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志愿军:浴血和平》:浴血铸丰碑,和平映初心

雨竹叶枫4周前 (10-05)影评

62df5c27-a6d2-48c2-a51e-c196f74bb7d7.jpg

当《志愿军:浴血和平》的镜头定格在停战倒计时里,中美士兵那跨越阵营的、对生命的共同渴望时,这部电影已然超越了战争叙事的边界 —— 它以艺术的笔触还原了一段血与火的历史真相:和平从不是妥协退让的馈赠,而是无数勇者以生命为盾,在黑暗与光明的撕扯中艰难孕育的果实。志愿军将士用 "浴血" 的壮举,为 "和平" 写下了最沉重也最深刻的注脚。

一、浴血:以正义之师行正义之举

抗美援朝战争的 "浴血" 底色,源于一场不得不打的立国之战。1950 年,美军不顾中国政府多次警告,悍然越过三八线,将战火烧至中朝边境,第七舰队更是侵入台湾海峡,对新中国形成南北夹击之势。在国家主权与安全面临严重威胁的危急关头,中国人民志愿军肩负着人民的重托,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开启了 "以战止战、以武止戈" 的正义征程。
这场浴血奋战的残酷,远超寻常战争的想象。在长津湖的极寒战场上,零下 40 摄氏度的低温中,第 9 兵团官兵身着单衣,啃着冻土豆,却创造了全歼美军 "北极熊团" 的战争奇迹。杨根思在小高岭阵地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抱起炸药包冲入敌群,用生命诠释了 "三个不相信" 的英雄誓言;上甘岭战役中,黄继光身负重伤仍扑向敌机枪射孔,用身躯为战友开辟前进道路,这样 "舍身炸敌地堡、堵敌枪眼" 的壮举在此役中成为普遍现象。据最终核实,197653 名英雄儿女永远长眠在了朝鲜的土地上,他们的牺牲构成了 "浴血" 二字最悲壮的内涵。
志愿军的浴血奋战,彰显的是 "钢少气多" 的精神伟力。面对武装到牙齿的对手 —— 美军动用了当时除原子弹以外的所有现代化武器,投入了其陆军的 1/3、空军的 1/5 和海军的大部分兵力,志愿军将士以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在两水洞、云山城、清川江等战场连续取得胜利,最终迫使侵略者于 1953 年 7 月 27 日在停战协定上签字。"联合国军" 总司令克拉克哀叹自己 "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这一结局印证了正义必定战胜强权的历史真理。

二、和平:用牺牲刻度丈量的珍贵

《志愿军:浴血和平》以艺术手法揭示了一个核心命题:和平的价值,必须用牺牲的刻度来丈量。影片中,孙醒在中立区遭冷枪牺牲,姚庆祥恪守国际公约却遭暗算,这些角色的命运正是历史的缩影 ——19.7 万余名烈士的生命,共同铺就了通往和平的道路。他们的牺牲不是战争的终曲,而是和平的悲怆序章。
这场战争换来了实实在在的和平成果。正如《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捍卫了新中国安全,使新中国真正站稳了脚跟",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争取到了长期稳定的和平环境。毛泽东同志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的论断,精准概括了这场战争的战略价值 —— 它彻底终结了近代以来西方侵略者 "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 的历史,让世界知道 "现在中国人民已经组织起来了,是惹不得的"。
更深刻的是,这场战争塑造了中国人民对和平的独特认知:和平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需要主动捍卫的权利。志愿军将士的浴血奋战,本质上是为了守护 "家里的爹娘孩子过太平日子" 的朴素愿望。影片结尾,停战时刻中国士兵想着回家吃热饭,美国士兵想着与家人团聚的镜头,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和平的本质 —— 它是人类共通的渴望,而这份渴望的实现,往往需要勇者付出代价。

三、传承:从历史记忆到时代力量

《志愿军:浴血和平》的价值,不仅在于还原历史,更在于让和平记忆实现代际传承。影片将镜头对准普通人的命运:李默尹一家在战火中聚散离合,新兵杨三弟在愧疚中成长,华侨老兵赵安南在尽忠与尽孝间挣扎。这些鲜活的个体不是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 "人",他们让观众明白,历史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无数生命的命运编织而成。这种对个体生命的尊重,正是对抗历史虚无主义的有力武器。
影片结尾 "寻找父辈遗骸" 的情节,与现实中中韩志愿军烈士遗骸交接工作形成奇妙呼应。自 2014 年以来,已有数批在韩志愿军烈士遗骸被护送回国,当运载烈士遗骸的专机进入中国领空,空军战斗机护航的场景,彰显了国家对英雄的尊崇。这一跨越时空的对话告诉我们:铭记牺牲是对和平最好的捍卫,传承精神是对英雄最好的告慰。
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早已融入民族血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抗美援朝精神包括 "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英勇顽强、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不畏艰难困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慷慨奉献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诚精神,为了人类和平与正义事业而奋斗的国际主义精神"。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闪耀 —— 从守护边疆的军人到抗击灾害的逆行者,从科研攻关的工作者到守护万家灯火的普通人,新时代的中国人正以自己的方式传承着 "捍卫和平、不畏强权" 的初心。

