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书评 > 正文内容

从原著到荧幕:巧姐被卖妓院情节的真假之辨

IMG_24643.webp

在《红楼梦》的诸多改编版本中,八七版电视剧里巧姐被卖入妓院,后由刘姥姥倾家荡产救出的情节,赚足了观众的眼泪,也引发了广泛争议。这一情节究竟是编剧基于原著的合理演绎,还是凭空编造的“无米之炊”?要解开这个谜题,需回溯原著,从字里行间的伏笔与时代背景中找寻真相。 从原著线索来看,巧姐被卖入妓院的情节缺乏支撑。前八十回里,巧姐大多以孩童形象出现,曹雪芹虽未直接点明其结局,但在第五回的判词和《留余庆》曲中埋下了线索。判词“势败休云贵,家亡莫论亲。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以及《留余庆》中“劝人生,济困扶穷,休似俺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只是暗示了贾府败落后,巧姐被狠舅奸兄算计,因王熙凤接济刘姥姥的善举而得刘姥姥搭救。然而,这里并未提及“卖入妓院”。 有人或许会将甄士隐解读《好了歌》中的“择膏梁,谁承望流落到烟花巷”与巧姐联系起来,可此句更像是对史湘云命运的影射。结合书中史湘云的性格与经历,冯家败落后,她流落烟花巷卖艺求生更为合理,与当时尚年幼的巧姐关联不大。 从现实逻辑分析,将巧姐卖入妓院的说法也站不住脚。在封建社会,像贾家这样的勋贵家族,即便获罪抄家,只要皇帝未对族人降罪,其安全还是有一定保障的。巧姐作为无罪之人,拥有自由身,背后又有着复杂的权贵关系网。妓院作为非法经营的场所,本就忌惮招惹官家背景之人,更何况是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女孩。养几年后,一旦巧姐背后的关系找上门,妓院便会面临灭顶之灾 ,所以正常情况下,没人敢轻易将巧姐卖入妓院。 反观八七版《红楼梦》添加这一情节的动机,更多是为了强化戏剧冲突,塑造刘姥姥知恩图报的高大形象。这一改编确实在情感渲染上极为成功,刘姥姥为救巧姐千里奔波、散尽家财的情节,让无数观众为之动容,也加深了观众对人性善恶、世态炎凉的体悟。但从忠于原著的角度看,这样的改编偏离了曹雪芹预设的情节轨道。 那么,原著中巧姐在贾府抄家后的命运究竟如何?根据前八十回的伏笔,贾芸求职时被王熙凤截胡,安排贾芹获得差事,这就为贾芹日后对巧姐恩将仇报埋下隐患。贾珍曾提及贾芹在铁槛寺吃喝嫖赌,其品行可见一斑,极有可能成为“奸兄”。贾府抄家后,巧姐前往铁槛寺寻求庇护,却被贾芹勒索,无奈之下投奔舅舅王仁。王仁与贾芸的舅舅卜世仁一样,心狠无情,拒绝帮助巧姐。走投无路之际,巧姐巧遇赶来的刘姥姥,被其仗义收养,应了“逢凶化吉”的预言。 八七版《红楼梦》中巧姐被卖入妓院的情节虽精彩动人,却并非原著所有,属于编剧的大胆二次创作。这种改编在影视化的艺术呈现上有其独特价值,却也容易让观众对原著情节产生误解。阅读《红楼梦》时,我们应拨开改编的迷雾,依据原著伏笔去探寻人物命运的本真走向 ,感受曹雪芹笔下原汁原味的“红楼一梦”。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404.html

分享给朋友:

“从原著到荧幕:巧姐被卖妓院情节的真假之辨” 的相关文章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绿灯下的幻梦:《了不起的盖茨比》里的美国梦挽歌

菲茨杰拉德从不是在写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他用爵士时代的香槟泡沫、长岛别墅的霓虹灯火,还有盖茨比那盏对岸的绿灯,为“美国梦”写了一首最华丽也最悲凉的挽歌——让我们在纸醉金迷里,看清梦想与现实的残酷鸿沟。 盖茨比的“了不起”,从不是他的财富,而是他在污浊时代里的“天真”。他靠走私酒精发家,却把财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撒旦探戈》:在绝望泥沼中奏响的荒诞与救赎之歌

“那是一个充满绝望的地方,可奇怪的是,竟也有某种奇异的希望在角落里暗自涌动。”《撒旦探戈》便诞生于这样矛盾又混沌的土壤,当你翻开书页,就如同踏入那个被雨水浸泡、满是泥泞的小村庄,跟随着村民们荒诞又悲凉的生活轨迹,开启一场对人性、社会与希望的深度探寻。 独特结构,奏响命运探戈旋律 《撒旦探戈》...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在苦难里扎根的生命——《活着》书评

余华的《活着》从来不是一本贩卖苦难的书,而是一首写给生命本身的赞歌。它以最朴素的语言,讲了最沉重的故事:福贵从家底殷实的地主少爷,跌落到一贫如洗的境地,亲手送走父亲、母亲、妻子、儿子、女儿、女婿,最后只剩一头老牛作伴。翻开书页时,你会觉得福贵的人生像一场不断向下坠落的梦,可合上书才发现,这场“梦”里...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在荒野褶皱里,打捞生活的星光——《阿勒泰的角落》书评

李娟的《阿勒泰的角落》从不是一本单纯的“地域散文”,而是在北疆草原的风与雪、羊与草之间,写下的一首生活短诗。当她跟着家人在阿勒泰的戈壁与草原间迁徙,跟着羊群追逐季节,用双手应对冬牧场的严寒、夏牧场的忙碌,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擀毡、煮奶、赶羊、修补屋顶,都在她笔下长出了温度,让我们看见:在远离城市喧...

在自我囚笼里,撕开人性的褶皱——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在自我囚笼里,撕开人性的褶皱——评陀思妥耶夫斯基《地下室手记》

当文学作品热衷于塑造“理性英雄”“理想主义者”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在《地下室手记》里,将笔锋对准了一个“反英雄”的灵魂——地下室人。这个蜷缩在圣彼得堡地下室里的无名叙事者,没有崇高的理想,没有光鲜的身份,甚至连基本的“理性”都在自我拉扯中支离破碎,却用最尖锐的自白,撕开了人性深处“理性与欲望”“自尊...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在镣铐的缝隙里,看见人性的微光——评陀思妥耶夫斯基《死屋手记》

当“监狱文学”常被贴上“苦难控诉”或“暴力猎奇”的标签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死屋手记》中却走出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这部基于他四年流放苦役经历写成的作品,没有刻意渲染刑罚的残酷,也没有沉溺于受害者的悲情,而是以近乎“旁观者”的冷静与“共情者”的细腻,将西伯利亚流放地的“死屋”图景铺展成书——这里有镣铐...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