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程颐: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与思想巨擘

image_1761176359308.jpg

程颐(1033年—1107年),作为北宋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以深邃的哲学思辨、系统的教育理念与深远的学术影响,成为理学体系的核心创立者之一。他的思想不仅塑造了宋明儒学的发展轨迹,更对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架构与文化心理产生了千年回响。

一、生平:在仕与学的交织中坚守道统

程颐字正叔,世称“伊川先生”,其人生轨迹始终围绕“治学”与“行道”两大主线,既历经朝堂的起伏,也坚守讲台的深耕。

1. 早年治学:拜师问道,奠定根基

程颐出身于洛阳官宦世家,家族世代秉持儒学传统,父亲程珦曾任黄陂县尉、兴国军知军等职,良好的家学氛围让他自幼浸润于经典之中。十四五岁时,他与兄长程颢一同拜入理学先驱周敦颐门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与“孔颜之乐”思想,为兄弟二人打开了哲学思辨的大门——这一经历不仅让程颐确立了“以理释儒”的学术方向,更奠定了他一生追求“内圣外王”的精神底色。

十八岁时,年轻的程颐已展现出强烈的经世抱负,他直接上书宋仁宗,痛陈时弊,提出“任贤、黜奸、纳谏、薄赋”等治国主张,虽因资历尚浅未获召见,却显露出超越同龄人的政治远见。此后,他专注于儒学典籍的钻研,尤其在《周易》《论语》《孟子》等经典的解读上深耕,为后续构建理学体系积累了扎实的学术储备。

2. 中年讲学:以教传道,桃李满天下

嘉祐元年(1056年),程颐因学识出众被太学主管胡瑗赏识,授予“学职”,负责教授太学生。在太学期间,他打破传统经学“重训诂、轻义理”的局限,以“穷理”为核心解读经典,引导学生从“文本”走向“心性”,其授课风格严谨而深刻,很快吸引了大批追随者。

嘉祐四年(1059年),程颐参加廷试落第后,并未执着于科举仕途,而是选择“退而讲学”——他先后在洛阳、涪州等地开设书院,主张“教育为王道之本”,不分出身、不分贫富,只要有志于学便接纳为徒。他的学生中,既有谢良佐、吕大临、杨时、游酢等后来成为理学中坚的“程门四先生”,也有朱光庭、卢焞等推动洛学传播的重要学者。其中“程门立雪”的典故(杨时、游酢为求见程颐,冒雪侍立门外,待其睡醒),不仅成为尊师重道的典范,更彰显了程颐讲学的吸引力与影响力。

3. 晚年宦海:党争起伏,坚守学术气节

宋哲宗即位后,司马光、吕公著等旧臣掌权,程颐因学识与声望被举荐为“崇政殿侍讲”,负责为皇帝讲授儒学经典。他上任后直言敢谏,主张以“天理”规范君主行为,甚至在讲学时批评哲宗“玩物丧志”,虽获哲宗一时敬重,却也因过于刚直得罪了朝中权贵。

当时朝堂上,以程颐为代表的“洛党”(推崇洛学)与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党”(侧重文学与实务)因学术理念与政治主张分歧,爆发了“洛蜀党争”。程颐主张“以理治国”,强调道德教化优先;苏轼则主张“务实致用”,反对过度强调抽象义理,两派争论激烈,最终程颐被弹劾“迂阔近名”,罢去侍讲之职,外放涪州(今重庆涪陵)。

在涪州期间,程颐并未因贬谪而消沉,反而在当地“钩深堂”潜心著述,完成了其最重要的哲学著作《周易程氏传》(又称《伊川易传》)。这部著作以“义理解易”为核心,将《周易》的宇宙观与儒家伦理结合,首次系统构建了“理—气—物—人”的哲学逻辑链条,成为理学的标志性典籍。

宋徽宗即位后,程颐曾短暂恢复官职,但崇宁元年(1102年),蔡京等新党掌权,将程颐列为“元祐奸党”,下令焚毁其著作、禁止其讲学。即便如此,程颐的门人仍冒着风险保存其文稿与讲学记录,让洛学得以延续。大观元年(1107年),程颐病逝于洛阳伊川,享年75岁,临终前仍在为学生讲解《论语》,真正践行了“朝闻道,夕死可矣”的儒者精神。

