯着村里的事”。

黄文秀的“强”,不是“无所不能”,而是“咬牙坚持”。父亲病重时,她白天忙着村里的事,晚上赶去医院照顾,累得在病房里就能睡着;村里的砂糖橘滞销,她连续一周每天只睡3个小时,跑遍周边的农贸市场、超市找销路;面对“扶贫会不会得罪人”的顾虑,她笑着说“只要是为村民好,得罪人也不怕”。她也有“软肋”:会因为没能陪父亲过生日而愧疚,会因为村民的误解而委屈,可这些“软肋”,反而让她的“坚守”更显珍贵——她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只是在“个人需求”和“村民利益”之间,一次次选择了后者。

百坭村村民:从“观望”到“参与”的脱贫伙伴

《大山的女儿》没有把村民写成“被动接受帮助的对象”,而是塑造了一群“有个性、有转变”的脱贫伙伴。他们不是“完美的配合者”,有自己的顾虑、固执甚至“小毛病”,却在黄文秀的带动下,慢慢从“观望”变成“主动参与”,成为脱贫的“主角”。

- 黄大贵:一开始是“典型的贫困户”,好吃懒做,觉得“扶贫就是送钱送物”,甚至故意刁难黄文秀。可当黄文秀帮他卖掉滞销的砂糖橘,还帮他申请了产业补贴,他慢慢变了——不仅主动学习种植技术,还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种油茶,最后成了村里的“脱贫带头人”。他的转变,印证了“扶贫先扶志”的道理:当村民看到“靠自己能过上好日子”,就会主动“动起来”。

- 韦奶奶: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儿子在外打工,独自带着孙子生活,对扶贫政策充满顾虑。黄文秀经常去陪她聊天,帮她接送孙子上学,还帮她申请了“低保”。慢慢的,韦奶奶把黄文秀当成了“亲孙女”,会煮玉米粥等她回来,会在她遇到困难时说“文秀,别怕,奶奶支持你”。她的存在,展现了扶贫中的“情感连接”——有时候,一句关心、一份陪伴,比物质帮助更能温暖人心。

- 村支书老周:是黄文秀的“前辈”,经验丰富,却也有“求稳”的想法,一开始担心黄文秀“太年轻,干不好”。可当他看到黄文秀为了村里的事“拼命”,看到她真心实意为村民着想,他慢慢放下了顾虑,成了黄文秀的“坚强后盾”——帮她协调村民关系,帮她跑政策,甚至在她父亲病重时,主动说“你去照顾叔叔,村里的事交给我”。他的支持,体现了“老带新”的传承,也让“扶贫”变成了“一群人的战斗”。

主题:脱贫是“初心的践行”,是“生命的回响”

《大山的女儿》的核心主题,从来不是“展现脱贫成果”,而是“探寻黄文秀精神的内核”——她为什么放弃城市的工作机会,回到贫困的大山?为什么在父亲病重时,依然坚守在扶贫一线?为什么能让村民从“质疑”变成“依赖”?答案,藏在她的初心、她的共情、她的坚守里。

初心:从“大山来,回大山去”的赤子之心

黄文秀出生在广西的贫困山区,从小就体会过“贫困的苦”——她知道“没钱上学”的无奈,知道“生病没钱治”的绝望,知道“看着家人受苦却无能为力”的痛苦。所以,当她从北京师范大学硕士毕业,有机会留在城市工作时,她却选择了“回大山”:“我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我知道大山里的人需要什么。我想回去,帮他们过上好日子。”这份“从大山来,回大山去”的赤子之心,是她扶贫的“起点”,也是她坚持下去的“动力”。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最动人的初心,不是“远大的口号”,而是“对家乡、对乡亲的深情”,是“想让身边人过上好日子”的朴素愿望。

共情:“蹲下来”才能听懂村民的心声

黄文秀扶贫的“秘诀”,在于她懂得“共情”——她不把自己当成“高高在上的干部”,而是“蹲下来”,和村民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听懂他们的“心里话”。她知道村民担心“扶贫政策不稳定”,就一次次上门解释,把政策“翻译成”通俗易懂的方言;她知道村民害怕“投入了没回报”,就先帮他们找好销路,再鼓励他们发展产业;她知道村民有“乡愁”,就在修路时特意保留村里的老槐树,说“这是村里的根,不能砍”。这种“共情”,让她和村民之间没有“距离”——村民愿意跟她讲“心里话”,愿意相信她的“承诺”,愿意跟着她一起“拼”。它告诉我们:扶贫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双向的理解”;只有真正“懂村民”,才能“帮到点子上”。

回响:生命虽短,却永远“活在大山上”

