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陈寅恪: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与担当

IMG_24305.webp

在20世纪的中国,战火纷飞,山河破碎,一位学术巨擘在风雨飘摇中,以笔为剑,捍卫着民族的文化尊严,他就是陈寅恪。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岌岌可危,紧接着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陈寅恪不再仅仅局限于书斋之中,他联合吴宓、叶崇智、俞平伯等一众学者,向当局请愿并公开致电,言辞激烈地痛斥投降主义,坚定地请求政府坚决抵抗。在那封刊登于1932年3月5日北平《世界日报》,名为“陈寅恪吴宓等电国府,质问对日方针”的电文中,他将英勇抗敌的十九路军比作岳飞,把悲观论者和投降派比作秦桧,义正言辞地要求政府速作决断,给国民一个明确交待 。同期,作为清华大学教职员公会一员,陈寅恪还参与捐薪,为十九路军的伤兵救护工作贡献力量。他与同时代的知识分子们,以各自的方式表达着对日寇侵华的愤恨,忧思着国家民族的未来。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北平迅速沦陷。陈寅恪的父亲,国学大家陈三立,坚决拒绝与日本人合作,最终绝食五日,忧愤而死。料理完父亲的丧事,陈寅恪毅然随校南迁。此时的他,不仅承受着丧父之痛,还面临着右眼视网膜脱落的困境。但他不顾医生的劝阻,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和复明的希望,只为尽快离开沦陷区。在颠沛流离的途中,他的藏书遭遇不幸。寄往长沙的藏书,到达后便悉数毁于战火;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在绕道昆明的路上也大量被盗。在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艰难情况下,陈寅恪凭借着惊人的记忆力和顽强的毅力,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

后来,陈寅恪前往香港,出任香港大学客座教授兼中文系主任。香港物价高昂,生活极为不易,他连私立幼儿园的学费都难以支付,一家人生活拮据。1941年12月8日,日军轰炸九龙启德机场,随后九龙、香港相继陷落。日军占领期间,粮食奇缺,社会秩序大乱。陈寅恪一家也未能幸免,不仅要忍受饥饿,还时常面临日军的骚扰威胁。有一次,日军某部看中了他们居住楼房的地理位置及旁边的空地,勒令全楼居民限时搬空用以驻军。陈寅恪不顾个人安危,凭借自己精通日语的能力,与房东及几位年长者出面和日军交涉,要求缓迁几日。

更令人发指的是,日军的暴行无处不在。戒严期间的一天深夜,附近一户人家的五个女儿全部遭到日军强暴。陈寅恪的长女当时刚上初中,为了保护她,母亲立刻将她头发削剪成男童发式,穿上父亲为赴英伦所缝制的衬衫,装扮成男孩子,由父亲送走暂避。步行途中,每经过日军关卡,父女二人都胆战心惊,稍有不慎就可能遭遇危险。

随着日军占领时间的延长,食物愈发紧缺。在这艰难时刻,有人雪中送炭,陈乐素先生扮成携子回乡的难民,冒着生命危险,绕路把米送到陈寅恪家;冼玉清教授派人送来可通行使用的港币,虽然陈寅恪夫妇谢而未收,但这份情谊他们始终铭记于心 。然而,也有人心怀不轨。2月中旬旧历年底,有人送来整袋面粉,来路不明,陈寅恪夫妇坚决不肯接受。春节过后不久,一位自称是陈寅恪旧日学生的中年男子来访,实则是奉命请他到沦陷区广州或上海、北平任教。之后又多次来人,陈寅恪只能卧床称病拒绝。原来,日本方面和汪伪组织对他威逼利诱,汪精卫的夫人陈璧君派人劝降,许诺荣华富贵;北平的伪“北京大学”以伪币千元月薪诱招;香港日本总督及汉奸甚至想用军票二十万(港币四十万),托他办东亚文化协会及审查教科书等。但陈寅恪始终坚守底线,不为所动,他铭记着父亲的死,牢记国仇家恨,坚决不做日本人的鹰犬。