二、思想主张:构建理学的核心理论体系

程颐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学的创造性发展,他以“理”为核心,融合宇宙观、伦理观、修养观,形成了逻辑严密的哲学体系,为宋明理学奠定了理论基础。

1. 哲学思想:“理”为宇宙与道德的终极本源

程颐首次将“理”(又称“天理”)提升为哲学的最高范畴,主张“理是实理,天下万物皆有其理”,打破了传统儒学侧重伦理、轻宇宙观的局限。


- **“理”的本质**:程颐认为,“理”是超越时空的绝对精神实体,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根源与运行的法则——“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此理”。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理”的“外化”,即“理一分殊”:“理”是统一的终极本体,而具体的事物(如日月、草木、君臣、父子)则是“理”的不同表现形式,如同“月映万川”,一轮明月映照在不同的江河中,虽形态各异,本源却同为一月。

- **“格物致知”的认识论**:为了让人认识“天理”,程颐提出“格物致知”的方法论。这里的“格物”并非“研究客观事物”,而是“穷究事物之理”,且重点在“道德之理”——他认为,人要通过观察日常事物(如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推究其中蕴含的“天理”,进而达到对终极“理”的认识。他强调“格物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又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自有贯通处”,即“穷理”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过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顿悟。

- **“体用一源”的辩证思维**:程颐提出“体用一源,显微无间”,其中“体”指“理”(本体),“用”指“事”(现象);“显”指可见的事物与行为,“微”指隐微的“理”。他认为,“理”与“事”并非割裂的——“理”是“事”的本质,“事”是“理”的表现,如“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这一行为(用)的背后,正是“君臣之理”(体)的体现。这种思维既避免了玄学“重体轻用”的空疏,也批判了功利主义“重用以弃体”的短视,让儒学兼具了形而上学的深度与现实实践的指导意义。

2. 公私义利观:“存公去私”的道德准则

程颐将“义利之辨”推向极致,主张“义”是“天理”的体现,“利”是“人欲”的产物,二者本质对立。

- **“公”即天理,“私”即人欲**:他认为,“仁”是儒家伦理的核心,而“仁”的本质是“公”——“公则仁,私则不仁”。例如,君主以天下为念、官员以百姓为念,便是“公”(符合天理);若君主贪图享乐、官员谋取私利,便是“私”(违背天理)。他直言“天下之害,莫大于私”,认为社会混乱的根源在于“人欲横流”,因此必须“克己复礼”,通过克制私欲来回归天理。

- **义利的辩证统一**:程颐并非完全否定“利”,而是强调“利”必须服从“义”——若“利”是从“义”出发(如为赡养父母而谋生、为救济百姓而兴利),则这种“利”符合天理,可称为“义中之利”;若“利”违背“义”(如损人利己、贪赃枉法),则是“私欲之利”,必须摒弃。这种观点既坚守了儒家“重义轻利”的传统,又为合理的物质追求留下了空间,避免了道德绝对主义的极端。

3. 人性修养观:“变化气质”以达“仁”的境界

程颐结合“理”与“气”的概念,提出了系统的人性修养理论,解决了“人为何要修养”“如何修养”的核心问题。

- **“性即理”与“气质之性”**:他认为,人的本质(“性”)是“理”的体现,因此“性本善”——“性即理也,理则自尧舜至于涂人,一也”,即无论圣人还是普通人,其本性(天理)都是相同的。但人出生时会禀受“气”(物质材料),“气”有清浊之分:禀受“清气”者,本性易显,成为“贤人”;禀受“浊气”者,本性被遮蔽,成为“愚人”。这种“气质之性”的差异,正是人需要修养的原因。

- **修养路径:“存天理,灭人欲”**:程颐提出,修养的核心是“存天理,灭人欲”——这里的“灭人欲”并非否定所有欲望,而是指克制“超出天理范围的私欲”(如贪婪、嫉妒、奢靡)。具体路径有三:

