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情》:黄土地上长出的奋斗史诗,平凡人铸就的时代丰碑
在国产现实题材剧的坐标系里,《山海情》从未刻意渲染“宏大叙事”的厚重,却用宁夏西海固的风沙、闽宁镇的枸杞苗、移民们皴裂的双手,编织出一部最质朴也最动人的脱贫史诗。它没有悬浮的剧情,没有完美的主角,只有一群“土里土气”的普通人——带着方言的村干部、倔强的扶贫干部、想让家人吃饱饭的村民,他们在“苦瘠甲天下”的黄土地上,用汗水、眼泪甚至生命,把“干沙滩”变成“金沙滩”。当镜头掠过闽宁镇连片的枸杞园、村民脸上的笑容,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村庄的变迁,更是一代人“向贫困宣战”的坚守,是“山海携手”跨越千里的深情。
叙事:以“土味”见真实,让脱贫故事落地生根
《山海情》最成功的叙事,在于它摒弃了“扶贫剧”的刻板套路,没有把“脱贫”写成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将故事扎根在西海固的泥土里,用充满“烟火气”的细节,还原了移民搬迁、发展产业的真实历程。它的叙事不疾不徐,却每一步都踩在“真实”的点上——从村民对搬迁的抵触,到种蘑菇的失败与成功,再到枸杞产业的规模化,每个阶段都充满了“磕磕绊绊”,也正是这些“不顺利”,让“脱贫”的意义变得格外厚重。
- 搬迁:从“要我搬”到“我要搬”的挣扎。剧集开篇,西海固的贫困不是用数据堆砌的,而是用“一口水要省着喝”“孩子上学要走十几里山路”“土坯房漏雨漏风”的细节具象化的。可即便如此,村民对“搬迁”还是充满抵触:李水花的丈夫马得福,作为村支书上门动员,却被村民怼“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老支书马喊水,为了让村民签字,甚至要带着儿子给人鞠躬;李水花为了不拖累家人,背着丈夫偷偷签了字,却在搬家路上,看着丈夫留下的字条红了眼。这种“抵触”不是“村民不懂事”,而是对“故土”的眷恋,对“未知”的恐惧——剧集没有回避这种挣扎,反而用大量篇幅展现村民的犹豫与动摇,直到他们看到闽宁镇的水、看到平整的土地,才慢慢从“要我搬”变成“我要搬”。这种转变,比任何“说教”都更有说服力。
- 种菇:从“没人信”到“一起富”的突破。“种双孢菇”是闽宁镇脱贫的关键一步,也是剧集最“抓心”的段落。扶贫干部凌一农带着技术来到村里,却没人愿意尝试——村民怕赔钱,怕“外来的技术不靠谱”。马得福只能带头种,可过程充满坎坷:搭建菇棚缺材料,他顶着风沙去镇上借;菇长出来没人收,他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县城,磨破嘴皮找销路;村民看到他赚了钱,纷纷跟着种,却又遭遇“供过于求”,菇价暴跌,有人甚至要拆菇棚。凌一农没有放弃,他带着村民建冷库、找电商,硬生生把“卖菇难”的困境破局。这段剧情没有“主角光环”,只有“实打实”的困难:缺钱、缺技术、缺销路,可正是这些“困难”,让“种菇成功”的喜悦更真实,也让“脱贫”的艰辛更触动人——它告诉我们,脱贫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靠一双双手“拼出来”的。
- 产业:从“单一”到“多元”的成长。随着剧情推进,闽宁镇的产业不再只有蘑菇,枸杞、葡萄酒、劳务输出渐渐发展起来。剧集没有用“跳跃式”的叙事展现“暴富”,而是聚焦于产业发展中的“细节”:种枸杞时,村民为了“要不要用有机肥”争执,最终选择“品质优先”;搞葡萄酒种植,有人担心“卖不出去”,扶贫干部带着样品去外地参展,一点点打开市场;组织劳务输出,马得福的妹妹马得宝,带着村里的年轻人去福建打工,从“流水线工人”慢慢成长为“技术骨干”。这些“细节”串联起闽宁镇的成长,也让“脱贫”从“解决温饱”变成“追求更好的生活”——它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越来越好”的起点。
