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在国产主旋律剧集的创作谱系中,《功勋》从未将“功勋”二字塑造成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剖开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人生肌理,避开了“从出生到落幕”的全景式传记套路,转而以“关键人生切片”为锚点,将实验室的微光、稻田的泥泞、战场的硝烟、基层的尘土,都揉进叙事里。这里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模板”,只有会为试验失败落泪、会因亏欠家人愧疚、会在困境中犹豫的“普通人”——可正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不完美”,让“为国建功”的誓言有了重量,让“坚守一生”的选择有了温度,最终织就一部跨越半个多世纪的精神史诗。
叙事:以“私人化视角”解构“宏大功勋”,让英雄走下神坛
《功勋》最精妙的叙事智慧,在于它摒弃了主旋律剧集常见的“宏大叙事惯性”,为每位功勋人物量身定制“专属叙事语法”。它不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抓住一段关键岁月、一个核心目标,用“小切口”撬动“大人生”,让观众从“旁观者”变成“同行者”,走进功勋人物的“私人世界”。
1. 《能文能武李延年》:战场硝烟里的“信仰具象化”
这一篇章没有铺陈李延年从参军到退役的完整生涯,而是将镜头牢牢锁定在抗美援朝“346.6高地争夺战”的数十天里。它避开了“战神式”的英雄刻画,转而聚焦“战壕里的思想动员”——这里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沾满泥土的“人心沟通”。
李延年不是“天生无畏”的战士:看到新兵罗厚财因恐惧躲在战壕里,他没有斥责,而是蹲下来掏出罗厚财家的照片,轻声说“咱们守住阵地,你家里的一亩三分地才不会被敌人炸了”;通信兵小安东想家哭鼻子,他悄悄把自己的津贴寄给小安东母亲,还编了“小安东在部队立了小功”的谎话;甚至在腹背受敌、弹药紧缺时,他还在战壕里教士兵认汉字,说“咱们不仅要会打仗,还要做有文化的兵”。
镜头里的战场,没有“以一敌百”的爽感:士兵被炮弹炸伤时的惨叫、阵地被攻破时的绝望、战友牺牲后来不及掩埋的遗体,都真实得让人窒息。可正是在这样的残酷里,李延年的“能文能武”有了落点——“武”是带领士兵冲锋时的果断,“文”是唤醒士兵信仰的温柔。当他带着仅剩的十几人冲向阵地,喊出“为了祖国,前进”时,观众看到的不是“英雄的高光时刻”,而是一群“知道为何而战”的普通人,在信仰支撑下爆发出的惊人力量。这种“把信仰落在具体人、具体事上”的叙事,让“保家卫国”从抽象概念,变成了“为家人守家园”的朴素执念。
2. 《袁隆平的梦》:稻田泥泞中的“浪漫与执拗”
这一篇章刻意避开了“杂交水稻成功”的高光时刻,反而用大量笔墨描绘袁隆平的“失败日常”——这些“不体面”的细节,恰恰是“禾下乘凉梦”最动人的注脚。
镜头里的袁隆平,不是“科学家符号”:试验田被洪水冲毁,他挽着裤腿在泥水里捞秧苗,像心疼孩子一样把秧苗抱在怀里,眼泪混着泥水往下淌;为了寻找“野生雄性不育株”(“野败”),他带着学生走遍湖南、云南、海南的稻田,鞋子磨破了一双又一双,皮肤晒得黝黑,饿了就啃口干粮,渴了就喝口稻田水;面对农科院专家“水稻自花授粉,不可能杂交”的质疑,他笑着拍了拍装满稻穗的口袋:“咱们用事实说话,等我种出高产稻子,你们就信了。”