1942年,在朱家骅的秘密营救下,陈寅恪一家乔装打扮,躲过日军监视,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混进一艘运粮的小商船,逃离香港。在船上,陈寅恪感慨万千,写诗叹道:“万国兵戈一叶舟,故丘归死不夷犹。袖间缩手嗟空老,纸上刳肝或少留。此日中原真一发,当时遗恨已千秋。读书久识人生苦,未待崩离早白头。”

离开香港后,陈寅恪一家辗转多地,最终于1943年冬抵达成都,暂时任教于成都燕大。在成都燕大,他克服身体和生活上的困难,继续讲授“唐史”“元白刘诗课”和“晋至唐史专题研究” 。他的课堂不仅吸引了众多学生,连燕大和其他大学的教师,如金陵大学国文系主任高文、讲师程千帆等,也几乎每节课都来听讲并详细做笔记。在此期间,他还完成了11篇重要论文,其中有关元白诗的9篇,后来收入《元白诗笺证稿》,成为他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完成了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 。然而,长期的劳累和艰苦的生活条件,让他的身体每况愈下。就在这一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左眼也看不清了。尽管在成都做了眼科手术,但手术并未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邀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可数月奔波后,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陈寅恪在抗战时期的经历,是一个学者在国家危亡时刻的抗争与坚守。他以学术为志业,在战火纷飞、生活困窘、身体患病的艰难处境下,始终保持着“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用自己的方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他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守信念,勇毅前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254.html

分享给朋友:

“陈寅恪:抗战烽火中的坚守与担当” 的相关文章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皇太极的深情与羁绊:对海兰珠的炽恋与孝庄的相携

在清代初期的历史帷幕中,皇太极的情感世界始终绕不开两个名字 —— 海兰珠与孝庄。这对来自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的姐妹,以截然不同的姿态走进后金大汗(后为清太宗)的生命:海兰珠以一场炽热到燃烧生命的爱恋,成为皇太极心中 “唯一的白月光”;孝庄则以智慧与隐忍,成为他政治生涯的 “理性伙伴”,更在他身后撑起大清...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河西走廊历史脉络:从丝路枢纽到文明熔炉

河西走廊历史脉络:从丝路枢纽到文明熔炉

一、史前文明与早期族群(约公元前 3000 年 - 公元前 2 世纪)河西走廊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交汇处,早在新石器时代便有人类活动痕迹。玉门火烧沟遗址(约公元前 1600 - 前 1400 年)出土的青铜器物、彩陶与农耕工具,证明此处已形成农牧结合的早期文明。先秦时期,走廊为游牧民族聚...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从台湾革命先驱到历史叛徒的复杂人生轨迹

蔡孝乾(1908年—1982年10月),原名蔡乾,出生于中国台湾省彰化县花坛乡一个普通农家,其人生横跨20世纪上半叶中国革命与台湾历史的关键时期——既是参与长征的唯一台湾籍共产党人、中共台湾地下党的重要领导者,却也因后期叛变投敌,成为摧毁台湾地下党组织的“历史罪人”,其经历折射出个人选择与时代洪流交...

唐玄宗李隆基:盛极而衰的“盛唐操盘手”

唐玄宗李隆基:盛极而衰的“盛唐操盘手”

唐玄宗李隆基(公元685年—公元762年),是中国历史上极具戏剧性的帝王。他以少年英气铲除韦后、太平公主势力,终结武周以来的宫廷内乱,开创了“开元盛世”——这一中国封建时代的巅峰局面;却又在晚年沉迷享乐、用人失察,亲手引发“安史之乱”,让大唐从巅峰跌落深渊。他的一生,是“盛世”与“乱世”的分界,是“...

朱熹:理学巨擘的思想丰碑与历史争议

朱熹:理学巨擘的思想丰碑与历史争议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朱熹是无法绕开的关键人物。他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构建起庞大而精密的“程朱理学”体系,影响中国社会数百年;他的著作如《四书章句集注》,长期成为科举取士的标准,深刻塑造了传统士人的价值观与行为准则。然而,这位“朱子”的一生与思想,又始终伴随着赞誉与争议,是解读中国传统思想演进的重要...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