人物:不是“扶贫符号”,是带着烟火气的“奋斗者”
《山海情》最打动人的,是它塑造的“接地气”的人物。剧中没有“完美的扶贫干部”,也没有“听话的村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缺点和执念,可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成为了“活生生”的人——他们会为了利益争执,会为了家人妥协,却在关键时刻,选择“一起往前奔”。
马得福:从“想离开”到“留下来”的村干部
马得福是全剧的“主线人物”,他的成长,是“扶贫一代”的缩影。一开始,他只是个想“通过考大学离开西海固”的年轻人,却因为“村支书儿子”的身份,被拉进了“移民搬迁”的工作中。最初的他,面对村民的抵触,会委屈、会想放弃,甚至在父亲马喊水的“逼迫”下,才硬着头皮继续干。
可随着接触的村民越来越多,看到李水花拖着病夫、带着女儿走了七天七夜搬到闽宁镇,看到老支书为了村里的事累到吐血,他慢慢明白了“村干部”的意义——不是“逃离贫困”,而是“带着大家一起摆脱贫困”。他开始主动找项目、跑政策,为了给村民争取补贴,在教育局门口蹲了一夜;为了种菇的销路,骑着自行车跑遍周边县城,腿都磨破了;甚至在女儿出生时,他还在外地“抢”菇棚的材料。
马得福的“伟大”,不在于他“无所不能”,而在于他“愿意放下个人前途,选择扛起责任”。他也有过犹豫:妻子想让他去城里工作,他动摇过;面对村民的不理解,他委屈过。可最后,他还是选择留在闽宁镇,看着曾经的“干沙滩”变成“金沙滩”,他说“我哪儿也不去了,这里就是我的家”——这句话,道尽了一个“扶贫人”的坚守与热爱。
李水花:从“命运的弃子”到“生活的强者”
李水花是剧中最让人心疼也最让人佩服的角色。她原本有机会和马得福一起考大学,却因为父亲的“彩礼”,被迫嫁给了好吃懒做的马永富。婚后的她,不仅要照顾丈夫,还要操持家务,可即便如此,她也没有“认命”——当马得福动员搬迁时,她背着丈夫偷偷签了字,带着病夫、抱着女儿,走了七天七夜,从西海固搬到了闽宁镇。
在闽宁镇,她的日子依然不好过:丈夫瘫痪在床,女儿要上学,家里的重担全压在她一个人身上。可她没有抱怨,而是跟着凌一农学种菇,每天天不亮就去菇棚,天黑了才回家,双手被药水泡得发白;菇卖不出去时,她没有放弃,而是跟着马得福一起找销路;后来,她又开了小卖部,慢慢把日子过了起来。
李水花的“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逼出来的”。她会在深夜里偷偷哭,会因为没钱给丈夫治病而自责,可第二天醒来,她还是会笑着对女儿说“咱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贫困不是“命运的终点”,只要不放弃,哪怕是“命运的弃子”,也能靠自己的双手,活成“生活的强者”。
凌一农:“接地气”的扶贫专家,把技术种进泥土里
凌一农是福建来的扶贫专家,他不像“传统专家”那样“高高在上”,而是一头扎进闽宁镇的泥土里,用“实干”赢得了村民的信任。他带着双孢菇技术来到村里,没有“指手画脚”,而是自己先搭起菇棚,手把手教村民种菇;村民担心赔钱,他拍着胸脯说“赔了算我的”;菇价暴跌时,他没有“拍屁股走人”,而是自掏腰包收购蘑菇,甚至为了帮村民找销路,差点被车撞。
凌一农的“可爱”,在于他的“接地气”:他会和村民一起蹲在地上吃饭,会用方言和村民聊天,会因为村民的菇长得好而像个孩子一样开心;他也有“脾气”,看到有人破坏菇棚,会气得骂人;看到村民不相信科学,会着急得跺脚。他不是“圣人”,却用自己的“真心”和“技术”,把“脱贫的种子”种进了闽宁镇的泥土里——当他离开时,村民们拉着他的手舍不得放,他说“我还会回来的”,这句话,不是“客套话”,而是一个扶贫干部对这片土地的牵挂。
主题:脱贫是“山海携手”的深情,是“永不放弃”的奋斗