更难得的是,剧集没有回避他对家庭的“亏欠”:妻子邓哲生小孩时,他还在稻田里观察秧苗,直到深夜才匆匆赶到医院;父亲病重时,他因为试验到关键阶段,没能及时回家,只能在电话里哽咽着说“爸,等我忙完这阵就回去”。可正是这些“不完美”,让“袁隆平的梦”有了温度——他的“执拗”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看得比自己的生活更重;他的“浪漫”也不是文人式的抒情,而是看到稻穗饱满时,在稻田里蹦蹦跳跳的孩子气,是对学生说“咱们种的不是稻子,是希望”的真诚。
3. 《屠呦呦的礼物》:实验室微光下的“专注与愧疚”
这一篇章聚焦屠呦呦研发青蒿素的十年,没有渲染“诺奖得主”的光环,反而放大了她的“不近人情”与“柔软软肋”,让“科研”不再是冰冷的术语,而是充满挣扎与坚守的人生选择。
镜头里的屠呦呦,是个“科研犟人”:为了从古籍中寻找线索,她把《肘后备急方》《本草纲目》等医书翻得卷了边,在纸上密密麻麻记满批注,连吃饭时都在琢磨“青蒿一握,水二升渍,绞取汁”的含义;为了验证青蒿素的提取方法,她带领团队反复试验,失败了191次也不放弃,甚至在实验室里晕倒;面对团队成员“用乙醚提取太危险”的反对,她拍板说“我来试,出了问题我负责”。
可剧集也没忘了她的“软肋”:女儿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陪我过生日”,她握着听筒说“快了快了”,挂了电话却继续留在实验室加班;丈夫李廷钊生病住院,她只能在实验间隙匆匆去医院看一眼,帮丈夫掖好被角就又赶回实验室,眼里满是愧疚。当她终于成功提取出青蒿素,看着临床试验报告上“患者体温恢复正常”的字样时,没有激动的欢呼,只是红着眼眶给家里打了个电话:“廷钊,青蒿素有效果了,我终于能回家陪你们吃顿饭了。”这种“把科研的硬与家庭的软放在一起”的叙事,让“青蒿素”这份“礼物”的背后,多了一份“为人妻、为人母”的亏欠——而这份亏欠,恰恰让她的坚守更显厚重。
此外,《申纪兰的提案》聚焦她在西沟村推动“男女同工同酬”的基层奋斗,镜头里满是她和村民一起下地干活的汗水,是她面对“女人不如男人能干活”的质疑时,拍着胸脯说“咱们比一比”的倔强;《孙家栋的天路》展现他在卫星研发中面对失败的冷静,是火箭发射前发现故障时,顶着压力说“推迟发射,必须排除隐患”的担当;《黄旭华的深潜》刻画他“隐姓埋名三十年”的抉择,是他路过家门却不能进去,只能远远看着妻子和孩子的落寞……每一篇章都是一个独立的故事,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功勋的伟大,不在于“天生伟大”,而在于“在平凡的岗位上,用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人物:不是“英雄符号”,是“带着烟火气的坚守者”
《功勋》最打动人的,是它塑造的“有血有肉的功勋”。剧中没有“完美英雄”,每位人物都有自己的“软肋”:有对家人的愧疚,有对失败的焦虑,有对未知的迷茫。但正是这些“软肋”,让他们的“坚守”更显珍贵——因为他们不是“神”,只是选择了“把国家需要放在个人前面”的普通人。
1. 李延年:“战场指导员”的温柔与坚定
李延年的“伟”,藏在他对士兵的“懂”里。他知道新兵罗厚财怕牺牲,不是用“军人就要不怕死”的大道理压人,而是用罗厚财家里的“一亩三分地”唤醒他的守护欲;他知道通信兵小安东想家,不是说“当兵就要舍小家”,而是用“寄津贴、编谎话”的方式守护他的脆弱;他甚至记得每个士兵的生日,会在战壕里用罐头装着野菜,给士兵过一个简单的生日。
在战场上,他是指挥若定的指导员;在战壕里,他是士兵们的“主心骨”。当他抱着牺牲的士兵,轻声说“放心,你的家人我会照顾”时,我们看到的不是“铁血军人”,而是一个“把士兵当兄弟”的普通人——他的坚定,源于对“保护他人”的执念;他的勇敢,源于对“家国大义”的信仰。这种“温柔的坚定”,让“指导员”这个身份有了温度,也让“保家卫国”的誓言有了落地的根基。
2. 袁隆平:“稻田追梦人”的执拗与浪漫