  1. **致知**:通过“格物”穷究天理,明确道德准则,避免因“无知”而陷入私欲;

  2. **主敬**:保持内心的敬畏与专注,不被外界诱惑干扰,做到“心不放肆,心不放逸”;

  3. **力行**:将“知”转化为“行”,在日常行为中践行天理(如孝亲、敬长、守信),即“知之深则行之必至”。

- **修养的终极目标:“仁”**:程颐认为,“仁”是天理的最高体现,是修养的终极境界——“仁是理,是爱”,既包含对他人的关爱(爱人),也包含对天理的敬畏(循理)。达到“仁”的境界,便是“圣人”,此时“人心纯乎天理,私欲尽去”,能自然地“从心所欲不逾矩”。

三、教育理念:以“育人为本”的儒学教育体系

程颐不仅是思想家,更是杰出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以“培养符合天理的儒者”为目标,强调德育优先、因材施教,对中国传统教育影响深远。

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明人伦,成圣贤”

程颐认为,教育不是为了科举做官(“取科第”),而是为了“明人伦”——即让学生明白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之间的伦理准则,进而“变化气质”,最终成为“圣贤”。他在讲学中常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明确将“仁”作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主张通过教育让学生“内修心性,外合天理”,成为兼具道德修养与社会责任感的儒者。

2. 教育内容:以儒学经典为核心,重义理轻训诂

程颐主张教育应以“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与“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为核心教材,但反对汉代以来“章句训诂”的治学方式,强调“以义理解经”——即引导学生透过文字,理解经典背后的“天理”与“圣人之意”。

例如,他解读《论语》“学而时习之”时,并非简单解释“学习后要复习”,而是指出“习”不仅是“复习知识”,更是“践行所学之理”,如学“孝”后便去践行孝亲之行,学“义”后便去坚守道义,只有“知行合一”,才算真正的“学而时习之”。这种教育内容既保证了儒学传统的传承,又赋予经典以现实生命力。

3.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与循序渐进

程颐根据学生的资质与基础,采取“因材施教”的方法:对资质聪颖的学生(如杨时),他会深入讲解“天理”“心性”等抽象问题;对基础薄弱的学生,他则从日常伦理(如孝亲、敬长)入手,引导其逐步理解“天理”。他曾说:“圣人之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体现了“有教无类”的平等教育思想。

同时,他强调教育要“循序渐进”,反对“躐等而求”(急于求成)。他认为,学习如同“登山”:“学者须从下学上达,循序渐进,为治己为学之要”,即先学习基础的伦理规范与经典文本,再逐步深入到“穷理”“养心”的层面,最终达到“贯通天理”的境界。这种方法既符合认知规律,也避免了学生因“好高骛远”而陷入空疏。

四、学术著作与历史影响

程颐的著作与思想,不仅塑造了宋明理学的发展方向,更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精神资源之一。

1. 核心著作:理学的经典文本

程颐的著作以《周易程氏传》为核心,此外还包括《二程文集·伊川文集》《经说》《程氏遗书》(由门人记录的讲学语录)等,其中:

- 《周易程氏传》:是程颐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全书共4卷,以“义理”解读《周易》六十四卦,将《周易》的“阴阳”“太极”等概念与“天理”结合,构建了“宇宙—伦理”一体化的哲学体系,成为后世理学学者必读的经典。

- 《程氏遗书》:由杨时、吕大临等门人整理,收录了程颐的讲学语录、书信与问答,内容涵盖哲学、伦理、教育、政治等领域,语言通俗却思想深刻,是研究程颐思想的重要史料,与程颢的语录合编为《二程遗书》,后被朱熹收入《四书章句集注》的附录,影响深远。

2. 历史影响:从洛学到程朱理学,再到官方哲学

- **对宋明理学的奠基作用**:程颐与程颢创立的“洛学”,是理学的第一个成熟学派。南宋时期,朱熹继承并发展了程颐的思想,将“理”与“气”的关系进一步细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论,形成了“程朱理学”。此后,陆九渊、王阳明的“陆王心学”虽与程朱理学存在分歧,但仍以“理”“心”为核心概念,本质上是对程颐理学体系的发展与修正——可以说,程颐的思想是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石”。

