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影评 > 正文内容

血色炮灰里的灵魂叩问:《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何是抗战剧的“逆行者”

IMG_24080.jpg当多数抗战剧沉迷于“英雄开挂”的爽感叙事时,《我的团长我的团》却以近乎残酷的真实,撕开了战争的华丽外衣——它不讲荡气回肠的胜利,只讲一群“炮灰”在滇西战场上的挣扎与求生;它不塑造完美的英雄,只刻画一群带着伤疤、充满缺点的“失败者”。这部豆瓣9.6分的剧,用泥泞、饥饿与绝望,写尽了战争对人性的碾压,也藏着对“尊严”与“信仰”最沉重的叩问,成为国产抗战剧里独一无二的“逆行者”。 一、没有英雄的战场:“炮灰团”里的众生相 《我的团长我的团》最颠覆的,是它彻底抛弃了“高大全”的主角设定。剧中的“川军团”,是一群从各地溃退来的散兵:他们有的贪生怕死,有的偷奸耍滑,有的精神失常,聚在禅达的收容所里,像一群被战争遗忘的“垃圾”。可正是这群“不体面”的人,构成了战争里最真实的“人”的模样。 - 龙文章:他是“团长”,却像个骗子——没有正规编制,靠偷来的军装和一口流利的方言,把散兵们骗上战场。他疯疯癫癫,会在阵前唱着跑调的戏词,也会在深夜对着尸体喃喃自语;他清醒得可怕,知道这场战争的残酷,却依然逼着大家“活下去,打回去”。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将领”,更像一个在黑暗里举着火把的人,哪怕火把随时会熄灭,也要拖着所有人往前走。 - 孟烦了:他是知识分子,却活成了“刺猬”——腿上带着伤,嘴里满是刻薄的吐槽,对一切都充满怀疑。他看透了战争的荒谬,却又无法逃离;他鄙视龙文章的“骗术”,却又在一次次并肩作战里,认了这个“团长”。他的挣扎,是无数知识分子在战争里的缩影:清醒是痛苦的根源,却又不得不带着痛苦前行。 - 迷龙:他是东北汉子,粗粝却柔软——会为了一块压缩饼干跟人拼命,也会为了保护收容所的同胞,抄起枪冲向日军。他想念东北的家,把对亲人的思念,变成了保护身边人的执念。他的“糙”,是战争里最朴素的生存本能;他的“暖”,是绝望里最难得的光。 还有阿译、不辣、兽医……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伤疤与执念。他们没有“主角光环”,会在冲锋时吓得发抖,会为了一口吃的争抢,会在战友牺牲时崩溃大哭。可正是这些“不完美”,让他们脱离了“符号化”的军人形象,成了观众眼里“能摸到体温”的人——他们不是英雄,只是想在战争里活下去的普通人,而这份“想活下去”的执念,比任何英雄壮举都更动人。 二、泥泞里的尊严:战争不是爽剧,是“活着”的挣扎 《我的团长我的团》从不用“宏大叙事”粉饰战争,它把镜头对准了战争里最琐碎的细节:泥泞的战壕、发霉的饭团、士兵脚上溃烂的伤口、临死前喊着“回家”的嘶吼。这些细节,没有一丝“爽感”,只有扑面而来的绝望,却恰恰还原了战争的本质——不是胜利的勋章,是无数人的苦难。 南天门之战,是全剧最惨烈的篇章。炮灰团奉命潜伏在树堡里,没有补给,没有支援,靠着雨水和树皮坚持了三十八天。他们不是为了“立功”,只是为了守住“不被当炮灰”的尊严——龙文章说“我们想胜利,想胜利想疯了”,可这份“想胜利”,不是为了荣耀,而是为了证明“我们不是垃圾,我们也能打胜仗”。树堡里的日子,是对人性的极致考验:有人崩溃,有人投降,有人坚守到最后一刻。当援军终于到来时,活下来的人早已不成人形,可他们眼里的光,却比任何胜利的旗帜都更耀眼——那是尊严失而复得的光。 剧里从没有“以一敌百”的奇迹,只有“用命填”的悲壮。兽医的死,没有轰轰烈烈的牺牲,只是在一次轰炸里,被一块弹片击中,安静地倒在泥泞里;不辣为了不拖累队友,亲手炸断了自己的腿,笑着说“我回家了”。这些死亡,没有刻意煽情,却比任何哭戏都更让人窒息——因为它让观众明白,战争里的死亡,从不是“英雄的归宿”,只是普通人生命的戛然而止。 三、超越战争的叩问:我们为何而战? 《我的团长我的团》最深刻的,不是写战争的残酷,而是写战争里的人,对“为何而战”的追问。这群炮灰,最初上战场,有的是为了混口饭吃,有的是为了逃避现实,有的是被“骗”来的。可随着战斗的推进,他们渐渐明白,自己不是为了“国家”“民族”这些宏大的词,而是为了身边的人——为了不让迷龙失去“家”,为了不让孟烦了再失去战友,为了不让龙文章的“骗术”变成真的。 龙文章在法庭上的独白,道破了这份追问的答案:“我想让事情是它本来该有的那个样子。”什么是“本来该有的样子”?是家园不被践踏,是亲人不被屠杀,是普通人能好好活着。这份答案,没有豪言壮语,却比任何口号都更有力量——因为它来自于最朴素的人性,来自于对“好好活着”的渴望。 而剧中的“对手”日军,也不是脸谱化的“坏人”。竹内连山,作为南天门之战的指挥官,他尊重对手,也明白战争的荒谬。他与龙文章的对抗,不是“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两个军人在战争里的身不由己。这种“不丑化敌人”的叙事,让战争的悲剧性更甚——没有谁是赢家,所有人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四、为何十年过去,我们依然记得“炮灰团”? 如今再看《我的团长我的团》,依然会被它的真实刺痛。它没有给观众“胜利的安慰”,而是把战争的伤疤赤裸裸地揭开,让我们看到:所谓“胜利”,是用无数人的痛苦换来的;所谓“尊严”,是在泥泞里挣扎着,也要守住的底线。 它的珍贵,在于它不迎合,不讨好。它知道观众想看爽剧,却偏要讲“炮灰”的故事;它知道观众想看到英雄,却偏要写“失败者”的挣扎。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战争的残酷,也照出了人性的复杂——有懦弱,有自私,却也有坚守,有温暖。 多年后,提起《我的团长我的团》,我们想起的,或许不是南天门的胜利,不是龙文章的疯癫,而是那群炮灰在泥泞里喊出的“回家”,是他们在绝望里依然选择“再打一次”的勇气。这部剧,早已超越了“抗战剧”的范畴,它是对战争的反思,是对人性的尊重,更是对“好好活着”最沉重的致敬。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爱读书发布

