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以本土之眼,观文体之流——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cac11a6d11244ba3aa6a1e7820c460a5.webp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权请声明)



在西学理论长期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当下,如何以本土立场重构古代小说的阐释体系,成为学界亟待破解的课题。谭帆教授领衔撰写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以下简称《文体史》),以近百万字的厚重篇幅与十年磨剑的学术坚守,给出了极具启示性的答案。这部入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的著作,跳出西学框架的桎梏,用中国自身的小说观念梳理文体流变,为古代小说研究开辟了新的路径。
《文体史》最鲜明的突破,在于对“小说”研究中西方中心主义的自觉反拨。谭帆敏锐指出,当前学界对“小说”“叙事”的认知,仍深陷20世纪西学改造的观念误区,这种偏狭直接导致了对传统小说文本的遮蔽。为此,该书确立了“以古释古”的核心立场,将文体内涵拆解为“文体观念”“文体形态”“叙述模式”“语体特性”四大维度,力求用中国古代的价值标准还原小说文体的本然面貌。这种立场并非文化保守主义的回溯,而是如复旦大学黄霖教授评价的那样,实现了“本土与当代的兼顾、历史与现实的贯通”,为处理中西学术关系提供了典范。
在研究框架的建构上,《文体史》展现出“经纬交织”的系统思维。全书六编的结构逻辑清晰:“总论”部分搭建理论基石,从小说的内涵界域、文体观念演变等宏观问题切入,尤其对古代小说“图文评”结合的独特文本形态进行了开创性探讨;第二至六编则以历史流变为经,以关键文体现象为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完整覆盖从先秦两汉到晚清民初的小说发展历程。这种结构既实现了对笔记体、传奇体、话本体、章回体四种基本体式的分梳,又通过《“小说家”的文本与文体》《传统小说文体的终结与转化》等重点章节,完成了对文体起源与转型的纵深挖掘,避免了同类著作“碎片化”解读的弊病。
对核心概念的厘清与文体价值的重估,彰显了该书的学术深度。针对“小说”概念的模糊性,谭帆团队通过史料钩沉提出,其内涵从先秦到明清经历了“小道—野史传说—表演伎艺—虚构叙事散文—通俗叙事文体统称”的历时演化,而这些内涵又同时处于共时态并存状态。这一界定打破了将“小说”等同于“虚构叙事”的西方认知,还原了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复杂属性。尤为值得关注的是,该书对笔记体小说的“破格”重视——打破以往研究偏重章回体的惯性,依据传统目录学分类大幅扩充其篇幅,这种安排不仅是对“叙事多元属性”的强调,更是对笔记体小说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真实地位的尊重与还原。
作为“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书系”三部曲的核心成果,《文体史》的价值不仅在于自身的学术突破,更在于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方法论启示。当然,作者亦坦诚指出研究的不足:对传奇体、话本体的探讨相对薄弱,对域外研究成果的吸纳不够充分。这种自省恰恰印证了著作的学术真诚。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这部耗时十年完成的著作,与《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文法术语考释》《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料系年辑录》共同构成了完整的研究体系,为古代小说文体研究搭建了从史料整理到理论阐释的坚实平台。
在古典文学研究呼唤“主体性”建构的今天,《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的价值早已超越一部专题史著作的范畴。它以扎实的史料功底与清醒的本土意识,证明了只有扎根自身文化土壤,才能真正把握中国古代小说的精神内核与文体规律。这部著作不仅是对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的系统梳理,更是对学术研究本土立场的坚定守护——而这种守护,正是推动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走向深化的核心动力。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427.html

分享给朋友:

“以本土之眼,观文体之流——评谭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 的相关文章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地域散文”,而是在北疆草原的风与雪、羊与草之间,写下的一首生活短诗。当她跟着家人在阿勒泰的戈壁与草原间迁徙,跟着羊群追逐季节,用双手应对冬牧场的严寒、夏牧场的忙碌,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擀毡、煮奶、赶羊、修补屋顶,都在她笔下长出了温度,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喧...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于显微痕迹处剖开家庭肌理——评九滴水《秘密》

在国内悬疑推理创作领域,九滴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专业派”符号。作为深耕刑事科学痕迹检验领域多年的专家,他笔下的故事从不止于“猜凶手”的浅层刺激,而是总能以法医、痕检的专业视角为刃,剖开案件背后缠绕的人性褶皱与社会肌理。从《尸案调查科》系列构建的“技术破案”宇宙,到《迷心罪》对人性幽暗的深挖,他的每...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重审人类文明的“成与困”——评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当历史书写常困于王朝更迭、战争兴衰的线性叙事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却跳出了“人类中心主义”的视角,以横跨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到科技革命的宏大维度,将人类从“非洲草原的弱小猿类”到“地球主宰者”的历程,拆解成一部充满颠覆性思考的文明史诗。这本书没有堆砌枯燥的史料,而是以“为什么人类能崛起?”...

《尘埃落定》:雪域高原上,一个傻子见证的时代坍塌

《尘埃落定》:雪域高原上,一个傻子见证的时代坍塌

阿来的《尘埃落定》,从不是简单的藏地传奇,而是一部用“傻子”的眼睛,剖开土司制度最后辉煌与腐朽的史诗。它以川藏交界处的麦其土司家族为切口,将权力的游戏、欲望的燃烧、命运的无常,揉进雪域高原的风雪与阳光里,读来既有青稞酒的醇厚,又有雪山融水的凛冽——当最后一粒尘埃落地,一个时代也跟着碎成了历史的回声。...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