《山海情》的核心,从来不是“展现贫困”,而是“展现脱贫的力量”。它用闽宁镇的变迁,告诉我们:脱贫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而是“山海携手”的深情;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永不放弃”的奋斗。
山海携手:跨越千里的“对口帮扶”
“闽宁协作”是《山海情》的重要背景,也是“脱贫”的关键力量。从福建来的扶贫干部、技术专家、企业家,带着资金、技术、理念,跨越千里来到宁夏,和当地干部群众一起,为脱贫而努力。凌一农带来双孢菇技术,帮村民打开致富路;福建企业家投资建葡萄酒庄,让村民有了稳定的收入;甚至福建的学校,还接收了闽宁镇的学生,让孩子们有了“走出大山”的机会。
这种“山海携手”,不是“单方面的帮助”,而是“双向的奔赴”:福建带来了“外力”,宁夏的干部群众则用“内力”接住了这份帮助——马得福等当地干部跑前跑后,协调资源;李水花等村民努力学习技术,勤劳肯干。正是这种“内外合力”,才让“干沙滩”变成了“金沙滩”。它告诉我们:脱贫不是“一个地区的事”,而是“全国一盘棋”的协作,是“你帮我、我努力”的共赢。
奋斗为本:脱贫的核心是“靠自己”
《山海情》没有把“脱贫”写成“靠政策、靠帮扶”的“福利”,而是反复强调“奋斗”的重要性。无论是马得福为了搬迁跑断腿,还是李水花为了种菇累弯腰,抑或是马得宝为了打工拼尽全力,他们的脱贫,都不是“等靠要”来的,而是“靠自己的双手干出来的”。
剧中有个细节:当双孢菇卖不出去时,有人抱怨“政府不管我们了”,马得福却反驳“政府能帮我们搭菇棚、教技术,可销路还得靠我们自己找”。这句话,道破了脱贫的本质:外部的帮扶是“助力”,但真正能让贫困地区“站起来、富起来”的,还是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想脱贫”的愿望,是“敢奋斗”的勇气,是“能坚持”的韧性。
乡愁与新生:在变迁中守住“根”
《山海情》没有回避“移民搬迁”中的“乡愁”——村民离开西海固时,会回头看一眼熟悉的土坯房;老支书马喊水,会把家乡的土装在瓶子里带在身边。可剧集更展现了“新生”的希望:闽宁镇的新房、孩子的笑声、连片的枸杞园,这些“新生”的景象,慢慢取代了“乡愁”,成为了村民新的“根”。
这种“乡愁与新生”的平衡,让“脱贫”更有温度。它告诉我们:脱贫不是“忘记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的记忆,走向更好的未来”;不是“抛弃故土”,而是“在新的土地上,重建更美好的家园”。当马得福的女儿在闽宁镇出生,当李水花的儿子考上大学,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代人的脱贫”,更是“一代人的新生”——贫困的“根”被拔掉了,希望的“根”却扎得更深了。
结语:《山海情》不只是一部剧,更是一份“精神礼物”
《山海情》播完后,很多观众说“看完想为扶贫做点什么”“觉得生活再难也有希望”。这部剧的力量,不在于它有多“精彩”,而在于它有多“真实”——它让我们看到了脱贫背后的艰辛,看到了普通人的坚守,看到了“山海携手”的深情。
它不是一部“一次性看完就忘”的剧,而是一份“精神礼物”:它告诉我们,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不放弃、肯奋斗”,就一定能看到希望;它告诉我们,“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更好生活”的起点;它更告诉我们,平凡人也能铸就伟大,黄土地上也能长出奇迹。
当我们再想起《山海情》,想起的不只是宁夏的风沙、福建的海风,更是马得福、李水花、凌一农们的笑容——那些在苦日子里熬出来的笑容,那些为了更好生活拼出来的笑容,才是这部剧最珍贵的“内核”,也是“脱贫精神”最生动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