结语:以铭记照亮和平之路

《志愿军:浴血和平》用影像完成了一次深刻的历史回望:志愿军将士的浴血奋战,不是为了延续战争,而是为了终结战争;不是为了追求霸权,而是为了守护家园。197653 名烈士的牺牲,换来了 "山河无恙、家国安宁",更奠定了新中国的大国地位,深刻塑造了战后亚洲乃至世界的战略格局。
今天的我们回望这段历史,既要铭记 "浴血" 的悲壮 —— 那些在极寒中坚守、在炮火中冲锋的身影,永远是民族的脊梁;更要珍惜 "和平" 的珍贵 —— 这份用生命换来的安宁,是发展的根基、幸福的源泉。正如影片所传递的,爱国就是守住老百姓过太平日子的权利,反战就是记住打仗的苦不让好日子被战火搅扰。
唯有铭记浴血的过去,才能捍卫和平的现在;唯有传承英雄的精神,才能开创美好的未来。这,正是 "志愿军浴血和平" 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23.html

分享给朋友:

“《志愿军:浴血和平》:浴血铸丰碑,和平映初心” 的相关文章

《生万物》:土地叙事下的时代褶皱与人性叩问——一部争议中探寻乡土深度的年代剧

《生万物》:土地叙事下的时代褶皱与人性叩问——一部争议中探寻乡土深度的年代剧

在国产年代剧创作日益追求“史诗感”与“烟火气”平衡的当下,聚焦20世纪鲁南农村的《生万物》以“土地”为核心命题,试图剖开农耕文明的肌理,还原特定历史阶段下农民的生存图景与命运沉浮。这部剧自开播起便裹挟着赞誉与争议:有人盛赞其对乡土细节的还原、对人性复杂的刻画;也有人诟病其历史真实感的偏差、人物塑造的...

《浪浪人生》:烟火人间里的逐浪与守望

《浪浪人生》:烟火人间里的逐浪与守望

在国庆档的电影浪潮中,《浪浪人生》宛如一股独特的暖流,淌入观众的心间。这部改编自蔡崇达畅销小说《皮囊》的作品,以闽南小镇为背景,讲述了黄家一家五口在生活泥沼中挣扎、在亲情羁绊下逐浪前行的故事。影片凭借真挚的情感、鲜活的人物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为观众呈现出一部笑泪交织的家庭传奇。群像刻画:有血有肉的...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漫长的季节》:时代褶皱里的生命史诗

在国产影视的版图中,《漫长的季节》绝非一部普通的悬疑剧。它像一把锋利又温柔的刀,剖开了1990年代东北国企改革的时代肌理,将桦林这座工业小城的兴衰、小人物的悲欢,揉进三条交错的时光线里,最终织就了一幅关于命运、遗憾与救赎的生命画卷。当悬疑的外壳层层剥落,露出的是一代人被时代浪潮裹挟的挣扎,是普通人在...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沉默的真相》:向光而行的荆棘之路,撕开黑暗的勇气史诗

在国产悬疑剧的坐标系里,《沉默的真相》从未止步于“破解谜案”的表层叙事。它以一场看似清晰的“地铁抛尸案”为起点,像一把钝刀般层层剖开司法系统的阴影、底层人物的挣扎与理想主义者的牺牲,最终在黑暗与光明的拉扯中,写就了一曲关于“坚守”与“真相”的悲壮挽歌。当剧情落幕,留在观众心中的不只是案件的答案,更是...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功勋》:于岁月褶皱里立精神丰碑,在凡人叙事中见家国信仰

在国产主旋律剧集的创作谱系中,《功勋》从未将“功勋”二字塑造成遥不可及的符号。它像一把温柔的刻刀,剖开八位共和国功勋人物的人生肌理,避开了“从出生到落幕”的全景式传记套路,转而以“关键人生切片”为锚点,将实验室的微光、稻田的泥泞、战场的硝烟、基层的尘土,都揉进叙事里。这里没有无所不能的“英雄模板”,...

《山海情》:黄土地上长出的奋斗史诗,平凡人铸就的时代丰碑

《山海情》:黄土地上长出的奋斗史诗,平凡人铸就的时代丰碑

在国产现实题材剧的坐标系里,《山海情》从未刻意渲染“宏大叙事”的厚重,却用宁夏西海固的风沙、闽宁镇的枸杞苗、移民们皴裂的双手,编织出一部最质朴也最动人的脱贫史诗。它没有悬浮的剧情,没有完美的主角,只有一群“土里土气”的普通人——带着方言的村干部、倔强的扶贫干部、想让家人吃饱饭的村民,他们在“苦瘠甲天...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