- **对中国传统社会的影响**:从元代开始,程朱理学被列为科举考试的官方教材;明清时期,“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其“三纲五常”(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准则,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道德规范,深刻影响了社会结构、家庭伦理与个人行为模式。

- **对东亚文化的影响**:程颐的思想通过科举制度与文化交流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东亚国家,成为这些国家传统儒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朝鲜李朝的“性理学”以程朱理学为核心,日本江户时代的“朱子学”成为幕府的官方思想,对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

3. 后世评价:学界对程颐的多元认知

- 南宋学者胡安国评价:“道学之传,自周敦颐始,至程颐而始明”,肯定了程颐在理学传承中的核心地位。

- 清代学者黄百家在《宋元学案》中指出,程颐的思想“穷极性命之根柢,发挥义理之精微”,是对儒学的“集大成式发展”。

- 现代学者邓广铭认为,二程(尤其是程颐)“把儒家学说从伦理道德的层面,提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让儒学具备了与佛、道两家抗衡的形而上学体系,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整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当然,程颐的思想也存在局限性——其“存天理,灭人欲”的主张被后世统治者过度解读,成为压制人性、束缚思想的工具;其“重义轻利”的观点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程颐作为理学的奠基者,其思想对中国传统哲学、教育与伦理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96.html

分享给朋友:

“程颐: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与思想巨擘” 的相关文章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陈宣帝陈顼:承危局而兴邦,陷北伐而留憾的南朝英主

陈宣帝陈顼:承危局而兴邦,陷北伐而留憾的南朝英主

在南朝陈的短暂历史中,陈宣帝陈顼(xū)是一位承前启后却充满争议的君主。他接过兄长陈文帝留下的动荡基业,对内稳定政局、恢复民生,让陈朝国力一度达到顶峰;对外发动“太建北伐”,收复淮南失地,却因战略失误与兵力损耗,最终未能扭转南北朝对峙格局。他的统治,既是陈朝的“中兴之光”,也为后来陈后主的亡国埋下了...

薛涛:大唐芙蓉笺上的才情风骨

薛涛:大唐芙蓉笺上的才情风骨

在唐代女诗人中,薛涛是一个无法被忽略的名字。她以“女校书”之名震动蜀地,用“薛涛笺”惊艳千年文坛,更在男权主导的时代里,以诗为刃、以情为魂,在宦海浮沉与情爱纠葛中活出了独属于自己的风骨。她的一生,是大唐繁华与落寞的缩影,更是女性在封建桎梏中追寻自我价值的传奇。一、长安才女入蜀地:从官宦之女到孤女飘零...

重识陈独秀:思想先驱的多面审视

重识陈独秀:思想先驱的多面审视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陈独秀宛如一座难以绕开的巍峨高峰,其思想与行动深刻地镌刻于时代进程之中,对他的剖析与评判,始终是历史研究与思想探讨领域的核心议题。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的精神旗手。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犹如在黑暗死寂的旧中国思想夜空,燃起了第一束...

八路军一一五师与38军历史脉络及关联深度解析

八路军一一五师与38军历史脉络及关联深度解析

八路军一一五师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三大主力师之一,为民族独立立下赫赫战功;38军则是解放战争至新中国成立后极具传奇色彩的王牌部队,二者在历史传承上一脉相承,共同书写了中国人民军队的辉煌篇章。一、八路军一一五师:抗日烽火中的“先锋劲旅”(一)编制组建与核心配置1937年8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合作抗日...

碧海铸忠魂——记用生命守护机密的董健民烈士

碧海铸忠魂——记用生命守护机密的董健民烈士

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壮阔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女性革命者:她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持枪冲锋,却在平静的海面书写了最壮烈的忠诚;她没有留下长篇的革命宣言,却用一家三口纵身入海的决绝,将“对党忠诚”刻进了渤海的波涛里。她,就是年仅23岁便为守护党的机密牺牲的董健民烈士。董健民的革命初心,萌芽于山河破碎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