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以影像为证,叩问历史之恶——评电影《731》

雨竹叶枫3周前 (10-08)影评

image_1759911813680.jpg

当零下20度的哈尔滨雪地被鲜血浸透,当“活体实验”的冰冷器械在镜头前泛出寒光,电影《731》没有选择用宏大的战争叙事包裹罪恶,而是以近乎“剖开伤疤”的勇气,将侵华日军731部队的反人类暴行,从历史的尘埃中拉回公众视野。这部聚焦“细菌战秘密部队”的作品,从不是一部单纯的“历史纪录片”,而是一场以影像为刃、向人性之恶发起的叩问,更是一次对“铭记”二字最沉重的诠释。


## 一、历史还原:拒绝模糊,让每一个名字都被看见

导演在历史真实性上的坚守,是影片最动人的底色。不同于以往战争片对“集体悲剧”的抽象呈现,《731》将镜头对准了一个个具体的受害者:被强行带入“特别移送”列车的少年、在“冻伤实验”中失去四肢的农民、为保护孩子而直面手术刀的母亲……这些角色并非虚构的“符号”,而是基于731部队受害者档案中的真实原型。


影片对细节的考据近乎苛刻:实验室里标注“马鲁他”(日语“原木”,指代实验受害者)的编号牌、日军记录实验数据的泛黄表格、受害者身上与史料记载一致的冻伤疤痕……这些不掺水分的细节,没有用刻意的血腥制造冲击,却比任何戏剧化改编都更具穿透力——当观众看到少年在实验日志上被简化为“编号173”,当听到日军军官用“材料损耗”描述生命的逝去,才真正读懂“反人类罪行”四个字背后,是怎样的冷漠与残忍。这种“拒绝模糊”的叙事,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文字,而是一个个有温度、有痛感的生命,提醒着我们:“遗忘”本身,就是对受害者的二次伤害。


## 二、视听语言:克制的镜头,比呐喊更有力量

《731》的视听表达,避开了战争片常见的“宏大场面+激烈配乐”套路,反而用“克制”传递出更沉重的力量。影片大量采用冷色调镜头:哈尔滨的冬日总是笼罩着灰蒙蒙的雾,实验室的白炽灯惨白刺眼,日军军服的墨绿色在雪地中显得格外狰狞——这种色彩搭配,天然营造出压抑、窒息的氛围,让观众无需台词,就能感受到受害者所处的“人间地狱”。


导演极少用特写镜头展现暴行本身,反而将镜头对准“暴行之外的细节”:受害者紧攥衣角的手、日军记录数据时颤抖的笔尖、雪地里被风吹散的实验报告碎片……最令人揪心的一幕,是一位母亲在实验前,用冻得发紫的手指为孩子梳理头发——没有哭喊,没有反抗,只有一个母亲试图为孩子保留最后一丝尊严的温柔,却恰恰撕开了日军罪行最残酷的裂口。


配乐的运用同样克制。影片多数时候没有背景音,只有实验室的通风声、雪地的风声、受害者微弱的呼吸声——这种“留白”般的声音设计,让寂静本身成为一种“呐喊”。当片尾字幕升起,低沉的钢琴旋律缓缓响起,与受害者名单的滚动画面叠加,此刻的“有声”与之前的“无声”形成强烈对比,将“铭记”的情绪推向顶点,让观众在沉默中读懂:有些痛苦,需要用一生去倾听。


## 三、人性叩问:不是“恶魔”的故事,而是“人为何成恶魔”的反思

《731》最深刻的价值,在于它没有将日军刻画成“天生的恶魔”,而是直面“普通人如何沦为施暴者”的残酷命题。影片中,年轻的日军军医小林,最初对“活体实验”充满抗拒,却在上级“为了帝国荣誉”的洗脑、同僚“大家都这么做”的裹挟下,逐渐沦为罪行的参与者。他在深夜翻看家人照片时的愧疚,在实验报告上签字时的犹豫,让这个角色不再是“扁平的反派”,而是折射出“制度性作恶”对人性的吞噬。


这种对“人性光谱”的挖掘,让影片超越了“善恶对立”的简单叙事。它揭示出:731部队的罪行,不是个别“疯子”的行为,而是军国主义思想主导下,整个体系对“生命价值”的否定。当小林最终在战败后销毁实验数据,却无法销毁自己双手沾满的鲜血时,影片传递出一个沉重的真相:作恶者或许能逃避法律的审判,却永远逃不过良心的谴责。而这种“反思”,远比单纯的“控诉”更有警示意义——它提醒我们,警惕任何将“人”异化为“工具”的思想,是防止悲剧重演的关键。


