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第8页            
                        追寻蔡和森的革命足迹:理想如磐,浩气长存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以其坚定的信仰、卓越的智慧和无畏的勇气,成为时代的坐标。蔡和森,正是这样一位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杰出人物。他的一生,是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不懈奋斗的一生,其思想与行动,不仅深刻影响了当时的中国革命进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蔡和森是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卓越...            
    重识陈独秀:思想先驱的多面审视
                                                        在近现代中国历史的宏大叙事中,陈独秀宛如一座难以绕开的巍峨高峰,其思想与行动深刻地镌刻于时代进程之中,对他的剖析与评判,始终是历史研究与思想探讨领域的核心议题。陈独秀是新文化运动当之无愧的精神旗手。1915年,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新青年》),犹如在黑暗死寂的旧中国思想夜空,燃起了第一束...            
    小说:风里的长发和未说出口的话
                                                        林晚的头发又长了些,垂到腰际时,风一吹就像匹柔软的黑绸缎,轻轻扫过脚踝。她坐在画室窗边削铅笔,指尖触到铅笔芯的冰凉,也触到窗外飘进来的槐花香——这是她分辨季节的方式,就像她总能通过地面的震动,听出陈阳的脚步声。 陈阳是在林晚七岁那年搬来巷口的。那天她蹲在老槐树下捡花瓣,几个调皮的男孩围着她笑:...            
    小说:老藤椅与向阳花
                                                        # 老藤椅与向阳花 巷口那棵老槐树又开花时,林晓雨蹲在药店柜台后,指尖划过手机里爷爷的照片——照片上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手里攥着刚摘的向日葵,笑得满脸褶皱都挤在一块儿,像晒透了太阳的橘子皮。 晓雨是被爷爷捡回来的。那年她才三岁,裹着件洗得发白的小棉袄,缩在槐树根旁哭。爷爷挑着菜担经过,放下担子...            
    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读《逍遥游》悟庄子的精神自由
                                                        翻开《庄子》首篇《逍遥游》,北冥鲲鹏的巨影便破壁而出:“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这跨越山海的宏大想象,不仅勾勒出先秦诸子中最瑰丽的文学图景,更藏着庄子对“自由”最深刻的追问——何为真正的逍遥?两千多年后重读此文,仍能在汪洋恣肆的文字间...            
    赤诚昭日月,忠魂炳千秋——读《出师表》有感
                                                        灯下重读诸葛亮《出师表》,未及过半,已觉字里行间似有温热气流涌动。这篇诞生于三国乱世的奏表,没有辞赋的华丽铺陈,没有策论的锐利锋芒,却以一腔肺腑之言,穿越一千八百余年的时光,仍能叩击世人的心灵。它是一位老臣对幼主的临终托付,是一个谋士对知遇之恩的终极回报,更是一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图腾,早...            
    金星:太阳系中最“叛逆”的近邻行星
                                                        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金星是与地球最为相似的“姐妹星”——它的体积、质量与地球接近,同属类地行星,却又因一系列极端特征,成为太阳系中最“叛逆”的行星。从“启明星”“长庚星”的古老传说,到现代探测器揭开的神秘面纱,金星始终以独特的姿态,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一、肉眼可见的“双星”:古人眼中的金星在没有天...            
    武安君白起:战国铁血战神与时代悲剧
                                                        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武安君”是一个承载着荣耀与悲情的封号——它专为表彰“能安邦胜敌”的功勋者而设,战国时期共有四人获此殊荣,而其中最负盛名、也最令人扼腕的,便是秦国名将白起。这位一生未尝一败的“杀神”,以铁腕手段奠定了秦国东出的军事基础,却最终沦为王权博弈的牺牲品,其传奇人生与悲剧结局,深刻折射出...            
    皖南事变:民族危亡之际的分裂悲歌与团结坚守
                                                        1941年的中国,正深陷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日军虽放缓正面战场进攻,却对国民党实施“政治诱降”,对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发动“扫荡”;国民党内部“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思潮持续抬头,最终酿成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这一事件不仅是抗战时期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顶点,更成为中国革命史...            
    