袁隆平的“可爱”,在于他的“不按常理出牌”。他会因为试验田的秧苗被人破坏,蹲在田埂上哭,像个受了委屈的孩子;也会在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后,在稻田里蹦蹦跳跳,像个得到糖的少年。他对“水稻”的痴迷,到了“不管不顾”的地步:妻子生小孩,他还在稻田里观察秧苗;父亲病重,他因为试验到关键阶段,没能及时回家;甚至在晚年,他还坚持每天去稻田,说“一天不见稻子,心里就不踏实”。
可他也有温柔的一面:会给妻子邓哲买她爱吃的糖糕,会在邓哲累的时候,主动承担家务;会给学生讲自己年轻时的“恋爱故事”,说“我当年追你师母,可是用了不少心思”;会在看到农民因为粮食不够而挨饿时,红着眼眶说“我一定要让大家吃饱饭”。他的“执拗”,不是“不近人情”,而是把“让所有人远离饥饿”的梦想,看得比自己的生活更重要;他的“浪漫”,也不是文人式的抒情,而是对“稻穗饱满”的执着,对“饥饿不再”的期盼。
3. 屠呦呦:“科研犟人”的专注与愧疚
屠呦呦的“犟”,写在她对科研的“钻”里。为了从古籍中寻找线索,她把图书馆里的医书几乎翻了个遍,连工作人员都说“屠老师,您比我们还熟悉这些书的位置”;为了验证青蒿素的安全性,她主动申请“以身试药”,却没告诉家人,直到试药成功后,才在电话里轻描淡写地说“我最近在做一个试验,效果还不错”;面对团队的分歧,她坚持“用数据说话”,哪怕和同事争执红脸,也不会妥协。
可她的“犟”,也让她对家人充满愧疚。女儿李敏小时候,她很少陪在身边,李敏甚至觉得“妈妈更喜欢实验室,不喜欢我”;丈夫李廷钊生病住院,她只能在加班间隙匆匆去医院看一眼,帮丈夫掖好被角就又赶回实验室;甚至在获得诺贝尔奖后,她最遗憾的还是“没能多陪陪家人”。当她成功研发出青蒿素,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时,她却说“我只是做了我该做的事”。这份“专注”,不是“冷漠”,而是把“拯救生命”的责任,扛在了自己的肩上——这份责任,让她不得不“亏欠”家人,也让她的坚守更显厚重。
4. 配角:功勋背后的“平凡支撑者”
《功勋》的人物塑造,不止聚焦主角,更没有忽略“功勋背后的人”。他们是功勋人物的家人、同事、战友,是“宏大叙事”里的“小人物”,却用自己的理解与支持,成了功勋人物坚守的“底气”。
- 邓哲(袁隆平妻子):她知道袁隆平痴迷水稻,从不说“你别整天泡在田里”,而是默默承担起家务,甚至在袁隆平试验田被冲毁时,陪着他一起在泥水里捞秧苗,说“没关系,咱们重新种”。
- 李廷钊(屠呦呦丈夫):他理解屠呦呦对科研的执着,在屠呦呦加班时,会做好饭送到实验室;在屠呦呦因试验失败沮丧时,会说“别着急,慢慢来,你一定能成功”;甚至在自己生病时,还叮嘱女儿“别告诉你妈妈,别让她分心”。
- 西沟村村民(申纪兰的“战友”):当申纪兰提出“男女同工同酬”时,她们没有犹豫,跟着申纪兰一起下地干活,用“女人也能种好地”的事实,反驳外界的质疑。
这些配角,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用自己的“理解与支持”,成了功勋人物“坚守的后盾”。他们的存在,让“功勋”不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一群人的共同坚守——这份“平凡的支撑”,恰恰是“功勋精神”最温暖的注脚。
主题:功勋的底色是“坚守”,信仰的力量在“平凡”
《功勋》的核心主题,从来不是“歌颂英雄”,而是“探寻功勋背后的精神密码”。八位功勋人物,来自不同领域,有着不同的人生轨迹,但他们的人生都绕不开两个字:“坚守”。这份坚守,不是“一时的热血”,而是“一辈子的选择”;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平凡”。
1. 坚守: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
李延年坚守“保家卫国”,一辈子扎根军营,从战场到训练场,始终践行“为人民服务”的誓言——哪怕到了晚年,他还在给年轻士兵讲“346.6高地”的故事,说“咱们当兵的,就要守住国家的每一寸土地”。