## 四、现实重量:铭记不是为了仇恨,而是为了“不再发生”

影片的结尾,没有停留在“日军战败”的“爽点”,而是将镜头拉回当下:一位老人(受害者后代)在731遗址纪念馆里,抚摸着墙上的受害者名单,镜头扫过馆内参观的年轻人——这一幕无声地回答了“为何要拍《731》”的问题: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让后代知道,曾经有一群人,在这片土地上遭遇了怎样的苦难;是为了让“反人类罪行”永远成为禁区,让“生命至上”的信念永不褪色。


如今,仍有历史虚无主义试图淡化、否认731部队的罪行,而《731》的存在,就是对这些谎言最有力的回击。它用影像为证,将罪行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也用一个个受害者的故事,告诉我们:“和平”从来不是理所当然,它需要我们以史为鉴,用对生命的敬畏,守护每一个平凡的日子。


电影落幕时,黑暗中的观众或许会沉默许久——这沉默,不是麻木,而是被历史重量击中后的思考。《731》最终留给我们的,不是眼泪,而是一份责任:记住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守住那些不能被践踏的底线,让“731”这样的悲剧,永远不再发生。这,就是这部电影最珍贵的价值。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33.html

分享给朋友:

“以影像为证,叩问历史之恶——评电影《731》” 的相关文章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在国产影视的版图中,《漫长的季节》绝非一部普通的悬疑剧。它像一把锋利又温柔的刀,剖开了1990年代东北国企改革的时代肌理,将桦林这座工业小城的兴衰、小人物的悲欢,揉进三条交错的时光线里,最终织就了一幅关于命运、遗憾与救赎的生命画卷。当悬疑的外壳层层剥落,露出的是一代人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挣扎,是普通人在...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在国产悬疑剧的坐标系里,《沉默的真相》从未止步于“破解谜案”的表层叙事。它以一场看似清晰的“地铁抛尸案”为起点,像一把钝刀般层层剖开司法系统的阴影、底层人物的挣扎与理想主义者的牺牲,最终在黑暗与光明的拉扯中,写就了一曲关于“坚守”与“真相”的悲壮挽歌。当剧情落幕,留在观众心中的不只是案件的答案,更是...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在国产主旋律剧集的创作谱系中,《功勋》从未将“功勋”二字塑造成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剖开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人生肌理,避开了“从出生到落幕”的全景式传记套路,转而以“关键人生切片”为锚点,将实验室的微光、稻田的泥泞、战场的硝烟、基层的尘土,都揉进叙事里。这里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模板”,...

《山海情》:黄土地上长出的奋斗史诗,平凡人铸就的时代丰碑

《山海情》:黄土地上长出的奋斗史诗,平凡人铸就的时代丰碑

在国产现实题材剧的坐标系里,《山海情》从未刻意渲染“宏大叙事”的厚重,却用宁夏西海固的风沙、闽宁镇的枸杞苗、移民们皴裂的双手,编织出一部最质朴也最动人的脱贫史诗。它没有悬浮的剧情,没有完美的主角,只有一群“土里土气”的普通人——带着方言的村干部、倔强的扶贫干部、想让家人吃饱饭的村民,他们在“苦瘠甲天...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大山的女儿》:用生命照亮脱贫路,一朵兰花开在大石山

在脱贫题材剧集的谱系里,《大山的女儿》没有刻意渲染“英雄叙事”的激昂,却以“润物细无声”的细腻笔触,将黄文秀的故事刻进观众心里。它避开了“高大全”的人物塑造套路,把镜头对准大石山的泥土、农户家的炊烟、黄文秀沾满泥巴的运动鞋,还原了一个“从大山来,回大山去”的年轻扶贫干部——她会为村民的不理解委屈落泪...

《山花烂漫时》:用真实笔触,绘就教育逐梦长卷

《山花烂漫时》:用真实笔触,绘就教育逐梦长卷

在众多影视作品热衷于虚构奇幻情节时,《山花烂漫时》却以一股质朴而震撼的力量脱颖而出,它将镜头对准现实,聚焦“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的传奇人生,用23集的篇幅,为观众呈现了一段充满热血、汗水与希望的教育逐梦之旅,豆瓣评分高达9.4,成为国产剧中的口碑佳作。人物:有血有肉,平凡与伟大的交融张桂梅校长...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