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正文内容

钱学森:以赤子之心铸大国重器

u=938425541,1008478917&fm=253&fmt=auto&app=138&f=JPEG.jpg

当 1955 年秋的 “克利夫兰总统号” 邮轮缓缓驶入香港海域,甲板上那个手握泛黄科研笔记的身影,正为积贫积弱的新中国,载回一束照亮国防科技未来的光。钱学森 —— 这位被美国海军次长称为 “一个人抵得上五个师” 的科学家,用一生的选择与坚守,诠释了何为 “赤子之心”,何为 “大国脊梁”,在中华大地上筑起了 “两弹一星” 的巍峨丰碑。

归国:跨越山海的赤子抉择
1935 年,24 岁的钱学森远赴美国求学,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加州理工学院的实验室里,他凭借过人天赋在航空动力学领域崭露头角:与导师冯・卡门共同提出 “卡门 - 钱学森公式”,开创工程控制论新学科,36 岁便成为加州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彼时的他,住着带花园的洋房,手握优渥的科研经费,站在世界航空科技的前沿。可当 1949 年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来,他在日记里写下:“我是中国人,我的根在中国,我要回去为祖国服务。”
这份归心,却遭遇了美国当局的重重阻挠。移民局吊销他的安全许可证,FBI 特工频繁上门盘问,他被软禁在洛杉矶郊外的别墅中,连信件都要经过严格审查。即便如此,他仍悄悄收集整理了 800 多页航天领域的关键资料,藏在行李箱的夹层里;在写给毛主席的信中,他字斟句酌,既表达归国的迫切,更附上对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初步构想。五年的抗争里,他拒绝参与美国任何军事科研项目,用 “不合作” 的沉默坚守底线,最终在中美政府的谈判中,以释放 11 名美国飞行员为条件,换回了踏上故土的机会。当邮轮驶入中国领海,他取出早已准备好的五星红旗,贴在船舱窗户上 —— 这面旗帜,恰是他跨越山海、不惧威逼利诱的初心见证。
铸器:撑起大国安全的脊梁
回国后的钱学森,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科研困境:没有先进的实验室,没有完备的资料档案,甚至连计算都要靠算盘与手摇计算机。但他毫无怨言,一头扎进了茫茫戈壁与简陋的办公室。1956 年,他牵头成立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院 —— 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亲手绘制中国导弹事业的第一张蓝图。为了让团队尽快掌握核心技术,他白天给科研人员讲课,从基础理论到工程实践逐一拆解;夜晚则伏案修改设计方案,常常忙到凌晨,台灯下的手稿堆满了整个书架。
1960 年 11 月 5 日,中国第一枚近程地地导弹 “东风一号” 发射成功,当导弹精准命中目标的消息传来,钱学森在发射场激动得热泪盈眶 —— 这枚 “争气弹”,打破了西方国家 “中国十年内造不出导弹” 的预言。此后,他又带领团队向更高难度迈进:1964 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 年,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圆满成功;1970 年,“东方红一号” 卫星升入太空,奏响《东方红》的旋律。在 “两弹一星” 的研制过程中,他不仅是技术领导者,更是战略规划者:提出 “系统工程” 理论,将分散的科研力量整合为高效的协作体系;坚持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带领团队攻克了数以千计的技术难关,从导弹的燃料配方到卫星的轨道计算,每一个环节都凝结着他的智慧与心血。正如他所说:“外国人能搞的,难道中国人不能搞?” 这份底气,不是狂妄,而是对国家使命的担当,对科学真理的自信。
传薪:超越时代的精神遗产
钱学森的伟大,不止于 “造重器”,更在于 “育新人” 与 “传精神”。1958 年,他牵头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力学系,亲自编写教材、讲授课程,主张 “培养会动脑筋、有科学见解的人”。他鼓励学生 “敢于质疑权威,敢于开拓新领域”,许多他当年的弟子,后来都成为中国航天、力学领域的领军人物。即便到了晚年,他仍心系国家科技发展,多次向中央提出关于教育改革、科技创新的建议,其中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 的 “钱学森之问”,至今仍在叩击着中国教育的深层思考。
更珍贵的是他一生淡泊名利的品格。国家为表彰他的贡献,多次提出为他改善住房、配备专车,都被他婉拒;他将获得的奖金大多捐给科研机构或贫困学生,自己却始终过着简朴的生活。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这份 “不爱钱” 的清醒,与 “深爱国” 的赤诚,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一体两面。
如今,当 “神舟” 飞天、“嫦娥” 探月、“祝融” 探火的捷报频传,中国航天事业早已迈入新的时代。但回望这段征程,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是钱学森这样的先驱者,用赤子之心点燃了第一束火种,用毕生心血铺就了第一条道路。他的一生,是 “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 的一生,是 “用科学报国” 的一生。他所铸就的,不仅是导弹、卫星这些 “大国重器”,更是一种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的精神丰碑 —— 这丰碑,将永远指引着后来者,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40.html

分享给朋友:

“钱学森:以赤子之心铸大国重器” 的相关文章

 朱元璋前半生:从赤贫孤儿到义军领袖

朱元璋前半生:从赤贫孤儿到义军领袖

一、赤贫出身:濠州的苦难童年(1328-1344)朱元璋于 1328 年出生在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原名朱重八(按家族排行取名,无正式名字)。家中世代务农,父亲朱五四、母亲陈氏靠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作却难以饱腹,兄弟姐妹多人因贫困或疾病夭折,仅留下他与二哥、三哥。元末朝廷腐败,...

十四年浴火:抗日战争的精神丰碑与时代启示

十四年浴火:抗日战争的精神丰碑与时代启示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硝烟弥漫,到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举国欢腾,中国人民用十四年浴血奋战,书写了近代以来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首次完全胜利。这场战争不仅是军事与国力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淬炼,它镌刻在民族记忆的深处,成为照亮当代中国前行的精神火炬。## 一、全民族抗战:打破“亡国论”的历史合...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战争中的人性与救赎

在波澜壮阔的太平洋战争史上,“里斯本丸”号的沉没是一段不该被遗忘的悲惨往事。1942年,它像一颗被卷入战争漩涡的孤舟,承载着1800多名英军战俘和无尽的苦难,驶向黑暗的深渊。“里斯本丸”号原本是一艘隶属于日本邮船株式会社的客轮,长约135米,宽约18米,排水量7000多吨 ,于1920年7月8日在横...

皖南事变:民族危亡之际的分裂悲歌与团结坚守

皖南事变:民族危亡之际的分裂悲歌与团结坚守

1941年的中国,正深陷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军虽放缓正面战场进攻,却对国民党实施“政治诱降”,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国民党内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思潮持续抬头,最终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件不仅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更成为中国革命史...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塑世界格局的“绞肉机”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重塑世界格局的“绞肉机”战争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简称“一战”),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全球性军事冲突。这场起源于欧洲的战争,不仅造成了数千万人的伤亡,更彻底打破了旧有的世界秩序,为20世纪的国际格局埋下深刻伏笔。一、战争导火索:萨拉热窝的枪声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

碧海铸忠魂——记用生命守护机密的董健民烈士

碧海铸忠魂——记用生命守护机密的董健民烈士

在中华民族争取独立与解放的壮阔征程中,有这样一位女性革命者:她没有在硝烟弥漫的战场持枪冲锋,却在平静的海面书写了最壮烈的忠诚;她没有留下长篇的革命宣言,却用一家三口纵身入海的决绝,将“对党忠诚”刻进了渤海的波涛里。她,就是年仅23岁便为守护党的机密牺牲的董健民烈士。董健民的革命初心,萌芽于山河破碎的...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