本文链接:https://dushu263.com/post/162.html

分享给朋友:

“血色炮灰里的灵魂叩问:《我的团长我的团》为何是抗战剧的“逆行者”” 的相关文章

《生万物》:土地叙事下的时代褶皱与人性叩问——一部争议中探寻乡土深度的年代剧

《生万物》:土地叙事下的时代褶皱与人性叩问——一部争议中探寻乡土深度的年代剧

在国产年代剧创作日益追求“史诗感”与“烟火气”平衡的当下,聚焦20世纪鲁南农村的《生万物》以“土地”为核心命题,试图剖开农耕文明的肌理,还原特定历史阶段下农民的生存图景与命运沉浮。这部剧自开播起便裹挟着赞誉与争议:有人盛赞其对乡土细节的还原、对人性复杂的刻画;也有人诟病其历史真实感的偏差、人物塑造的...

《余生有涯》:在创伤与救赎中叩问现实——一部撕开社会隐痛的现实题材力作

《余生有涯》:在创伤与救赎中叩问现实——一部撕开社会隐痛的现实题材力作

当都市剧市场还在扎堆炮制“霸总甜宠”“职场爽文”时,《余生有涯》以锋利的笔触剖开生活的肌理,将职场性侵、原生家庭重男轻女、舆论暴力等尖锐社会议题摆上荧幕。这部改编自墨书白同名小说、由李木戈执导,张彬彬、毛晓彤领衔主演的作品,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也没有回避现实的残酷,而是以“纪实感”的叙事,跟随女主...

《山海情》:黄土地上长出的奋斗史诗,平凡人铸就的时代丰碑

《山海情》:黄土地上长出的奋斗史诗,平凡人铸就的时代丰碑

在国产现实题材剧的坐标系里,《山海情》从未刻意渲染“宏大叙事”的厚重,却用宁夏西海固的风沙、闽宁镇的枸杞苗、移民们皴裂的双手,编织出一部最质朴也最动人的脱贫史诗。它没有悬浮的剧情,没有完美的主角,只有一群“土里土气”的普通人——带着方言的村干部、倔强的扶贫干部、想让家人吃饱饭的村民,他们在“苦瘠甲天...

《白夜追凶》:在昼夜交织的深渊里,剖开罪案与人性的双生镜像

《白夜追凶》:在昼夜交织的深渊里,剖开罪案与人性的双生镜像

在国产悬疑剧的突破之路上,《白夜追凶》从未满足于“案件堆砌”的浅层刺激。它以“双胞胎白夜换身”的强设定为锚点,将罪案推理与人性博弈牢牢捆绑——哥哥关宏峰是冷静缜密的前刑警支队队长,为洗清弟弟关宏宇的灭门冤案被迫“黑夜潜行”;弟弟关宏宇是冲动热血的在逃嫌犯,为自证清白只能“白昼伪装”。两人共享身份、共...

铁血燃情照自由:《勇敢的心》为何是镌刻在影史的英雄史诗

铁血燃情照自由:《勇敢的心》为何是镌刻在影史的英雄史诗

当威廉·华莱士在断头台上高呼“Freedom(自由)”,那声穿透时空的呐喊,让《勇敢的心》超越了普通的战争片,成为一部关于信仰、抗争与尊严的英雄史诗。这部豆瓣8.9分的电影,以13世纪苏格兰独立战争为背景,用恢弘的战争场面、炽热的家国情怀与悲壮的个人命运,将“自由”二字刻进观众的灵魂,成为跨越国界与...

锈迹与星光里的温柔童话:《机器人之梦》为何是治愈人心的动画诗

锈迹与星光里的温柔童话:《机器人之梦》为何是治愈人心的动画诗

当生锈的机器人多克在垃圾场捡到破旧的收音机,当它用零件为收音机拼出“身体”、取名“露西”,《机器人之梦》便用最简单的画面,讲出了最动人的故事。这部豆瓣8.7分的动画电影,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复杂的剧情,只用两个机器人的相遇与别离,剖开了“陪伴”与“孤独”的本质,藏着对“爱与成长”最柔软的思考,成为动...

发表评论

访客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和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