袁隆平坚守“让所有人吃饱饭”,一辈子泡在稻田里,哪怕到了80多岁,还在关注杂交水稻的产量,说“我还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惦记着试验田的稻子。
屠呦呦坚守“研发抗疟药物”,一辈子专注科研,哪怕获得诺奖,也依然在实验室里忙碌,说“青蒿素还有改进的空间,我还要继续研究”——她的坚守,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向前”。
他们的坚守,没有“轰轰烈烈”,只有“平平淡淡”:是李延年在战壕里的每一次思想动员,是袁隆平在稻田里的每一次观察,是屠呦呦在实验室里的每一次试验。可正是这份“一辈子做好一件事”的执着,让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这才是“功勋”最本质的底色:不是“天生伟大”,而是“甘于平凡,却不甘于平庸”。
2. 信仰:是“把国家需要放在前面”的抉择
八位功勋人物的人生,都面临过“个人与国家”的抉择——这些抉择,不是“没有犹豫”,而是“哪怕有犹豫,也选择国家需要”。
黄旭华为了研发核潜艇,隐姓埋名三十年,连家人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当母亲问他“你到底在做什么工作”时,他只能含糊地说“我在做一件对国家很重要的事”——这份“隐瞒”,是对国家的忠,也是对家人的愧疚。
孙家栋为了中国的卫星事业,放弃了国外的优厚待遇,回到祖国从零开始。面对朋友“你放着好日子不过,回来受这份苦”的不解,他说“国家需要我,我就必须回来”——这份“选择”,是对祖国的热爱,也是对信仰的坚守。
申纪兰为了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在基层奔走多年,面对“女人不如男人能干活”的质疑和“你别多管闲事”的威胁,她没有退缩,说“我是农民,我知道农民的苦,我要为农民说话”——这份“坚持”,是对公平的追求,也是对责任的担当。
这些抉择,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朴素的坚定”。它们告诉我们:“信仰”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融入血液里的选择——当个人利益与国家需要冲突时,选择“国家需要”;当个人梦想与时代使命重叠时,选择“时代使命”。这份选择,让“功勋”有了灵魂,也让“信仰”有了力量。
3. 平凡:是功勋最动人的底色
《功勋》最珍贵的,是它让我们看到:功勋人物也是“普通人”。他们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牵挂与遗憾,有自己的脆弱与迷茫。
李延年会为士兵的牺牲难过,会在夜深人静时想念家人;袁隆平会为试验失败流泪,会因为没能陪父亲最后一程而愧疚;屠呦呦会为家人的不理解委屈,会在加班到深夜时感到疲惫。可正是这些“平凡”的细节,让他们的“功勋”更显真实、更动人。
因为我们知道:他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只是在国家需要的时候,选择了“站出来”;他们不是“无所不能的神”,只是在面对困难的时候,选择了“不放弃”。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平凡的人,只要有坚守、有信仰,也能活成时代的丰碑;平凡的岗位,只要肯付出、肯坚持,也能创造出不平凡的价值——这才是《功勋》最想传递的精神:“功勋”从来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每个普通人都能追求的人生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