黄文秀牺牲后,百坭村的村民没有忘记她:他们完成了她未竟的扶贫计划,油茶、八角产业越做越大,砂糖橘通过直播卖到了全国各地;他们把她的办公室保留了下来,里面的笔记本、工作证、未送出的油茶苗,都还保持着她离开时的样子;甚至有村民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文秀”,说“要让孩子记住,有个姐姐用生命帮过我们”。

这种“回响”,是对黄文秀最好的纪念——她的生命虽然短暂,却像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上,永远芬芳;她的精神,没有随着生命的结束而消失,反而成了“照亮更多人”的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她一样,回到贫困地区,投身扶贫和乡村振兴事业;越来越多的村民像她期待的那样,靠自己的双手,过上了“好日子”。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有些人,虽然走了,却永远“活着”——活在她付出过的土地上,活在她帮助过的人心里,活在一代代人“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传承里。

结语:《大山的女儿》,不止是一个人的故事

《大山的女儿》播完后,很多观众说“看完哭了好几次,却也更懂了‘初心’的意义”。这部剧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催泪”,而在于它有多“真实”——它没有把黄文秀塑造成“完美的英雄”,而是让我们看到,她就是我们身边的“普通人”:有梦想,有脆弱,有牵挂,却因为一份“初心”,选择了“不普通”的人生。

它不止是一个人的故事,更是一群“扶贫人”的缩影——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有无数像黄文秀一样的年轻人,放弃城市的繁华,扎根贫困山区,用汗水、眼泪甚至生命,帮村民摆脱贫困;有无数像百坭村村民一样的普通人,从“观望”到“参与”,成为脱贫的“主角”。正是因为有了他们,中国的脱贫攻坚才能取得全面胜利,才能有无数个“百坭村”从“贫困”走向“富裕”。

当我们再想起《大山的女儿》,想起的不只是黄文秀的笑容,还有百坭村的砂糖橘、大石山的油茶林、村民脸上的幸福——这些,都是她用生命换来的“成果”,也是她“初心”的最好见证。而我们能做的,就是记住她的故事,传承她的精神,像她一样,在自己的岗位上,为身边的人、为这个社会,多做一点“有意义的事”——这,才是对她最好的致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54.html

分享给朋友: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的相关文章

《猎豹》:当代军旅剧的硬核探索与现实裂痕——在热血与争议中叩问军事题材的创作边界

《猎豹》:当代军旅剧的硬核探索与现实裂痕——在热血与争议中叩问军事题材的创作边界

在国产军旅剧从“抗战叙事”向“当代强军”转型的浪潮中,聚焦武警特战部队的《猎豹》以“硬核军事+青春成长”为标签,试图打破传统军旅剧的套路化创作。该剧开播即凭借现代化军事装备的实景呈现、特种兵训练的极致刻画,收获军事迷与年轻观众的关注;但与此同时,剧情逻辑的漏洞、部分角色的违和塑造,以及对军事现实的简...

《浪浪人生》:烟火人间里的逐浪与守望

《浪浪人生》:烟火人间里的逐浪与守望

在国庆档的电影浪潮中,《浪浪人生》宛如一股独特的暖流,淌入观众的心间。这部改编自蔡崇达畅销小说《皮囊》的作品,以闽南小镇为背景,讲述了黄家一家五口在生活泥沼中挣扎、在亲情羁绊下逐浪前行的故事。影片凭借真挚的情感、鲜活的人物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笑泪交织的家庭传奇。群像刻画:有血有肉的...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在国产影视的版图中,《漫长的季节》绝非一部普通的悬疑剧。它像一把锋利又温柔的刀,剖开了1990年代东北国企改革的时代肌理,将桦林这座工业小城的兴衰、小人物的悲欢,揉进三条交错的时光线里,最终织就了一幅关于命运、遗憾与救赎的生命画卷。当悬疑的外壳层层剥落,露出的是一代人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挣扎,是普通人在...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在国产悬疑剧的坐标系里,《沉默的真相》从未止步于“破解谜案”的表层叙事。它以一场看似清晰的“地铁抛尸案”为起点,像一把钝刀般层层剖开司法系统的阴影、底层人物的挣扎与理想主义者的牺牲,最终在黑暗与光明的拉扯中,写就了一曲关于“坚守”与“真相”的悲壮挽歌。当剧情落幕,留在观众心中的不只是案件的答案,更是...

《觉醒年代》:于历史烽烟处见赤诚,在精神觉醒中照未来

《觉醒年代》:于历史烽烟处见赤诚,在精神觉醒中照未来

在国产历史剧的创作长河里,《觉醒年代》从未将“历史”塑造成冰冷的文字或遥远的符号。它像一把锋利的刻刀,剖开了清末民初的时代肌理——从巴黎和会的屈辱到五四运动的激昂,从《新青年》的创办到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每一个场景都浸透着“救亡图存”的焦灼,每一句台词都饱含着“唤醒国人”的赤诚。它没有回避历史的复杂与...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